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笑
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387
?
學生體罰的法律規制
任海笑
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天津 300387
法律法規對體罰的界定不清、籠統和含糊,以及絕對的否定體罰,導致教師對體罰二字的理解不一,使得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難以把握好懲戒學生的分寸,影響教育效果。界定好體罰的邊界和區分清楚體罰和懲戒,用程序控制適當體罰,嚴格追究過當體罰的法律責任,才能更好的對體罰進行法律規制。
學生;體罰;懲戒;程序
現行的法律法規都規定了禁止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若違反該規定將會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行政處罰,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將會追究其刑事責任。在法條中可以看出我國法律對體罰的態度是全完禁止,但是法律法規對體罰的界定不清、籠統和含糊,造成人們對體罰的的理解不一。
由于法律法規對體罰二字的解釋不夠清晰,含糊其辭,概念籠統,導致教師對體罰的內涵和外延理解不一,所以出現一些教師對某些不服管制的學生疏于教導,沒能盡到一名教師應該有的義務和責任,更沒能夠達到好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目的。另外存在一些教師對體罰界限理解狹隘,認為自己所實行的教育行為屬于教師手中應有的懲戒,根本達不到成立體罰的條件,從而對于自身的體罰行為沒有清醒的認識,認為是為了達到教育目的而實施的合理教育手段,不僅讓體罰的陰影時刻籠罩在學生的心頭,更是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例如:2016年3月22日,甘肅環縣二中一男老師暴力毆打多名女學生,采用腳踹、打臉、拽頭發等多種行為,下手重且狠。另外,體罰二字的界定不明確導致對法條的適用的難度增大,無救濟即無權利,法律適用難度增大,救濟力度自然下降。那么,學生體罰該如何界定?如何規制呢?
懲戒是指在不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產生創傷,遵循教育規律且不會侮辱學生人格尊嚴的懲治警戒行為。在各國法律規定及實際運用中,較為常見的懲戒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幾種:訓誡、隔離措施、剝奪某種特權、沒收、留校、警告、記入學生檔案的處分、體罰、停學和開除。[1]但在我國由于將體罰列入懲戒中的立法成本較高,以及我國傳統教育體罰的惡劣影響,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禁止體罰。體罰給人一種嚴厲、殘酷的虐待學生的印象,讓人們想到古代的肉刑,很多人認為現代社會之所以摒棄體罰,是因為現在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不能再采取以前的非文明的手段來達到教育的目的,認為體罰會像刑法中的肉刑一樣,終將走向消亡。其實有些體罰根本就形不成對學生人格上的侮辱,更不會對學生身體和心靈造成傷害,所以說,有些必要的懲戒手段被劃入到體罰的范圍內是違背教育規律的,是不科學的。例如:小學生寫錯生字,老師罰學生把寫錯的生字抄寫五遍。此類罰抄會讓學生認清到自己的過錯,并懂得了犯錯會帶來懲戒,罰抄行為不對學生身體和心靈造成傷害,遵循了教育規律且不存在侮辱學生人格的行為,那么此類適當的體罰行為應該是被法律所允許的,應該屬于懲戒的一種。在美國的哥倫比亞特區,政策規定對學生的懲戒只能打臀部,打耳光和恐嚇都被禁止。[2]
我們可以將體罰行為可分為適當體罰行為和過當的體罰行為。適當體罰行為是指以教育為目的,在正常學生和社會公眾的心理預期之內可以接受的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造成輕微傷害但并不損害人格尊嚴的體罰行為。過當的體罰行為是指違背教育學和心理學規律,超出教育目的和社會公眾心理預期的,給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嚴重傷害并損及人格尊嚴的體罰行為。[3]適當的體罰不僅符合教育學和心理學規律,能夠達到教育目的,讓立法者理清懲戒和過度體罰的邊界,從而可以更好用法律規制體罰,防止教師走向“放任自流”和“過度體罰”的兩個極端。
筆者認為,適當的體罰應是懲戒方式中的一種,因為適當的體罰符合教育規律,不會對學生產生人格上的侮辱,可以更好的達到教育的目的,正好符合懲戒的功能。而過當的體罰是教師手中權力的濫用,違背了教育規律,侵害了學生的合法權益,侮辱了學生的人格,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和我們所說的懲戒截然相反,不屬于懲戒方式。
(一)適當體罰應考慮的因素
允許適當體罰,不是倡導體罰,更不是縱容體罰,適當體罰是為了達到教育目的,同時,更好的規制體罰。雖然教師手中有懲戒學生的權利,但教師要實施適當體罰的這種權利,必須慎重和謹慎。一定要考慮到以下幾個因素,以便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窮盡原則
當教師采取適當體罰的教育手段時,必須保證已經采取了平和的教育手段,假如以上方法依舊不能制止學生的錯誤行為,而采取適當的體罰又十分必要,此時,教師才可以實施其手中的此項權利。例如:在小學的課堂上,某學生在自習課上與同學嬉戲打鬧,當被老師發現之后,應給予訓誡,不應直接使用體罰手段,若訓誡之后,此類情況又三番五次的出現,通過訓誡的手段已經不能制止該學生的錯誤行為,在此情況下,教師才能采取體罰的手段。
2.教育目的
教師對學生的體罰應是善意的,而非惡意。不是為了體罰而體罰,是為了學生避免再次出現類似的錯誤,而不是讓教師發泄自己心中對學生的不滿和憤怒之情。例如:某小學生抄襲其他學生的作文被老師發現,老師可以懲罰該學生完成本次作文之后,再獨自加寫一篇,而不能懲罰該學生罰抄作文十遍。
3.造成的后果
教師對學生的體罰造成的后果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合理的預測,教師在適用體罰時,無疑手中會有相應的自由裁量權。在該裁量權的范圍內,教師對自己所采取的體罰手段所造成后果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4.個別差異性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個體之間的差異是與生俱來的,更何況每個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同的生長環境和接受著不同的教育熏陶,每個學生的差異性更是千奇百怪。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觀點,關注到了個體的差異性。學生的年齡、家庭狀況、成熟程度、以往的行為表現、心理的承受能力等學生個人因素都是體罰應當考慮的因素。
5.盛怒之下禁止體罰
每個人都會受到情緒或多或少的影響,若自身情緒控制了我們的理性,那我們所做出的行為往往是非理性的、過激的、難以想象的和錯誤的。例如:在課堂上,老師對學生進行了嚴厲的訓誡,而學生認為該訓誡讓自己在同學之間毫無顏面,故給予老師嚴厲的侮辱性回擊,老師為此大怒,意欲體罰學生,在此種情況下,老師不能對學生進行體罰,因為此時老師的行為是非理性的,很容易采取過激的體罰手段,對學生造成過度傷害,與教育目的相悖。
(二)適當體罰學生應當堅持的法律原則
法律是社會發張的調節器,為了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達到教育目的,適當體罰學生必須堅持實體和程序上的法律原則,也就是從過程到結果兩個方面進行法律上的控制。美國憲法第八修正案規定:“不得向公民處以殘酷而異常的懲罰?!斌w罰一旦在實體內容上過于暴力和激烈,就屬于憲法第八修正案禁止的“殘酷而異常的處罰”。
1.實體合法性原則
“善意原則”就是指教師在體罰學生時是為了達到教育目的,防止學生再犯類似錯誤的心理狀態,而不是出于惡意,隨意發泄自己的情緒。
“比例原則”可分為必要性原則和法益相稱性原則,第一,必要性原則,是指體罰行為對學生權益的影響不得超越實現目的的必要程度,如德國法諺所說“勿以大炮轟小鳥”,就反映了這一原則的要求。就是說老師在體罰學生的時候,為了達到教育的目標如果存在多個可能的手段,則教師應當采用給學生權益造成損害最小、影響最輕的手段。[4]第二,法益相稱性原則,是指在所有可能達到某一目的的手段中,如果給學生的權益造成損害最小的手段,其所造成的損害仍然超過該教育目的所追求的效果,則該教育目的就不值得追求。
2.程序合法性原則
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規定:“政府不得在未經正當程序的情況下,剝奪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庇捎谠摋l款隱含對學生“身體免受強制的自由權”的保障,因此學校的體罰權受到“正當的法律程序”條款的規范。法院要求學校在制訂紀律管理的校規,以及實施體罰時都必須秉持程序公平的原則,給予受罰學生最基本的正當程序保障。一旦體罰的實施未能滿足“正當的法律程序”,就會違法。[5]
(1)“事先告知”是學校所規定的體罰事項一一列舉清楚,讓學生清晰明了的知道自己在什么情況下會遭到老師的體罰。體罰的事項不能含糊其辭,不能產生歧義。例如:“錯誤行為”“不當行為”類似詞語的出現。
(2)“說明理由,并聽取陳述意見”是指在體罰學生之時,首先要告訴體罰學生的理由,其次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的陳述和辯解。認真傾聽學生的陳述和辯解,不僅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還可以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體罰。
(3)“回避”是指教師決定體罰學生,執行體罰的老師不應由決定體罰的老師來進行,回避的制度是為了防止老師在體罰學生過程中摻雜個人的主觀色彩,容易造成體罰客體的區別對待?;乇苤贫润w現了公平、公正,對事不對人的特點。
(4)“體罰記錄”是指將體罰的學生姓名、日期、發生事件的原因、不當行為的類型、體罰和管教措施、學生及其家長或監護人的反應都記錄在案,成為法院審理體罰案件的認定事實的依據。根據“案卷排他制度”,如果學校沒有制作相應的體罰記錄,那么學校在認定學生違紀的事實上就難以讓法院信服,在體罰的案件中就會承擔敗訴的風險。
[1]姜明安,余凌云.行政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美]內爾達·H·坎布朗—麥凱布,瑪莎·M·麥卡錫,斯蒂芬·B·托馬斯.教育法[M].江雪梅,毛銳,王玲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0.
[3]薄建國,李丹.體罰及其相關概念的重新界定[J].教育論壇,2015(8).
[4]吳亮.論美國教師的體罰權及其法律監督[J].比較教育研究,2011(3).
[5]張兆凱.論古代肉刑存廢之爭[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6).
D
A
2095-4379-(2017)06-0105-02
任海笑(1990-),男,漢族,河北邢臺人,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