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明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
論網絡時代下青年亞文化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
武 明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0042
青年亞文化最早是階級、種族差異的產物,它是社會主流文化以外的一種文化種類,是由青年創造出來以宣泄自身對社會的不滿。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以互聯網為主要的虛擬空間的構建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催生出大量的青年亞文化現象。青年亞文化如果不能在主流文化的框架之下良性發展,那么就會與我們所追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所沖突,一旦這種價值體系被青少年所認同并接受,必然會對青少年犯罪產生多方面影響。
網絡時代;青年亞文化;青少年犯罪
根據當前青少年犯罪研究報告顯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青少年犯罪呈現出智能化、低齡化和高犯罪率等新的特點。致使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在網絡時代下,互聯網催生出的大量青年亞文化現象對其產生的影響。
青年亞文化是各個時期處于邊緣地位的青年群體文化。它所代表的是處于邊緣地位的青少年群體的利益,他們一邊接受著主流文化,另外一方面卻又抵抗主流文化,對成年人社會秩序往往采取一種顛覆的態度。在大眾傳媒時代,新媒介的興起替代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拓寬了信息的傳播渠道,改變了亞文化的生存環境,從而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一)網絡青年亞文化對傳統文化道德的破壞性
長期以來,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都是專制性的,直接以灌輸的方式來影響我們的思想行為習慣,網絡這樣的虛擬空間正是給予了我們可以隨意改變自己思想行為習慣的一個平臺,來表現出對傳統文化道德的顛覆。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一直強調的是奉獻主義精神、要講究集體主義,不可自私自利,而如今,在網絡訊息、網絡平臺的大肆宣揚下,及時享樂、有錢就是爺的錯誤觀點倒成了主流價值觀,長此以往,這種惡俗的文化理念就會漸漸地被青少年接受。另外,網絡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網絡惡搞這樣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雖然網絡惡搞是在宣泄人們心中的不滿或者來娛樂大眾,但是久而久之,青少年會潛意識認為網絡惡搞的內容才是事實。
(二)對成人秩序的反抗性
青年亞文化產生于青年對社會規則、制度特別是成年人對他們的壓制的不滿,即表現為代際矛盾。青少年有自己的情感形式,在青年亞文化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成年人文化中的情感有很大的差異。①這種對于成人秩序的反抗,最嚴重的表現在青春期,那種非常渴望擺脫父母耳提面命式的教育和尋求自己在身心上的獨立。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匿名性的特點,這樣青少年們在網絡表達中便可以不用去顧及成人世界的那種循規蹈矩的秩序與現實社會上的條條框框的規矩,這就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所以他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盡情地展現自我最真實的一面,表達出一些叛逆性、反抗性的觀點,以此來疏遠他們討厭的成人世界,從而擺脫成人對他們的壓制。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特殊作用和獨特功能是對個人和社會的“教化”,從而塑造個人,引導社會。日本作家在《文化與犯罪》中提及:“若從最一般的意義上來講,文化因素往往超越于經濟和政治因素,具有持久性,而且它滲透到人的心理、精神等人的內心世界。因而,文化超時空、深刻地影響著和制約著個體的行為取向。”②所以網在網絡時代下,富有新的生命力的青年亞文化對于青少年犯罪具有不可忽略的影響。
(一)犯罪手段更加多樣化
由于青年亞文化在網絡時代下產生了新的特點,所以這種新的亞文化必須以網絡為支撐點來影響青少年,與傳統的犯罪媒介不同,網絡作為新的犯罪媒介,必然導致青少年犯罪更加多樣化。據考證,以往的青少年犯罪主要集中在搶劫、搶奪等需要空間條件的犯罪,可是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詐騙作為主要的青少年犯罪形式出現了,典型的就是青少年利用網絡的虛擬性,偽造性別和身份,在網上尋找目標實施詐騙,更有甚者,將對方約出來實施綁架、搶劫、強奸等犯罪行為。
(二)貪利型犯罪更加突出
網絡青年亞文化中的拜金主義向他們展示的是遠遠高于現實的奢侈生活,財富的極大消費,生活的優雅舒適,這樣的享樂主義改變了青少年內心的不勞不獲的價值體系,他們開始崇拜金錢,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可是年紀輕輕的他們如何獲得錢財。事實證明,有些青少年為了更快地獲得金錢,滿足對錢財的渴望,不惜一切代價,開始走向了盜竊、敲詐勒索的犯罪道路,甚至是綁架、搶劫這樣的惡性犯罪。
(三)暴力性犯罪急劇增多
在青年亞文化中,暴力文化是最突出的,它無處不在,尤其是在一些風靡全國的網絡游戲中更為嚴重。上網的青少年可以在網絡游戲中隨意地實施槍殺、屠殺等打斗行為,從中感覺到唯我獨尊、勝利的快感,在現實生活中不自覺地去模仿,更有甚者,將這種暴力文化帶到校園中,尋釁滋事,無事生非。近兩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尤為突出,歸其原因,都不乏存在網絡暴力文化的影響。
青少年的犯罪一直是我國犯罪研究學者所關注的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面對著網絡迅速普及的社會現實,我們要準確分析網絡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深刻影響以及理性地認識網絡化背景,認真思考和探討網絡時代青少年違法犯罪預防的具體對策。③另外,解決網絡時代下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認同感的調整,這種認同感青少年接觸并參與的文化體驗,所以我們要針對網絡青年亞文化的消費特點,來提出解決對策。
(一)強化立法打擊網絡犯罪活動、切實加強網絡監管的執行力度
由于網絡是一種新鮮事物,而且網絡的迅速發展導致青少年網絡犯罪更加多樣化,所以難免對青少年違法犯罪難以定性,即法律上存在漏洞和空白,這樣對于打擊網絡犯罪極為不利,所以必須加大網絡行政和刑事立法,為懲治網絡犯罪提供更多的法律依據。另外,立法的速度是永遠跟不上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增長速度,從網絡監管的立法的層面來看,現階段我國已經制定了不少關于網絡監管的法律法規,即使存在一些方面的盲區,但總得來說是可以解決網絡監管存在的額問題的,主要問題是我們要加強對網絡監管的力度。
(二)要加強青少年自身與網絡自媒體的自律
要想改變青少年對網絡媒體的認同感,一方面青少年要正確認識使用網絡媒體的目的、了解其對自己日常生活的影響,并且在使用網絡媒體的過程中要合理合法。另外一方面是辨析不同網絡信息內容的性質,針對不同的消息類型應采取不同的解讀方法。
另外網絡自媒體的自律對解決青少年犯罪也具有重要作用。在追求眼球經濟的時代,部分媒體為了抓住眼球,過分地去迎合青年亞文化的消費需求,進而推動了青年亞文化的發展。青年亞文化是青少年參與并創造的文化,由于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處在未成型階段,不可避免在青年亞文化中還有一些模糊認識,其價值觀、世界觀中模糊意識可能會產生一些錯誤導向。④網絡媒體的自律就是對社會的負責,對青少年負責,強調媒體對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有利于從根本上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
(三)要處理好網絡青年亞文化影響的雙重性問題
一方面要正確認識青年亞文化存在的主要緣由與地位,另外一方面就是依據網絡下的青年亞文化特點來樹立與網絡文化教育相適應的觀念,讓青少年在網絡文化中吸收有營養的部分,為其健康成長服務。
青年亞文化消費存在的客觀事實就要求我們不可避免采取新一種文化產品來取代這種舊的文化產品,當然,我們也要正確對待青年亞文化的積極一面,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網絡的新時代下,學習生活都離不開網絡,所以在教育青少年的過程中,我們要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網絡存在的意義,如何在參差不齊的訊息中正確區分好與壞,把網絡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 注 釋 ]
①楊聰.淺析網絡時代的青年亞文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5).
②[日]間庭充幸.文化與犯罪[M].北京:北京群眾出版社,1987.
③胡江.網絡時代青少年違法犯罪預防的挑戰及其對策[J].法政探索(理論月刊),2014(06).
④陳龍.青年亞文化與當代媒介素養教育[J].國際新聞界,2005.2.
G122;C
A
2095-4379-(2017)20-0175-02
武明(1996-),男,安徽阜陽人,華東政法大學,本科生,刑事偵查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