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樂
吉林開祥律師事務所,吉林 長春 130000
?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新路徑
劉曉樂
吉林開祥律師事務所,吉林 長春 130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了民族個性,保護非物質文遺產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需要,同時也是保護激發人類創造力的源泉。現在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新路徑的研究,有利于構建私益訴訟與公益訴訟相結合的法律保護體系。文章以公益訴訟為主體,從理論基礎開始研究,提出了訴訟主體確認以及其他配套制度完善等新主張。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公益訴訟
行政保護就是指通過行政公權力干預來達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包括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法律保護就是通過法律途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權利與義務;包括私益訴訟與公益訴訟。
采用訴訟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免遭侵害,按保護目的訴訟不同可以分為私益訴訟與公益訴訟;以保障個人利益為目標的是私益訴訟;以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國家利益為目標的是公益訴訟。
(一)私益訴訟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私益主要是指人格權益和財產權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對此有明確的規定,認定傳承人是權利主體,享有權利,這種權利是一種私權。當相關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自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提起訴訟,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這種保護偏于“私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保護作用偏弱。
(二)公益訴訟
1.公益訴訟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訴訟
公益訴訟是基于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訴訟;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訴訟是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共利益的訴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明確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并在《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也明確規定了要建立國家級和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這些法律意見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利益性質,這是提起公益訴訟的基礎。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訴訟有以下幾方面特點: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彰顯的是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基礎;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訴訟關乎傳承人或者管理人的個人利益,同時也關乎其他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所以在訴訟主體上具有一定的廣泛性;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可以并列存在,共同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訴訟保護體系;換個說法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私益訴訟保護傳承人、管理人等私權主體的合法權益,但是當上述私權主體侵害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公民、社會組織或者國家特設機關可以根據法律規定提起公益訴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2.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
(1)人權理論。人權即每個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其中文化權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密切相關。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有的口傳心授、世代相傳傳承方式,體現了“民族性”、“群體性”和“文化多樣性”,所以法律賦予權利人“私益”與社會公眾的文化權利。
(2)環境管理公共信托理論。環境管理公共信托理論是環境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其確認的三大原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訴訟的有效借鑒,因為兩者面對的都是全體公民重要的特定利益,國家及每個公民都有義務保護這種公益不受侵害。所以,環境管理公共信托理論同樣適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
啟動訴訟的先決條件是確定訴訟主體,而成為訴訟主體的先決條件是具有原告資格。此前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研究很少有關于訴訟主體的探討。筆者認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有國家、行政機關、人民檢察院、社會組織和公民,但能成為公益訴訟主體的只有公民、社會組織和人民檢察院。
(一)公民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明確了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也就從法律層面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訴訟主體的廣泛性,傳承人、管理人及本國范圍內的每一位公民都享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利益,這樣的法律規定,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體擴大到了每個公民。
(二)社會組織
新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了社會組織可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上完全可以參照。讓合法的社會組織參與,有利于提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率;這些社會組織包括民間社會團體、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團體等。
(三)人民檢察院
我國憲法賦予人民檢察院獨立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個特殊性決定了其代國家行使訴訟權利的可能性和獨特優勢,所以人民檢察院是代國家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訴訟的最佳選擇。一方面可以發揮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職能,同時也可以彌補公眾保護不力的消極狀態;人民檢察院以國家名義提起訴訟的案例會越來越多,社會效應也會不斷增大。
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途徑,構建私益訴訟與公益訴訟相結合的訴訟體系,這是有效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公益性特點,提升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力的高效路徑。
[1]李芳宇,黃薇然,張靜.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探究[J].設計藝術研究,2016,6(5):81-86.
D
A
2095-4379-(2017)20-0164-01
劉曉樂(1979-),男,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吉林開祥律師事務所,三級律師,研究方向:經濟糾紛、法律實務、公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