│李義杰│
在當前媒體融合的大潮中,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新聞生產和輿論生態發生劇烈而深刻的變革。智能手機、大數據和虛擬現實等正在對傳統新聞生產進行顛覆和重構,舊的新聞生產方式和理念被打破,新的新聞生產方式和理念正在產生,技術所表現的“創造性破壞”力量越來越突出。如何利用好新傳播技術,把握好新聞生產內容,創新產品供給,同時堅守新聞專業精神和使命擔當,成為當前媒體面臨的重要問題和任務。
積極擁抱變革,認清新聞生產中的變與不變。應對當前新媒體技術變革,把握新聞生產的變革方向,首先應該明確新聞生產變革中的變與不變。從“變”的角度講,目前的新聞生產實踐表明,新媒體技術打破了傳統新聞生產模式,重組了生產流程。從新聞傳播形態來看,大數據、移動互聯網、虛擬現實等技術形成了大數據新聞、客戶端新聞、視頻直播新聞、虛擬現實(沉浸式)新聞等新形式。從采編組織方式看,新傳播技術使新聞生產向集約化和多元化局面發展,如眾籌新聞、中央廚房、用戶生產內容(UGC)等形式,央視的“中央廚房”媒體融合實踐、《新京報》對視頻直播新聞的探索、甘乃特集團的“未來新聞編輯部”改革計劃和《華盛頓郵報》被亞馬遜收購后進行的組織營銷改革等都是這方面的變化。而更為深刻的或許是對既有新聞生產范式和理念的沖擊和挑戰,以及由此帶來的新聞生產中權力關系的轉移,如在從“傳者”中心到“用戶”中心的轉變中,為迎合用戶需求變化,當前新聞生產至少要做到及時性、參與性、互動性三方面,而對及時性的強調常常意味著“報得快”比“報得準”更重要。此外,還有UGC、視頻直播新聞涉及的隱私、敏感內容、數據新聞生產中數據的合法性、代表性等問題。無疑,新媒體技術導致的新聞生態變化給新聞生產操作帶來的是結構性影響。
但在變革的顛覆中,我們仍然看到了一些不變或不能變的“東西”。一是新聞的專業主義精神及應該堅守的職業倫理道德。無論媒體生態和新聞生產方式如何變化,或新媒體技術帶來何種沖擊,新聞的公共性、客觀性、規范性、真實性等長期形成的觀念不能變。二是新聞媒體作為黨的喉舌和輿論陣地,承擔的責任和使命不能變。中央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先后出臺的關于媒體融合的指導意見中,對媒體宣傳輿論陣地的定位及黨管媒體原則的強調始終未變。
深刻把握變革,堅持新聞生產中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統一。工具理性強調對工具的使用和效率的追求,是一種以工具崇拜和技術主義為生存目標的價值觀,而價值理性則是相信一定行為的無條件的價值,強調達到目的的動機純正和手段正確,不關心結果。在當前媒體變革中,新媒體技術對傳統媒體及新聞生產方式的顛覆,往往會引起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沖突,如當前一些新媒體頻發的虛假新聞和侵權事件等。因此,要深刻把握新聞生產變革,將新技術應用與新聞生產的專業精神和責任擔當有機結合,需要把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統一起來,才能使傳統媒體在新聞生產變革中成功實現轉型和超越。一方面,新聞媒體在新技術驅動下革故鼎新追求更好傳播效果的同時,不能丟掉新聞應有的專業精神及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另一方面,新聞媒體必須積極追求和擁抱新技術,通過對新技術、新工具的使用,更好地去履行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和承擔的責任。
這兩方面的關系是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只有有機地把握住二者的脈絡及其發展,我們的新聞事業才能常變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