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乃寧
宿遷學院法政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
高校實習生勞動權益保護研究*
劉乃寧
宿遷學院法政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畢業實習無疑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突破口。然而由于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實習生身份界定不明,勞動關系難以建立,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勞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外相關法律,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明確實習生實習期間的法律關系,完善和建立相關法律法規,以期在司法實踐中切實保護實習生的勞動權益。
高校實習生;勞動權益;法律保護
高校畢業生畢業實習是高校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畢業實習是指學生在畢業之前,到實習現場參與一定實際工作,獲取獨立工作能力,以期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畢業實習已經成為各大高校實踐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高校實習生身份界定不明,致勞動關系難以建立,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勞動侵權案件頻發。例如,實習生報酬與工作量不符,或隨意克扣報酬,甚至有的實習單位強制學生從事無償勞動;實習場所存在安全隱患;實習單位與實習生未簽訂勞動協議或協議不規范等。
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未明確實習生實習性質及實習生的法律身份,實習生在實習期間能否作為《勞動法》所保護的勞動者,理論界和實務界歷來存在爭議,現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觀點。
(一)勞動關系說
該學說認為實習生進入實習單位工作,遵守實習單位的規章制度,接受實習單位的組織管理,為實習單位提供勞動力,實習單位向實習生支付工資報酬,也就是說實習生與實習單位有三重的隸屬性,即人格隸屬性、組織隸屬性和經濟隸屬性。因此,實習生理應具備法律上的勞動主體資格,與實習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受《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保護。
(二)勞務關系說
該學說認為實習生畢業實習屬于教學的延伸,實習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到具體崗位上參與具體的工作實踐,將理論高度上升到實踐高度,為今后學習和實際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勞動報酬。在此期間,實習生的身份仍是在校學生,不應視為實習單位的正式員工,不受《勞動法》調整。因此,實習生與實習單位之間不存在人身隸屬性,二者之間的關系僅是勞務關系。
(三)折中說
該學說認為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學生又符合勞動者主體資格。但若是界定為學生,那么實習生就不受《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保護;若是界定為勞動者,與正式員工享有同等待遇未免加重實習單位的負擔。所以該學說主張為規避風險,責任共擔,實習單位和學校應該共同為實習生購買保險。
我國目前也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勞動權益,但是多數較為片面,缺乏可操作性,下面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為代表的法律、以《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為代表的部門規章和以《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生實習與畢業生就業見習條例》為代表的地方性法規加以分析研究。
(一)《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未明確實習生的法律地位
我國現行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并沒有明確實習生的法律身份,未將實習生納入其保護范圍,即實習生在實習期間不具備勞動主體資格。同樣,《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和實施是為了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但是訂立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由于實習生的法律地位的缺失,自然也不受《勞動合同法》保護。
(二)《高等教育法》、《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方法》具有局限性
《高等教育法》第56條規定:“高等學校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參加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但不得影響學業任務的完成。高等學校應當對學生的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給予鼓勵和支持并進行引導和管理。”《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方法》第4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勤工助學活動是指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不難看出以上的
法律和部門規章都是以高校學生勤工助學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實習遠遠超出了勤工助學的范疇,因此該類法律及部門規章在主體適用資格上仍存在很大局限性,不能全面保護實習生的勞動權益。
(三)各省、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具有地域性
2010年廣東省人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廣東省高等學校學生實習與畢業生就業見習條例》,該《條例》是我國第一個對高校學生實習進行規范的條例。該《條例》詳細規定了實習經費的投入、實習協議的簽訂、實習報酬的標準、實習單位接收實習生的人數等,但僅在廣東省使用。與此相關的地方性法規還有《南昌市職業教育條例》,但是該《條例》僅僅對職業學校學生實習期間的權益保護進行了規定,并沒有涉及普通高校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勞動權益。由此可見,此類《條例》只是地方性法規,具有片面性、局限性、地域性等特點。
畢業實習作為高校培養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環節,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采用此種教學形式,發達國家對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勞動權益的法律保護較為完善,尤其以德國、美國及法國為代表。
(一)德國的“雙元制”
長期以來,德國普遍重視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教育,強調面向應用、面向實際、面向未來的教育理念。德國職業教育中的“雙元制”最為典型,所謂“雙元”,是要求參加職業培訓的人員必須經過兩個場所的培訓,一元是職業學校,另一元是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在德國的《勞工法》等法律中對實習制度有詳細的規定,其中包括企業接受實習生的條件、實習生的報酬標準與支付方式、實習時間、學生享有的事故保險待遇等。
(二)美國的"合作教育"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自然高度重視國家教育。其中“合作教育”是美國校企合作中采取的最為典型,最為成功的一種教育模式。該模式采用“半天交替制”,即學生一般在學校接受半天的理論學習,下午或晚上進入企業進行實踐性的兼職工作。在工作期間,學生與企業達成協議,并取得相應的報酬。1938年通過的《公平勞動標準法案》規定企業按照最低工資標準的75%支付給實習生;按不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的85%支付給全日制學生;不低于普通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支付給合格的學徒。
(三)法國的《新實習生法案》
法國政府和高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教學工作,為維護法國每年120萬實習生的權益,并防止企業通過過度招募實習生來減少正常雇員從而規避社會責任的行為,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新實習生法案》。該法案主要作出以下修訂:限制實習生招募規模;提高實習生待遇,同時明確要求企業不得安排實習生從事危險工種;加強勞動監管,加大違法企業的處罰力度。
(一)賦予實習生“準勞動者”法律地位
要想從根本上保護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勞動權益,首先要明確實習生的法律地位。筆者認為應賦予實習生“準勞動者”身份,即實習生和實習單位建立一種“非標準勞動關系”。那么何為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即指達到法定年齡,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某種社會勞動獲得的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依據法律或者合同的規定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從事勞動并獲取勞動報酬的自然人。顯然實習生符合勞動者主體資格條件,可以與實習單位形成勞動關系,所以《勞動法》應當對實習生“準勞動者”身份予以確認。
(二)修改完善《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
在賦予實習生“準勞動者”法律地位的前提下,還應在《勞動法》中增加“實習生與實習單位”專章內容。應在該章中明確“實習”與“實習生”的概念;增加實習生、實習單位權利義務條款;增加強制實習生與實習單位簽訂勞動協議條款,在協議中還應明確勞動報酬標準、工作時間、工作種類等。
另外還要盡快完善和修訂《勞動合同法》《工傷保險條例》等系列法律法規,以加大對實習生勞動權益的保護力度。應在《勞動合同法》中增加實習生“實習協議”的規范性條款,包括實習期限,實習內容和實習地點,實習時間和休息休假,勞動報酬、社會保險等規定。對《工傷保險條例》作出司法解釋,在實習期間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對未參加實習責任保險的實習生,參照在職職工事故處理辦法執行,從而切實保護實習生的勞動權益。
(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
從目前我國國情和立法現狀來看,制定一部專門保護實習生勞動權益的法律未免過于困難,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各地區的實習生勞動權益保護現狀,制定符合地方實際的地方性法規。法規中應明確規定:1、各省、市政府應安排專門經費用于學生實習,提供充分的實習見習崗位;2、明確實習單位、學校及學生三方主體的權利義務,強制實習單位與學生簽訂實習協議;3、應在實習協議中明確規定實習時間、實習地點、實習報酬或實習補助;4、強制實習單位為實習生購買人身傷亡意外保險,并明確要求實習單位不得安排實習生從事危險工種。地方性法規的制定,能在一定范圍、一定區域、一定程度上保護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勞動權益。
(四)建立責任共擔的保護體系
1.政府的監管職能
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勞動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各司其職,充分發揮自身的監管職能。應加強對實習單位的檢查和監督管理,加大對接收實習生的企業或單位的扶持力度、資金投入;強制實習單位與實習生簽訂公正合理的實習協議,并要求實習單位將實習協議復印件交給相關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審查;同時對侵害實習生勞動權益的實習單位加大處罰力度等。
2.學校的主體作用
學校應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充分發揮在學生實習工作中的主體作用。首先,學校應對實習單位的資質、工作環境、工作時間、工作種類、工資報酬進行實地考察,選擇優秀的實習單位作為學生實習基地,并與其達成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其次,學校應當成立大學生就業實習指導中心,并派專門的老師對實習生的實習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實時跟蹤;同時,學校與實習單位還應當制定有關實習生實習管理制度,明確學校、實習單位、學生的權利義務及責任分擔體系,充分保護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勞動權益。
3.實習單位的管理引導責任
實習單位應為實習生提供必要的實習條件,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并派專門人員對實習生進行技術指導,不得安排實習生從事危險工種,充分保障實習生的人身安全;另外,在上崗前,應對實習生進行崗前培訓,集中學習安全操作相關知識及應急措施等;同時,自覺與實習生簽訂實習協議,協議內容應公正合理,不得簽訂“霸王條款”,一經發現,加大懲處力度;還應將學生的實習情況客觀真實地向學校、學生及時反饋,確保實習工作的順利完成。
(五)提高高校實習生的維權意識
大部分實習生缺乏自我防范的維權意識,以致在實習中處于劣勢地位,所以高校應加強對學生依法維權意識的教育,可以開設專門的講座或選修課,讓學生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救濟途徑等。學生在正式實習前,應主動要求與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協議,并對協議內容嚴格把關;在發生侵權行為后,應積極與實習單位協商,協商不成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若不服仲裁裁決,可向人民法院起訴。
總之,保護高校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勞動權益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協作,國家司法機關、政府、學校、實習單位應攜手為保護高校實習生的勞動權益而共同努力。
[1]馬國香,馬敏.高校頂崗實習生的權益保護[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7).
[2]盧肖伊.淺議高校學生實習期間權益立法保護[J].麗水學院學報,2013(12).
[3]金秋平.大學生實習期間勞動權益保障研究——中外立法比較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5(3).
[4]趙桂生.以“準勞動者”為視角看我國實習生法律制度的確立與完善[J].中國勞動,2015.
*2016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指導項目《高校實習生的實習法律問題研究—以實習生在實習期間的權益保護實務為路徑》;項目主持人:劉乃寧(項目編號:201614160019X)。
D
A
2095-4379-(2017)07-0052-03
劉乃寧(1996-),女,漢族,江蘇宿遷人,宿遷學院法政學院,法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