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馨 王雅斌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
撫平法律的傷疤
——冤假錯案的成因分析與預防
張藝馨 王雅斌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近年來,雖然國家法律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但仍舊存在一系列因素對刑事案件的審判產生誤導,冤假錯案也時有發(fā)生,2012年至今,因誤判而翻案的刑事案件多達20余件。本文通過分析導致冤假錯案發(fā)生的背景和影響因素,提出了部分抑制冤假錯案發(fā)生的現實對策,以期為我國法律建設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現實參考。
刑事冤假錯案;成因分析;防范對策
近年來,刑事冤假錯案時有發(fā)生,對我國的司法公正和社會穩(wěn)定都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2004年的王元松案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案件中,王元松因故意殺人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但是十年之后,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發(fā)現此案存在較多疑點,在一系列的調查與取證之后,撤銷了之前的判決,而此時王元松已經服刑十年。2014年10月,王元松無罪釋放,并隨即向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賠償申請,經貴州省高院審查,決定給予王元松相應賠償,并公開道歉。
(一)冤假錯案的含義
通常意義的冤假錯案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冤案,也就是在判定嫌疑人是否犯罪時發(fā)生實質性錯誤的案件;二是審理錯誤的案件,也就是那些在判決的過程中由于證明其犯罪的事實以及人證物證并不明朗的前提下,就判定嫌疑人有罪的案件[1]。錯案與冤案的共同核心是其判決結果的非正確性。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在司法建設上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發(fā)生冤案錯案的現象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其累積發(fā)生頻率依舊較高。
(二)冤假錯案的危害
冤假錯案的發(fā)生會對當事人造成極大的傷害。這種傷害包含兩個方面:首先是對于受冤人人身權利的侵犯,因為當事人一般都會面臨服刑的判決,情節(jié)嚴重甚至有可能導致生命喪失;另一方面,當事人的社會名譽受損,精神傷害巨大,數十年的牢獄生活很可能導致當事人妻離子散、家庭破裂,這是對于當事人心理方面的傷害。因此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傷害是冤假錯案發(fā)生的最直接結果[2]。
冤假錯案的發(fā)生也對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造成威脅。被錯判的人員在出獄之后社會適應能力會發(fā)生明顯的退化,其生活能力和就業(yè)難度也將大幅度提升。盡管當前國家有規(guī)定給予被錯判人員提出賠償的權利,但是經濟賠償相對于其受到的精神傷害而言是微乎其微的[3]。
國家為了杜絕冤假錯案的再次發(fā)生,也作出了一系列整改方案。2016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國家安全部等重要司法和執(zhí)法部門共同印發(fā)了《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中明確規(guī)定:刑事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一些存在疑點的案件應該從頭偵查[4]。此舉收獲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要綜合各個部門的力量,加大整改力度,從而徹底將冤假錯案的發(fā)生概率降至為零。
(一)司法權利運行機制不完善
司法領域內對判定過程的監(jiān)管和制約不成熟是導致冤假錯案發(fā)生的一個主要因素。中國的司法體制是一個三足鼎立的模式,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對自己的責任進行明確分工,在整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進行三者的互動聯合以及相互制約。然而三個部門沒有在此過程中完全起到相互監(jiān)督的作用,甚至還不履行監(jiān)督制約的實施,這無疑會增加冤假錯案發(fā)生的概率。
(二)缺乏健全的職工考核機制
司法部門對于員工考核辦法的缺陷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由于司法部門員工考核機制方面的不足導致員工在司法案件的審理和審判過程中積極性不高,缺乏主動審理意識,導致對案件的評估不詳細,這無疑增加了冤假錯案發(fā)生的風險。第二,績效考評制度的不合理內容讓司法人員急于立案,以獲得規(guī)定績效獎勵。這種只看重案件審理速度的考評機制最終為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埋下了大量安全隱患。此外考評機制的不完善也使得司法人員對于自身專業(yè)素質的要求并不高,這樣就會導致人員執(zhí)法和審判能力的削弱,公平公正意識逐漸弱化,導致審判效果不佳。
(三)傳統(tǒng)觀念誤區(qū)
從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來看,體制等影響導致了公安機關在辦案時只注重對口供的獲取,缺少對證據的足夠重視。在我國的法律體系及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在對刑事犯罪的嫌疑人定罪時需要把證據作為參考的首要因素,其必須構成無邏輯缺口的證據鏈條,不能把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作為關鍵證據。但當前實際辦案并不是這樣,因為強調口供可以為辦案人員節(jié)省大量時間精力,以口供作為突破口可以將案件的偵破過程簡易化,使其效率大大提高,破案率也隨之上升。但這種辦案模式會把口供的地位過分強調,若有所失誤,案件偵查就會陷入僵局。在此過程中偵查人員最終破案的證據大部分取材于嫌疑人的口頭供詞,那么案件的審理過程變得虛假,甚至變成片面性的審理,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就不能被保障,對其有利的證據也逐漸被時間埋沒,冤假錯案發(fā)生的幾率則大大增加。我國公檢法等司法機關對于自己的工作職責定位在打擊犯罪上,也因此常常打出的口號都是“命案必破”等,這些口號的盛行能夠提高偵查人員對工作的積極性,但也常常忽略了犯罪嫌疑人所應該有的最基本的合法權益。
(一)完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司法權力進行制約與監(jiān)督,并根據我國國情建立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表現司法民主的核心方法就是有效實施各項司法權力。司法部門、檢察院、公安機關等相關部門的活動可以進行必要的調整,把權力、責任以及分工明確化,讓司法權力運行機制有序進行,在提高司法權利機制運行效率的過程中,各個單位部門應該彼此制約監(jiān)督。
(二)建立健全考核機制,提升工作人員業(yè)務水平
相當一部分冤假錯案的發(fā)生是由于司法工作人員太過看重自己的績效考核,急切地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有罪推定,所以為了防止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就應該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傳統(tǒng)的考核標準都是比較單一的,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必須得到有效的改革,在考核的過程中不能只看重破案率,還應加入各項考核標準,使得考核內容全面而真實。公檢法三家部門可以外聘相關專家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升辦案人員的業(yè)務水平。
(三)確立無罪推定原則,轉化傳統(tǒng)觀念
對于“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兩個原則,刑事司法應當列入參考范圍,證據標準必須進行嚴格要求,尤其是一些重大刑事案件一定要排除所有懷疑[5]。公權有時候會侵害公民最基本的權利,“無罪推定”原則的思想可以有效地對其防范。任何一個冤假錯案,不管它的概率有多低,對于法官與法院來說,似乎無關緊要,但是對于受害者而言卻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
綜上可以得出,冤假錯案是由于一系列綜合作用而產生的,并非單純的司法公正能解釋,辦案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司法制度的建立健全都是潛在制約因素。想要對冤假錯案進行防范,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司法人員想要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首先要轉變司法理念,堅持司法公正原則,杜絕一切違法取證行為。辦案機構則需在立法程序和績效考評機制方面繼續(xù)努力,讓司法人員的執(zhí)法過程不受個人利益牽絆。只有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政府和公民及時溝通與協(xié)調,才能使冤假錯案導致的悲劇不再上演,讓我國的立法環(huán)境更為優(yōu)質,從而更為有效地保證社會的長治久安。
[1]付春燕.人民法院預防刑事冤假錯案機制研究[J].刑法學,2015.
[2]譚琰.我國十個故意殺人冤假錯案的實證研究[J].法學,2015.
[3]高培培.刑事冤假錯案成因分析及防范對策研究[J].法學論壇,2016.
[4]自正法,張波.轉型期刑事冤案的預防機制探討[J].偵查探索,2016.
[5]詹建紅.刑事錯案救濟機制的西方經驗及其借鑒——以兩大法系主要國家為參照[J].法學評論,2015.
D
A
2095-4379-(2017)20-0198-02
張藝馨(1995-),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yè)本科;王雅斌(1996-),女,漢族,河南新鄉(xiāng)人,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yè)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