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瑜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71
?
關于親屬間窩藏、包庇行為是否入罪的思考
劉真瑜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71
我國刑法對窩藏、包庇罪規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為其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笨梢?,窩藏、包庇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并沒有說“犯罪的人”的親屬窩藏、包庇就不負刑事責任,也沒有規定“犯罪的人”的親屬實行窩藏、包庇行為要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正因為沒有這些規定,法律界有人呼吁窩藏、包庇罪的犯罪主體應當不包括“犯罪的人”的親屬,有的是說不包括直系親屬和姻親等等雖然說法不同,但是目的一致,就是質疑將親屬間的窩藏、包庇行為歸罪。本文擬通過對窩藏、包庇罪的理論基礎的研究,對親屬間窩藏包庇行為是否應該入罪試作探討。
窩藏;包庇;近親屬
早在漢律中就規定“親親得首匿”的容隱原則,是我國封建社會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①其基本涵義就是親屬之間犯罪相互隱匿的行為不受刑事處罰。這一原則自漢宣帝時入律直至明清,伴隨著封建社會始終而且主體范圍逐漸擴大。所以有觀點認為我國刑法對窩藏、包庇罪的犯罪主體規定為一般主體,沒有將“犯罪的人”的親屬排除在外,有違基于人性而生的倫理規則,是對人倫精神的漠視。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雖將近親屬之間的窩藏包庇行為規定為犯罪,但刑罰卻很輕,在司法實踐中,真正因為窩藏、包庇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的情況卻很少。可見,我國刑法中對親屬間的窩藏包庇規定入罪并不是一點沒有繼承古代“親親相隱”的法律原則,而是有所限制地吸收其精髓,同時也考慮到了親屬間為維系家庭的穩定和存續所必要的權利義務。②
新中國成立之后,1979年的刑法草案第22稿中規定,直系親屬、配偶,或者在一個家庭共同生活的親屬窩藏除反革命分子以外的犯罪分子的,可以減輕或免除處罰,但后來在衡量其與國家刑罰權的實現孰輕孰重的時候,將天平明顯向后者傾斜,在草案第33稿中刪除了。因為窩藏、包庇的行為大多數就是發生在親屬間的,因為實際上實行窩藏、包庇犯罪行為的人與“犯罪的人”沒有聯系的情況很少,也就是說我們討論窩藏、包庇罪實際上也就是親屬間的窩藏、包庇犯罪的行為,或者說親屬占絕大多數的比例。如果刑法將親屬間的窩藏包庇犯罪行為不規定入罪,就排除了相當大的一部分犯罪主體,相當于將這一罪名取消。在司法實踐的親屬間的窩藏、包庇行為是作為量刑情節加以考慮的,比如可以酌定不起訴的,一般不起訴,所以即使起訴到法院的,其所具有的親屬關系作為酌定從輕的情節予以考慮。③
我國刑法將窩藏、包庇罪規定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可見,窩藏、包庇罪侵犯的法益是司法機關的正?;顒?。前面說過窩藏、包庇的行為往往是發生在親屬之間的,可想而知,如果“犯罪的人”犯了罪,首先最有可能窩藏、包庇他的就是“犯罪的人”的親屬或者有緊密關系的人。偵查人員也往往是首先從他的親屬著手調查,作為“犯罪的人”的親屬如果積極的為“犯罪的人”提供隱藏處所、財物,幫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證明包庇,或者將偵查線索引向其他方向,由于親屬的窩藏、包庇使得“犯罪的人”潛逃,那么這將會給案件的偵查造成極大的阻力和障礙,這很可能造成“犯罪的人”因其親屬的窩藏、包庇行為而永遠逍遙法外,被害人及其家屬的合法權益無法得以實現,這無疑造成了訴訟成本的增加,司法資源的浪費。
另外,試想如果取消親屬間的窩藏、包庇罪或者是對此罪一律免除處罰,那么這無疑使所有的人在他的親屬犯了罪之后,都要積極地去窩藏他、包庇“犯罪的人”,而不是鼓勵其自首或立功,去積極的爭取減輕刑罰。其實,在司法實踐當中,親屬能夠積極地勸導、陪同“犯罪的人”去司法機關自首的事情并不少見,所以,親屬間的窩藏、包庇行為并不是完全缺乏期待可能性的。當然,2010年1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中也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被親友采用捆綁等手段送到司法機關,或者在親友帶領偵查人員前來抓捕時無拒捕行為,并如實供認犯罪事實的,雖然不能認定為自動投案,但可以參照法律對自首的有關規定酌情從輕處罰?!?/p>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當前的刑法中沒有必要將窩藏、包庇罪的主體范圍由一般主體改為排除“犯罪的人”的親屬,或者是根據親屬關系遠近程度加以區分犯罪情形。強調“親親得相首匿”容隱原則,需要的不僅僅是只看到儒家思想中“親親得相首匿”的人倫關系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視了儒家思想中更重視的“德”的價值和意義。將親屬間的窩藏包庇行為入罪也不是鼓勵“犯罪的人”親屬們去“大義來親”,知道知情不報并不構成犯罪,這同樣也是彰顯了我國當前法律對人情倫理的呵護。
[ 注 釋 ]
①張本順.“親親相隱”制度的刑事立法研究[J].法學雜志,2006(06).
②汪啟和,游俊峰.我可以不正常我的親屬有罪嗎——談容隱權及其制度在我國的確立[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
③里贊.證人拒證權的理由——一種歷史文化的分析[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6(02).
D
A
2095-4379-(2017)20-0229-01
劉真瑜(1994-),女,漢族,山東臨沂人,青島大學,碩士,研究方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