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可
武漢警官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40
?
獨角獸與神判法初探
胡 可
武漢警官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40
獬豸,也就是獨角獸,它是我國上古時期用來決斷獄訟、分辨是非的神獸,是我國“神判法”思想的一種體現。與此同時,它也為古代的“神明裁判”和“君權神授”思想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對后世封建法制影響非常大。
獨角獸;神明裁判;“神判法”思想
在蒙昧時期,人們害怕乃至崇拜自然。尤其是面對一些違法犯罪案件時,一種對大自然本身的惶恐和對案件本身的無力感由此產生。基于此,獬豸作為一種神獸,便被引入到裁判的過程中,幫助裁判官辨明是非。這便是“神明裁判”思想產生的起源,同時也是古代皇帝們標榜“君權神授”行為的一種偽飾。
獬豸,又被叫作解廌,是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神獸。它的形貌像羊,當然也有人說它像鹿。東漢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中就有記載:“解廌,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傳說中的皋陶在斷案時,便是采用這種方法。進入階級社會后,隨著國家的確立,“獬豸決訟”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但它在后世的裁判中依然發揮著重要的影響。首先,從“法”字古體也即“灋”上看,根據《說文解字》記載:“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從“法”字的起源上,我們既可以看出法適用的平等性,又可以看出“廌”字的形象隱含其中,不斷地影響著后世的法律和審判。其次,我們知道,法律是由習慣和慣例發展成不成文法、再發展到成文法的一個過程。獬豸決訟就是一種原始的審判方法,而逐漸地形成一種習慣或慣例。
在人們逐步進入到階級社會之后,作為調整人們行為規范的法便產生了,即由原始部落習慣法演變為國家法。由于奴隸制和階級壓迫的需要,使得君主們迫切要求穩定其政權的統治工具。此時,獨角獸便被注入了“天罰”的全新內涵,神明裁判思想也被賦予了時代的內涵。
(一)獨角獸與“天罰”、“天討”思想
在我國奴隸社會的早期,如夏、商、周時期的法律受神明裁判思想的影響十分明顯,法律與道德、宗教的界限也不是很清晰。獨角獸的存在還總是與神秘的宗教活動想聯系,這些都是獨角獸形象對其他事物的一種具體的映像。據記載,夏朝的立法思想就是“天討”、“天罰”的神權法思想。統治者利用人們的迷信思想和鬼神傳說進行統治,還把這種現象說成是上天的意思,自己不過是“恭行天罰”而已。通過這種神秘的儀式,假托上天的旨意,甚至司法審判和具體的定罪量刑也會求諸與鬼神,刑罰因此也就披上了合法性和欺騙性的外衣。
(二)獨角獸與“君權神授”思想
春秋戰國以降,原始的“神權法”思想不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主流的思想統治地位,被新起的法家、儒家思想所取代。但隨著朝代的盛衰起落,其中“君權神授”的“神權法”思想內核卻從未被取代。從二十四史中,我們不難發現,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們總會在其身世上做文章,訴說自己的神奇出生經歷。由此可見,即使是在階級社會里,神權法思想依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無論統治者是否承認,獬豸決訟都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對后世的司法實踐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之中,獨角獸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作為一個司法審判的符號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而且在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之中打上了深深地烙印。隨著歷史的發展,在審判中盡管不能再見到獨角獸,但獨角獸的形象依然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對于我們的社會日常生活不斷地施加影響。在神明裁判的早期,獨角獸的形象類似于羊。當然,這種情況絕不是偶然的。因為羊的形象給人以溫和、善良的感覺,可以體現出統治者們“約法省刑”、“恤民愛民”的思想。
獨角獸的形象也不是一直固定的,它還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改變。比如在漢朝時期,它的形象就比較有時代特色。首先,中央集權、國家大一統局面的形成,獨角獸的整體形象就顯得厚重、大氣磅礴。其次,為維護封建君主專制,防止民眾僭越法律,獨角獸的形象是兇悍嚴酷、有威懾力的。作為中華民族中司法審判的一個文化符號,獨角獸不僅是中國法律文化的象征,而且是司法正義的化身。
我們從上面對獬豸和神判法之間簡單的比較。可以看到,在初民時代,由于對自然界的蒙昧無知、對于自然的崇拜,再加上“君權神授”的影響,神判法的思想就這樣產生了,它是一種簡單的、神圣的、類似于宗教般的裁斷。它符合當時人們的認知,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不但可以在精神上恫嚇不法者,而且為后世更為科學、合理的制度建設奠定了基礎。在我國的封建社會時期,統治者們往往熱衷于提倡和鼓勵獨角獸的精神和品質。基于此,獨角獸便成為了司法審判官們學習的標桿。理想與現實之間往往存在著表達與實踐的背離,在現實生活中,司法審判官能夠完全公正廉明的畢竟還是占少數的。但獨角獸的這種品格與傳統中的仁政、清官思想還是存在著莫大的關聯。
[1]許慎撰.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曾憲義.中國法制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6.
[3]祝總斌.關于我國古代的“政法為律”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2).
[4]閆艷.“獬豸決訟”與中國古代“神權法”思想[J].文教資料,2011(34).
D
A
2095-4379-(2017)20-0238-01
胡可(1977-),男,漢族,湖北黃石人,法學本科,管理學碩士,武漢警官職業學院法律事務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