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銳
渤海大學經法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
論環境侵權中的因果關系
——以“天價公益訴訟案”為例
陳 銳
渤海大學經法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因果關系的認定是確定環境侵權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立法上確立的舉證責任倒置規則在認定環境侵權因果關系中往往會出現濫訴、加重被告負擔等問題。美國、日本等國家創造了無因果關系理論、事實自證理論、疫學因果關系理論、間接反證理論、蓋然性因果關系理論等理論,應當在探討國外理論的同時吸收借鑒其先進成果,從而更好的解決我國在認定環境侵權因果關系中的困難。
環境侵權;因果關系;認定;建議
“價訴訟案”中原被告雙方爭議的焦點之一就是甲公司以買賣方式將副產酸交給乙公司處理的行為與丙運河受損害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
甲公司認為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酸屬于合法產品,而不是危險物質。而且,甲公司在主觀上沒有傾倒副產酸的目的,也沒有實施傾倒行為。因此,不能認定環境污染損害結果與甲公司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A市環保聯合會認為甲公司將副產酸交給不具有資質的乙公司處理,之后又以高價補貼的方式給予乙公司費用,從這些行為可以看出甲公司是故意拋棄副產酸的,明知正常情況下,補貼給乙公司的費用不能彌補無害化處理副產酸所需的費用,對環境污染結果的發生聽之任之。因此,甲公司的行為與環境污染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一審、二審、再審法院認為:雖然甲公司不是傾倒副產酸的直接行為人,但是其以買賣合同方式將副產酸交給不具有資質的乙公司處理,甲公司補貼給乙公司的費用又遠遠不足以彌補無害化處理副產酸所需的費用。A市環保聯合會已經對基礎事實做了證明,在此基礎上,法院認定甲公司的行為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甲公司可以舉證推翻該推定。但是,甲公司所提供的證據不能否定其處理副產酸的行為與環境污染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綜上所述,甲公司的行為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其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1]
修正后的《環境保護法》規定:“因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承擔侵權責任。”由于我國立法并沒有對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認定作出專門規定,因此,司法實踐中依照《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適用“舉證責任倒置”規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舉證責任倒置”規則的確立對認定環境侵權因果關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案件的特殊性以及該規則自身的局限性導致僅僅運用“舉證責任倒置”認定環境侵權因果關系往往會出現“寸步難行”的局面。
199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619份法院判決書表明:由受害人就因果關系進行舉證的判決至少在502份以上,即在81.1%以上的環境污染侵權民事判決中,受害人就環境污染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因果關系的成立進行了舉證。[2]法院在審理環境侵權案件的時候往往采用因果關系推定來認定環境侵權中的因果關系,其在受害人證明基礎事實達到較低標準證明后,法官如果內心確認因果關系存在,則需要被推定人提出反證證明因果關系不存在。該規則的運用要求法官根據法律規定或者經驗法則公平合理地作出判斷。[3]
司法實踐中法院之所以這樣審理,原因就在于舉證責任倒置在環境侵權案件中認定因果關系存在一定的缺陷。
第一,舉證責任倒置是由德國確立的因果關系證明規則,但是直到目前,在德國,舉證責任倒置僅適用于證明妨礙、嚴重違反職業義務、產品責任、違反闡明義務和咨詢義務,而不適用環境侵權領域。[4]
第二,考慮到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所以立法上確立“舉證責任倒置”規則認定環境侵權因果關系。可是受害人與加害人之間的這種力量對比關系是相對的,致害人可能擁有資金方面的優勢,但是卻不一定具有技術上的優勢。甚至有時候即使借助高科技手段也難以準確認定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因此如果還一味的堅持“舉證責任倒置”,將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分配給被告顯然是不合理的。
第三,舉證責任倒置意味著原告對基礎事實進行證明后,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被強制性的分配給被告而受害人不需要對因果關系進行證明。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如果完全由排污者承擔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在現實生活中很有可能會出現濫訴現象,這樣就會加重法院的工作負擔,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一)國外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理論的借鑒
我國關于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理論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國外許多國家創造了值得借鑒的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理論。為了解決我國環境侵權因果關系認定的困境,需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
1.疫學因果關系理論
疫學因果關系理論主張綜合運用臨床醫學、統計學和病理學等判斷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在運用該理論進行因果關系證明的時候需要進行如下證明:第一,某因素在某疾病病發前已經存在;第二,該因素與疾病病發率是正相關關系;第三,能夠在醫學上進行證明。
2.間接反證理論
“間接反證”來源于德國民事證據法,其強調的是如果案件主要事實處于真偽不明的時候,不負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有義務從相反方向舉證證明不存在該事實。鑒于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如果要求原告承擔完全的因果關系證明責任,可能導致原告因舉證不能而承擔敗訴風險。因此,間接反證理論主張由于原告已經對基礎事實進行了舉證,綜合考慮整個案件的具體情況認定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同時基于公平正義的考慮,允許被告舉證否定因果關系的存在。[5]
3.蓋然性因果關系理論
德本鎮教授作為蓋然性因果關系理論的創造者,他主張原告承擔形式上的因果關系證明責任,如果被告不能證明因果關系不存在則認定存在因果關系,其又包括優勢證據說和事實推定說。
通過上述理論的比較研究,我們發現:這些認定因果關系的理論都有自身的優點也有自身的缺陷,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這些因果關系理論都只是針對的某種特定的情況。聯系到當下環境侵權的狀況,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科技水平的進步導致現代生活中環境侵權案件比以前更加復雜。所以在認定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時候需要根據特定的情況選擇適用不同的因果關系理論。
對于侵犯人身權益的環境侵權案件可以適用疫學因果關系理論,原告只要能夠證明存在排污行為,人身權益受到了損害,那么就可以認定排污行為與人身權益遭受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同時,允許被告舉證證明不存在因果關系;對于侵犯財產權益的環境侵權案件可以適用蓋然性因果關系理論,原告提供的證據只要達到一定的證明標準即可,即“如無該行為,即不會發生此結果”。[6]被告負有證明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對于侵犯環境權益的案件適用間接反證理論,由于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證明特別復雜,如果要求原告承擔全部的證明責任將有失公平,因此在原告證明部分事實后法院可以推定其余事實存在,并允許被告舉證證明不存在因果關系。
(二)我國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認定
不管是“誰主張,誰舉證”,還是舉證責任倒置規則或者是因果關系推定規則都是對環境侵權中因果關系的證明方法,在司法實踐中它們都有各自的優勢與劣勢。因此,我們需要辯證的運用這些規則:
在受害人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時候需要同時提交相應的證據證明基礎事實,這也就是“誰主張,誰舉證”規則的運用。該規則相當于事實自證理論的運用,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時候對自己遭受的損害以及被告實施了相關的侵權行為進行證明;法官通過原告提供的證據以及整個案情綜合進行判斷,如果原告提供的證據能夠證明環境侵權行為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則需要被告提供證據否定因果關系的存在,這也是因果關系推定規則的運用。其在本質上需要法官根據經驗法則在內心形成心證,該經驗法則既可能是較高程度的也可能是較低程度的,具體如何適用需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因果關系推定規則與蓋然性因果關系理論有著密切的聯系;舉證責任的分配必須遵守公平原則,鑒于環境侵權行為的特殊性所以有些案件單單依靠被害人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顯然有違舉證責任分配的立法初衷,將會導致受害人因舉證不能承擔敗訴后果。借鑒日本的間接反證理論,有些案件必須綜合各種因素的考慮需要實行舉證責任倒置規則,由被害人對部分事實進行證明。
(三)“關聯性”的具體運用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確定了原告在環境侵權案件中的關聯性證明責任。
遺憾的是該司法解釋沒有具體明確“關聯性”的判斷標準。在條文中用了“關聯性”而不是因果關系,關聯性的證明并不等于因果關系的證明。[7]原告的證明責任是污染者的加害行為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但是當原告完成此證明責任后,不能以此就推定環境侵權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此時,應該由被告舉證證明不存在因果關系,如果被告舉證不能則法官就可以認定存在因果關系。
[1]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2014)蘇環公民終字第00001號民事判決書.
[2]張挺.環境污染侵權因果關系證明責任之再構成——基于619份相關民事判決書的實證分析[J].法學,2016(7).
[3]呂忠梅.環境司法理性不能止于“天價”賠償:泰州環境公益訴訟案評析[J].中國法學,2016(3).
[4]張旭東.環境侵權因果關系證明責任倒置反思與重構:立法、學理及判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5]安巍.論環境侵權中的因果關系[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6]張旭東.環境侵權因果關系證明責任倒置反思與重構:立法、學理及判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7]楊朝霞,劉軒,高翔.環境侵權因果關系推定之新規判解——以“中國垃圾焚燒致病第一案”的檢視為中心[J].環境保護,2016(16).
D922.68;D923;D
A
2095-4379-(2017)07-0131-02
陳銳(1992-),男,湖北恩施人,渤海大學經法學院,碩士,專業: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