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楠
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院,上海 200042
?
婚姻關系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
張淑楠
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院,上海 200042
近年來,婚姻關系中一方將財產通過贈與或遺贈的方式轉移給第三者的新聞時有發生,糾紛難以調節,訴諸法律的也不在少數?;橐龅赖屡c財產權利,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該如何解決?第三者能否接受贈與及遺贈?合法配偶的財產權利又該如何保障?本文主要基于以往的研究,論證婚姻道德和財產權利的沖突,分析我國對于贈與及遺贈給第三者情況的解決現狀。通過借鑒德國、法國和臺灣地區的經驗,為類似情況的解決提供參考。
婚姻關系;第三者;贈與(遺贈);法律與道德
婚外性行為、婚外同居、第三者,近幾年,這些詞匯對于大眾而言并不陌生。夫妻一方將財產贈與或遺贈給第三者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對于婚姻關系中出軌的一方以及第三者,道德上必然是譴責的,而在法律上對于道德有過錯的公民的合法權益仍然需要保障。道德與法律,有聯系也有區別,關于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同學派、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橐龅赖屡c財產權利是相互獨立的,“一夫一妻”、互負忠誠是婚姻道德的要求,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是財產權利的體現,當兩者之間需要協調時,選擇偏向哪一方代表的是個人的立場,而法律需要有公信力,需要有嚴格的論證和充足的證明,找到最符合公平正義標準的答案。
婚姻道德要求尊重和維護“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財產權利要求尊重財產所有人對財產的處分自由。①這兩者之間包含的價值觀的沖突,是我們需要探討的重點。
(一)婚姻道德
“一夫一妻”,婚姻忠誠是主流的婚姻道德觀?;橥馔有袨楹蛡鹘y的婚姻道德從根本上是相違背的。盡管由于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婚姻道德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道德分裂,婚外同居現象比比皆是,對第三者寬容、理解、同情者也不在少數,但誰也無法否認婚姻道德對婚姻約束的合理性。
并且,對于婚姻關系的保護,不僅僅只有道德的約束,還有法律的支持。依照《婚姻法》的規定,夫妻之間應該相互扶助、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夫妻之間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這些都是法律對婚姻關系的保護。法律的維護較為寬泛,除重婚行為入罪外,婚內出軌行為所侵犯的配偶權并不能很好地得到保障。法律的范圍有限,并沒有一條明確的法條規定婚姻道德在法律上的適用。在財產權利遇上婚姻道德的時候,我們更多地用公序良俗來替代婚姻道德,作為法律上的支撐。公序良俗原則是對“法律本身內在的倫理原則和價值標準”的維護。②
當前我國的民事立法中并沒有使用公序良俗這一術語,但《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第58條規定“民事行為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無效?!边@些規定,體現我國對公序良俗原則的承認。公序良俗更多地是作為法律原則,具體案例需要時,在法官的自由裁量中適用。
(二)財產權利
而財產權利,是公民的基本權利,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甚至有學者認為,合法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不容侵犯,這也是一種“公序良俗”。③將財產贈與或遺贈給第三者,也是公民對私人財產的處分,也是公民財產權利的體現。對于贈與和遺贈的保護,是對產權制度的維護,是社會對個人財產的尊重。“贈與本身是一種自愿行為,可以不分對象,而基于感情的贈與不僅不會對法律內在的倫理原則構成侵害,而且正體現了贈與制度本身的價值。”④以遺贈為例,當前的《繼承法》列舉了剝奪繼承權的4種情形,但其中并不包括第三者不能繼承遺產。按照這樣的邏輯,對于第三者財產繼承權的剝奪,是對遺囑人個人財產處分權的否認,是道德綁架法律的體現。
公民財產權利的堅定捍衛者認為,財產給予行為,不論動機是否與性有關,都是有效的,都應當得到承認。⑤這種說法顯然是有失偏頗的,民事行為不考慮動機在很大程度上會對該行為的評價造成困惑,為鉆法律空子者提供機會,增加社會風險。“對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評價,一般并不去考察當事人的動機和目的,但當動機或目的與法律行為相結合,有助長反社會行為實現的具體危險時,法律行為也具有了反社會性。當事人的非法目的和動機就會導致法律行為的無效?!雹抟虼?,對于一個行為的合法性,需要將法律行為的內容和當事人的動機以及其他相關因素相結合,綜合評價。
(一)對贈與(遺贈)第三者的情況處理
在我國的法律實務中,對于將財產贈與或遺贈給第三者的案例判決有效、無效的情況都存在。大部分情況都被判決無效,以瀘州二奶爭奪遺產案最為典型。法院認為此遺贈行為違反《民法通則》規定的公序良俗原則和《婚姻法》規定的夫妻忠實義務,判決遺囑無效。判決有效的情況以上海市浦東新區為例,第三者勝訴,法官認為同居關系違反了法律和公序良俗,但婚外性行為與立遺囑的行為是兩個獨立的民事行為,遺贈本身并不違反公序良俗。我國對于第三者贈與及遺贈案件的處理,更多地是依據法官的自由裁量和社會輿論等,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統一的處理方式。
法律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個人有權處分自己的財產,并且非經法定程序和法定理由不能隨意限制或剝奪。在《繼承法》中遺囑的效力要高于法定繼承的效力。法律首先保護的是被繼承人的財產處分權,然后才是繼承人的繼承權。當然,法律在禁止繼承的范圍內并沒有包括第三者,特留份制度的規定范圍也比較狹窄,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婚姻關系的保護,存在法律漏洞。但存在漏洞的法律并不等于失去約束力,也不能僅從道德角度就否定個人財產的處分權益。
我們總說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以國家強制力來保障,維護社會平穩運行?!痘橐龇ā芬幎ǚ蚱揠p方互相之間有忠誠義務,并規定有過錯方與他人同居,無過錯方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但損害賠償只在離婚訴訟中出現,且僅能針對婚姻關系中的過錯方,對于第三者的責任追究并沒有規定。違反道德,但是不違反法律,我們僅能采用社會輿論、社會壓力等方式來譴責對婚姻不忠誠以及破壞他人婚姻關系的當事人,而不能直接通過法律手段來限制婚內出軌者的財產處分權和第三者的財產權。公序良俗原則的運用應該有條件限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通過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處理方式,使類似事件的處理能夠有相應的標準。德國、法國、臺灣的案例中,贈與、遺贈行為是否有效,要結合贈與、遺贈行為的目的和動機綜合評判。
對于第三者贈與(遺贈)行為的處理,理想的做法是以公序良俗為依托,區分動機分別對待。總體而言就是根據贈與(遺贈)目的的不同而給予不同對待。當贈與是為了建立或者維持不正當的性關系時,贈與行為違反公序良俗,類似性交易,當然無法得到法律支持;當贈與是基于感情,為補償或者感謝等原因,則贈與行為并不因為贈與人與被贈與人之間存在不正當性關系而無效。
(二)對合法配偶財產權利的保護
在尊重公民個人的財產處分權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在將財產贈與第三者時,合法配偶的權利受到侵害。特別是夫妻雙方未涉及到離婚時,若夫妻雙方采取分別財產制,那無過錯方可向有過錯方請求賠償。而現實生活中,夫妻雙方大多采取的是共同財產制,此時的賠償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并不能真正保護到合法配偶的權益。對此,有學者建議在共同財產制下設立特殊情況下的分別財產制⑦,在對現有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尋找突破口。婚姻法第18條中羅列屬于夫妻個人特有財產的情況,有一方的婚前財產、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賠償金、殘疾人生活補助等。將無過錯方從過錯方配偶中獲得的賠償金納入到其他應歸一方的財產解釋中,使合法配偶的財產權利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
對于遺贈情況,若完全根據遺囑,承認第三者接受遺贈的權利,可能合法配偶對于遺贈沒有任何繼承份額,這也是道德所難以接受的,有違公平正義。這種情況的出現,究其緣由是我國的繼承法對遺囑繼承的限制過于寬泛,特別是缺乏“特留份”的規定,存在法律漏洞。在現行婚姻法中,增加對特留份制度的規定,對遺囑繼承進行必要合理的限制,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
婚姻關系中的道德與法律,其中涉及的問題有很多,將財產贈與或遺贈給第三者只是其中的一類沖突,在德與法之間該如何協調,如何才能盡可能地維護社會的公正與法律的尊嚴,值得我們不斷探究。在司法實務問題中,出現不同的聲音,有觀點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是推動制度不斷完善,促進法制公平的助力。在法律的法條規定下,遇到具體問題能夠運用法律原則進行補充,以求司法的公正,是一種進步,但同時也要把握法官自由裁量權運用的限度。對于贈與及遺贈涉及第三者時,不能直接判定其違反公序良俗而無效,而因根據動機區別對待。同時,對于道德和法律有沖突的事件的法律處理,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我國的法律制度,使問題的解決能夠更加公平。
[ 注 釋 ]
①何海波.何以合法,對二奶繼承案的追問[J].中外法學,2009(3).
②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下冊)[M].王曉嘩,邵建東,徐同建,謝懷軾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99-601.
③蕭瀚.被架空的繼承法:張學英訴蔣倫芳繼承案的程序與實體評述[A].易繼明主編.私法(第2輯第1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④李銀河,馬憶南主編.婚姻法修改戰爭[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138.
⑤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第l版)[M].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27.
⑥盧靜.婚州司居所涉財產與公序良俗[J].法制與社會,2008(29).
⑦金錦萍.當贈與(遺贈)遭遇婚外同居的時候:公序良俗與制度協調[J].法制與社會,2004(13).
[1]何海波.何以合法,對二奶繼承案的追問[J].中外法學,2009(3).
[2]盧靜.婚州司居所涉財產與公序良俗[J].法制與社會,2008(29).
[3]金錦萍.當贈與(遺贈)遭遇婚外同居的時候:公序良俗與制度協調[J].法制與社會,2004(13).
[4]蕭瀚.被架空的繼承法:張學英訴蔣倫芳繼承案的程序與實體評述[A].私法(第2輯第1卷)[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李銀河,馬憶南主編.婚姻法修改戰爭[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6][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M].王曉曄,邵建東,徐同建,謝懷軾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德]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C
A
2095-4379-(2017)07-0137-02
張淑楠(1993-),女,漢族,浙江新昌人,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院,1626班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