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清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經濟權利是國際人權法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公民權利以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權利都是人權理論的組成元素。多年來,學術界對經濟權利的研究尚有許多爭議,對經濟權利基本理論框架的構建尚不完備,由王方玉博士所著的《人權視野下的經濟權利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一書,以人權理論作為研究論域,詳解了經濟權利之于人權、之于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以及開展經濟權利專門性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并對經濟權利做出全面解析,進而建立人權背景下經濟權利的理論體系。
作者認為,作為“人權體系中具有直接經濟內容的一類或一組人權”,經濟權利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實踐需要是開展獨立研究的前提。為了清晰呈現經濟權利的基本理論,作者逐一探討了經濟權利的人權界定與制度歷程、古典人權運動的批評與經濟權利的興起等歷史進程、經濟權利的規范分析、經濟權利的保障機制和評價機制、經濟權利的體系以及中國經濟權利保障的成就與不足等專題。既追溯了人權視域下經濟權利的演進與制度變遷,也梳理了其歷史和現實的必然性;既考察了人權法視野下的經濟權利理論,也深入剖析了其概念、屬性、內容、內在構成、可實現性,在既往的整理、現實的反思和理論的綜合中對經濟權利展開了本質研究。
本書有許多創新之處。譬如,本書著重指出了經濟權利獨立研究以及建立經濟權利完整理論邏輯的必要性,并以分析經濟權利本身具有的基礎性、獨立性和存在的必然性解答了這個問題,也為學術界研究經濟權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再如,作者以人權法、憲法為依托,以回顧經濟權利的歷史演變為依據,將人權作為出發點,在這個單一的理論前提下深入挖掘經濟權利的本質屬性和理論內涵,遵循了人權主要原理與價值目標下的經濟權利研究這一理論范式,彰顯了新穎的研究視角。還有,作者重建了經濟權利的理論大廈,對經濟自由權、經濟平等權、財產權等經濟權利體系的構成部分詳細介紹,對權利的主體、分配原則等內容予以闡釋,對實現機制、評價機制嘗試探索,這些都為進行經濟權利研究提供了學理上的借鑒。
本書論述方法多元,其一為分析經濟權利的歷史進程及其價值追求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特別在經濟權利的實現和評價機制這部分,作者通過舉例,在經驗層面對其有效性和功能性展開了討論。如以烏干達公共衛生系統為例來論證經濟權利的提升與經濟狀況的改善之間的不平衡關系,結合實際的闡釋使得觀點更具說服性。書中也有以制度變遷為線索的歷史研究法,即根據有史以來的相關資料,沿著縱向發展順序,從思想、制度、社會等方面對各個時空節點內的經濟權利進行研究,并輔以作者的立場和觀點,在總結往昔的同時也預見性地探析經濟權利的未來發展趨勢,使得人權視野下的經濟權利研究富含合理性、必然性和前瞻性。
本書的出版,適逢我國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社會背景下,作者反思我國《憲法》和《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法律,對經濟權利相關現實和理論及其在我國的存在問題開展特定性研究,進而提倡為保障經濟權利營造良好和諧的經濟環境和法治氛圍,對于實現完善公民權利保障機制、提升社會法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雖然近年來學術界對經濟權利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但是對人權范疇內的經濟權利進行單獨研究的著作少之又少,本書的出版,無疑填補了這項空白。對經濟權利的全方位界定和研究內容的新穎之處,必將為經濟權利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提供嶄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