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全中 │
在“摩爾定律”使得數據存儲能力大幅度提高、社交網絡的出現使得數據生產能力極大增強、機器學習等新技術使得數據挖掘能力大大提升三大因素的推動下,我們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在這個時代,大數據正在成為整個社會的底層架構和標配,數據也正在成為堪比石油、黃金等的有價值資源。對于與用戶連接失效而導致深陷困境的傳統媒體來說,大數據能夠幫助其重建用戶連接,有可能成為傳統媒體彎道超車的利器,幫助傳統媒體走出困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正可謂得數據者得天下。
近些年來,擁有豐富的政治資源、一定的數據資源、深厚的人脈資源等資源的傳統媒體,基于其多年的信息服務核心能力,開始在多個層面進行數據化轉型新嘗試。一是在數據的收集和擴張方面。傳統媒體通過把之前的紙質版內容數字化以及內容標簽化、把數字化內容進行數據化兩種方式來實現數據的收集,并通過利用自身的相關位置優勢來獲取醫療、養老、旅游等優質數據資源。二是在大數據技術平臺建設方面。傳統媒體通過打造大數據資源平臺、智能生產和傳播平臺以及用戶沉淀平臺三大平臺,在實現內容和用戶標簽化的基礎上,實現信息智能匹配,以更好地重建用戶連接。三是在搭建各種互聯網終端方面。各類互聯網終端是接觸用戶的觸角,只有建立了與用戶連接的各類終端,才能夠真正接觸到用戶,也才能真正對用戶畫像和沉淀。目前,傳統媒體在和用戶連接方面,除了個人電腦互聯網之外,還有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和頭條客等以及各類新聞客戶端。但是與互聯網巨頭相比,傳統媒體的數據化轉型仍然剛剛起步,尚處于轉型的初級階段。
著眼于未來,傳統媒體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采取如下三種模式來布局大數據。一是“大數據+政務服務”模式。當前傳統媒體的信息服務和政府相關部門的政務服務相互割裂,導致難以形成有機互動。在國家倡導“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有利環境下,傳統媒體應借助大數據技術手段,通過打造相應的新媒體平臺,有機整合當地的新媒體和新聞資訊、政務服務和信息服務。二是“大數據+大數據產業”模式。傳統媒體可以利用自身的政治資源,積極掌控本地的大數據資源并通過資本手段布局大數據產業,以提前布局大數據產業,實現真正的大數據轉型。三是“大數據+智慧城市”模式,這將是未來最佳模式。傳統媒體借助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機遇,負責城市的智慧傳播平臺建設以及承擔智慧城市的運營。
具體來說,對于傳統媒體來說,進軍大數據的有效抓手是打造和優化數據產品。數據產品是提升用戶體驗和實現商業價值變現的載體,無論是數據資源積累還是三大平臺的建設,都是為了開發出具有高商業價值、富有競爭力的大數據產品,這也是傳統媒體轉型的根本出路。那么,如何成功打造數據產品呢?一是必須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在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手段找出用戶的痛點和需求,基于用戶的需求來開發數據產品。二是業務人員、數據人員和技術人員的相“混”。要真正解決該難題,就必須實現業務、數據和技術人才之間的相“混”,即通過一起協同辦公達到相互了解、互相理解和相互幫助。三是實現業務、數據人才和技術人才之間的相“通”。優秀的數據產品一定是既有合理的商業邏輯又能夠合理利用數據和技術有效解決業務難題的產品,這就需要業務人才、數據人才和技術人才的通力合作才能做到,即實現業務人才、數據人才和技術人才之間的相“通”。
綜上所述,傳統媒體要想重建用戶連接,就必須借助踐行“數據+”的理念,積極布局大數據,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大數據將是傳統媒體轉型的難得機會!能否把握住,既要具備前瞻的戰略眼光,更需要扎實的執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