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璟
天津商業大學,天津 300134
?
從“瓊瑤”案得到的法律啟示
劉艷璟
天津商業大學,天津 300134
隨著文學作品的興起,抄襲問題也越來越成為我們必須重視的社會問題。抄襲已經嚴重影響到正常的文學市場的秩序,對原作者的權益造成了嚴重的侵害,但是我國法律對著作權的規定尚不完善,導致文學作品成為著作權侵權的重災區。本文以“瓊瑤案”為例,對我國現有的著作權規定進行梳理。
著作權;文學作品;侵權
2015年12月16日歷經兩年的社會廣泛關注的“瓊瑤訴于正侵權案”落下帷幕,這件案件自2014年4月28日瓊瑤起訴于正版權侵權直至瓊瑤勝訴歷經將近兩年。從這一案例,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2011年鄭曉龍導演的作品《甄嬛傳》播出,這一電視劇改編自網絡作家瀲滟紫的同名人氣小說,隨著電視劇的熱播,IP這一概念也迅速進入大眾的視野?!癐P熱”成為近年來比較熱門的一個話題,尤其是近年來,因許多IP作品自帶熱度,購買熱門IP作品改編成為許多影視公司的首選,但是隨著這些影視作品的播出,許多作品陷入“抄襲”風波,文學作品的抄襲成為我們不容忽視的法律問題。
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是知識產權的縮寫,主要包含著作、專利和商標權,這里的IP主要指本身即受版權保護的作品。本文所討論的文學作品主要涉及到著作權的內容。目前市場上興起的“IP”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自帶熱度
一些熱度比較高的網絡文學作品是成為影視公司的搶奪的對象,如近兩年翻拍的(筆名)南派三叔的作品《盜墓筆記》,這部作品自2007年開始出版,到2011年共出版實體書9版,擁有廣泛的讀者群,自翻拍影視的消息傳出,便引起廣泛的關注,作品的名氣即影視劇的免費宣傳。近年來,許多有版權爭議或者有抄襲傾向的作品也受到許多公司的爭議,這類作品往往因爭議帶有一定的話題度,很容易得到網友的關注。
(二)具有較大的商業價值
被選中的作品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這些網絡文學作品不僅熱度比較高,易引發廣泛的討論,亦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既可以拍成電影、電視劇,也可以做成游戲、漫畫等,同一作品帶來多樣化的收益。
各大公司對熱門IP的搶奪帶來的是作者版權費的翻倍增長,部分作家甚至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網絡文學作品的不規范導致“盜文”頻發,許多熱門影視作品隨著高收視的同時也紛紛陷入版權糾紛,如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錦繡未央》,待播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網絡文學作品的版權問題必須得到正視。
(一)侵權的成本低
網絡文學作品一般在網上發表、連載,有償或無償供讀者閱讀,網絡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網民可以自由瀏覽網頁幾乎不受限制,網絡的便捷性也為侵權行為的發生創造了機會,“復制”“粘貼”成為侵權的主要工具,當事人只要移動鼠標,就可以對他人智力成果進行借鑒,再稍加修改,就將其變成自己的“作品”。相較于傳統的剽竊,當事人甚至連“工本費”都不用出。
(二)網民的辨別意識不強
我國現階段大概有7億網民,網絡上的信息數以萬計,而在網絡世界的網民很難在海量的文字信息中辨別“真跡”。而抄襲、剽竊的作品往往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呈現出來的文學成果往往是對原作的升級,因此許多侵權作品的名聲超越原作,一些小有名氣的作品,往往受害人出來發聲,網民才意識到侵權是有的發生。
(三)侵權行為的隱蔽性
抄襲、剽竊,特別是文學作品的抄襲、剽竊行為具有隱蔽性。文學作品涉及到的內容涉及故事情節、人物關系、語言文字、線索伏筆、甚至是行文方式均可能涉及到抄襲問題,但是這些抄襲往往很難被發現,單純的某一方面的“借鑒”往往很難意識到是侵權。沒有任何提示的網民在很多情況下,即使見過有無法辨別侵權行為。侵權人會采取一定的技術手段對抄襲事實進行隱藏,以逃避法律的制裁。
現階段的抄襲現象愈演愈烈與我國現有的文學版權維權的困境有關。我國法律早在1990年便已經出臺,但是至今仍然難以對被侵權人產生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就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于抄襲的認定比較困難
抄襲的認定一直是著作權糾紛中的難點,剽竊是我國著作權法明令禁止的侵權行為,法律規定了一系列的懲罰性措施,但是對于剽竊如何認定卻并沒有做出具體的認定標準,司法實務中需要借助法官的專業知識及其他技術措施。實踐中,抄襲的認定具有一定的難度,如音樂作品涉及到音樂的專業知識,這就需要專業人員給出指導性意見。而在文學作品中,由于其涉及的部分相當多,如情節的剽竊、結構的剽竊、創意的剽竊甚至行文特點的剽竊等。法院需要對劇情、語言、結構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比較,來判斷是否構成抄襲。我們看到的瓊瑤案的判決書中就涉及到大量具體情節的比對。其中還涉及到一些爭議點,如人物關系、行文方式等是否屬于著作權保護的內容,在瓊瑤案中于正方就以人物關系、橋段等屬于思想事實層面為由,主張其不受著作權的保護。
同時著作權的認定是以獨創性為標準,即要求權利人要獨立創作,只要權利人自己獨立完成作品,即受著作權的保護。獨創性要求并不要求作品的唯一性,當事人只要證明作品是自己獨立創作的,即使內容創意一樣,也不認為是抄襲。按照這一要求,侵權人可以通過證明自己與原作品沒有直接接觸,證明自己是作品的原權利人,切斷自己與侵權行為的關系來否定侵權行為的存在。在瓊瑤案中,于正方就以對方的劇本沒有發表,自己無法接觸為由進行抗辯。
(二)訴訟過程冗長
抄襲情節涉及到大量情節、任務關系及其他內容的比對,甚至要采用專家的意見,這類案件常常需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這無疑會延長訴訟的期限。復雜的案件可能需要多次開庭,這不僅涉及到時間成本,還包含交通費、律師費等諸多費用,一旦訴訟時間過長會加重權利人的負擔,許多權利人在龐大的成面前望而卻步,這也是很多人放棄維權,而致使抄襲泛濫的原因之一。維權的高成本與侵權的低成本構成鮮明的對比。
(三)侵權損害的難以確定
對于權利人的損失賠償,著作權法及其司法解釋作出了規定①,主要包含三個賠償標準:
1.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即以權利人遭受的實際損失作為賠償的標準,民法是相對平和的法律,多為補償性的法律規范,法律一般以彌補當事人的損失為第一原則。因此賠償以權利人的損失為主要標準。
2.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當權利人的實際損失難以計算時,以侵權人的實際所得為賠償計算標準,“任何
人不得從其違法行為中獲利”是法律當中的一條重要原則,是法律衡平作用的重要體現。
3.人民法院酌情判決,當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和侵權人的違法所得均無法計算時,由人民法院酌情判決50萬元的賠償數額,這時依靠的是法官的自由裁判權,法官需考慮各方因素,作出判決。
這三條標準看似對權利人的實行了比較全面的保護,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較大困難。
首先,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為計算標準,那么首先我們必須考慮的是實際損失如何計算,期待利益是否可以計算在內?若當事人的違法所得高于權利人的實際損失,又該如何?法律并未予以明確規定,在適用上需要依靠法官的判斷。
其次,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的計算,權利人往往很難證明,如在瓊瑤案中,瓊瑤方只能以于正的稿酬的收費標準來間接證明,與實際損失之間有差距。且侵權方往往隱瞞違法所得,這就給權利人的權益保護提供了困難。
最后,法律中規定的50萬元的法定賠償數額的標準過低,很容易成為侵權人的“保護傘”?,F在社會,文學作品的收入特別是經過影視化、游戲化后的作品,收入可觀,侵權人為了逃避金額,往往拒絕提供違法所得,若沒有別的證據證明,侵權人最多承擔50萬元的損失,這么低的賠償標準也無形中助長了侵權之風。
在知識和創新為動力的現代社會,知識產權的保護必須得到重視。我國現階段雖然提倡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但是我國現行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并不完善。信息的傳播既為知識的傳播提供了途徑,也為權利的保護提供了一定的困難。對知識產權,特別是文學作品的保護,亟待我們每個人的力量,我們不能讓真正有貢獻的人的權益得不到保護。
[ 注 釋 ]
①<中華人名共和國著作權法>第52條、<著作權法司法解釋>第49條的規定.
[1]馮顥寧.論版權法中實質性相似認定標準的選擇[J].中國版權,2016(06):77-80.
[2]王坤.剽竊概念的界定及其私法責任研究[J].知識產權,2012(08):47-52+96.
[3]解亙.驅逐攪亂著作權法的概念:“剽竊”[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2(01):20-28.
[4]秦珂,尤太生.抄襲、剽竊的判斷與法律責任[J].圖書與情報,2008(05):68-71.
[5]張惠琴,李俊儒,段慧.中國大學生“抄襲、剽竊”概念實證研究——中、美大學生plagiarism概念比較[J].外語研究,2008(02):66-71.
D
A
2095-4379-(2017)07-0111-02
劉艷璟,天津商業大學,民商法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