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藶芮
武漢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
簡論訴訟中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權
侯藶芮
武漢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個五年改革綱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基層基礎設施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民族地區民漢雙語法官培養及培訓工作的意見》均強調了培養雙語法官、保障少數民族在訴訟中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本文將少數民族在訴訟中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作為一項基本訴訟權利從訴訟法基本原則處發分析其法理依據,以明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訴訟語言權;辯論原則;平等原則;參與原則
作為權利主體的當事人行使訴權,積極參與訴訟是開啟司法程序以息訟止爭、實現公平正義的前提條件。訴權是當事人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或與他人發生糾紛時請求法院行使審判權以解決糾紛、維護合法權益的權利。在法治社會,訴權是作為一項應然權利而存在,舉凡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刑事訴訟都存在著對訴權的保障落實問題。為保障訴權的現實實現則離不開具體設置于訴訟過程中的權能——訴訟權利。訴訟權利是為實現訴訟目的,依據訴訟運行機制所設立的由訴訟參與人所享有的行使于訴訟過程中的權利,諸如辯論權、提證權等。
憲法第134條所規定的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乃是一項典型的訴訟權利。訴訟權利多規定于訴訟法規之中,而該項權利卻以憲法條文為引領,輔之以三大訴訟法的規定,足可見其作為一項訴訟權利對訴權保障的重要性。本文欲從三大訴訟法共通的基本原則為切入點,去探討作為語言權利這一基本人權在司法領域的運用,該項權利與保障訴權之間的關系。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8條、《刑事訴訟法》第6條,《行政訴訟法》第8條雖然在文字表達上有所區別,但其核心意思皆是訴訟構造中的對立雙方地位平等并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而司法機關則必須為當事人平等行使訴訟權利提供必要的保障。并且此種平等是不受民族、宗教、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居住地區等因素影響的。訴訟權利的平等是程序公正的必備要素之一,進而方能實現當事人維護其實體權益的最終目的。唯有此,方可令公民在其權益受侵犯或與他人發生爭執時行使訴權以尋求公力救濟,方可令公民具有行使訴權、啟動司法程序的主觀動力。
而如何形成雙方當事人可平等行使訴訟權利的訴訟格局則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保障各民族公民尤其是少數民族公民在訴訟中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無疑是其題中之義。訴訟是雙方就其爭議進行對抗博弈,司法機關居中裁判的過程。若不賦予雙方均等的攻防手段,難免有雙方的對抗失衡之虞。究其實質,所謂“攻防手段”便是雙方以何種方式來表達和證明自己的主張,語言文字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表意工具。然而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和作為官方語言使用的漢語相比處于劣勢地位。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以2015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進行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25614萬人,占91.46%;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1735萬人,占8.54%。我國的少數民族不僅人口數量占絕對少數且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西南等內陸邊疆地區,雖然我國一直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給與優惠政策、大力度扶持少數民族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和漢族這一社會主流群體的文化差異,其本民族語言在社會中處于一種“天然的劣勢地位”。正如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中所提到的,“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這樣安排,使它們在于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保障“社會中最不利成員”利益乃是正義的內涵之一。①由此,一個法治國家應注意彌補個人行使其權利能力的差異以實現對訴訟權的實質保障。推及訴權保障與少數民族語言在訴訟中的適用之間的關系,如果國家不采取特別措施在司法這一公共領域為少數民族公民使用自己本民族語言和文字提供合理的差別性保護,就等同于在實質上限制了少數民族在訴訟中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可選擇性,客觀上將少數民族公民置于不利的訴訟地位,又如何實現對訴權的實質性的保障?若是少數民族公民在訴訟中無法選擇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作為表意的工具,所謂平等便不過是寫在“紙上的權利”,僅僅起到宣示作用,對調動少數民族公民行使訴訟權的積極性絕無好處。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8條,《刑事訴訟法》第11條、《行政訴訟法》第10條均是辯論原則的體現。在民事和行政訴訟中,辯論原則是指訴訟雙方就有爭議的案件事實和法律問題向法官陳述自己的主張和根據,進行論證和反駁。②在刑事訴訟中稱之以辯護權或更為恰當,是被追訴人運用合法手段對檢控機關的指控進行辯駁、抵抗的權利。辯論原則所欲實現的價值目標便是保障當事人能富有影響的、有效的參與到訴訟過程中去,促使當事人使盡渾身解數的去搜集訴訟資料、提出訴訟主張、反駁對方的主張,以保證法官雖處于中立地位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和還原案件事實,最終實現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在辯論原則下,法院的裁判要受到當事人主張內容的制約,未經雙方當事人充分辯論的事實不得作為法院判決的依據,這就使得當事人成為了推動訴訟程序充分展開的主體。由此,如何為當事人的辯論提供機會和條件,保證雙方能夠對等的展開辯論關系著當事人能否發揮訴權主體的作用、能否積極的參與到訴訟中去。
少數民族公民中不乏雖可使用漢語作日常溝通交流卻無法理解和運用以漢文為載體的法言法語者,甚至是連日常交流都只能使用本民族語言者。若是不以立法賦予其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并在司法實踐中以完善的制度構建保障其由“應然”向“實有”的轉變,實是阻斷了少數民族公民于訴訟中充分表達自己對案件的事實、請求、證據及法律適用的意見和提出異議的渠道,背離了程序公正的價值追求。另一方面,當事人在庭上積極主張具有法律效果的要件事實不僅是當事人的權利也是當事人的責任,如果當事人無法陳述自己的主張和根據、無法進行論證和辯駁,因此而帶來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要由當事人予以負擔。若是少數民族當事人只能以漢語言文字起訴、應訴,給當事人造成實體不公的風險極大。
進一步講,僅僅賦予少數民族當事人在訴訟中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并不足以保證辯論的順暢展開。不同民族語言之間的隔閡客觀存在,而法庭翻譯制度則成為跨越鴻溝的橋梁,幫助當事人之間、當事人與法庭之間有效的展開對話、表情達意。否則,可能造成當事人之間、當事人和法庭之間無法互相理解對方所欲表達之意,極易使少數民族當事人對審判人員的能力和公正性產生懷疑、對司法的權威和信服力造成損害。這無疑會打擊到少數民族當事人行使訴權、參與訴訟程序的積極性。進而可能影響到當事人決定是否啟動上訴、再審等訴訟程序。這也是為什么憲法第134條要規定司法機關要為不通曉當地語言文字的人提供翻譯。
在現代社會,公眾開始廣泛參與到政治生活中,而與一國政治狀況密不可分的訴訟領域也逐漸興起訴訟主體性觀點。這一觀點認為當事人不再是訴訟程序的客體,而是積極參與到訴訟中的、推動訴訟程序展開、享有各項訴訟權利的主體。訴訟程序的設計和運作以保障當事人能行使訴權、富有影響力的參與到訴訟中為價值依歸。參與原則實質上一種“接近正義的正義”。
為保障當事人充分參與到訴訟中,知情權不可或缺。當事人首先應當具備掌握案件相關情況和信息的權利。獲取信息主要依靠對話交流的方式、或口頭或書面,但都離不開語言文字。少數民族當事人如果不能在訴訟中選擇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其獲取信息的渠道便存在天然的不足,在法庭的對抗結構中,處于信息交流機制的弱勢地位對其極為不利。這也是為什么憲法第134條規定在少數民族聚居和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起訴書、判決書、布告等司法文書應當根據實際需要采用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法院必須盡告知義務,以少數民族當事人可了解的方式制作、發布司法文書,使其知曉案件進展情況,進而決定是否要行使反訴、上訴、申訴、申請再審等訴權。
這里的參與并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參與,更是實質的參與;不僅僅是參與到程序中,更是參與影響法院最終作出的裁判結果,這主要是通過辯論權的行使來實現的,而辯論權的行使更是離不開少數民族在訴訟中使用本民族語言的權利,此點已在上文論述過,不再贅述。
總之,少數民族在訴訟中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乃是作為基本人權之一的語言權利在訴訟法中的具體體現。我國《憲法》、《法院組織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及三大訴訟法都做了原則性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則主要以雙語訴訟和民族語言翻譯兩種形式保障少數民族涉訴當事人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文章闡述了該權利的法理依據,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視。
[ 注 釋 ]
①左為民.訴訟權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0.
②何文燕.民事訴訟法[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湘潭: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30.
[1]耿焰.少數人差別權利——以加拿大為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
[2]周勇.少數人權利的法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3.
[3]左為民.訴訟權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9.
[4]樊崇義.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6.
[5]劉學在.民事訴訟辯論原則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1.
[6]何文燕.民事訴訟法[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湘潭: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6.
D925.2;D
A
2095-4379-(2017)06-0121-02
侯藶芮(1992-),女,漢族,四川南江人,武漢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專業法學碩士,研究方向:行政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