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奇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
互聯網視角下的相關市場危機及其認定
張成奇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日益壯大的互聯網市場使得原以存在認定困難的“相關市場”雪上加霜,市場的開放性也使“相關市場”的概念產生了存廢危機。盡管在立法上,《反壟斷法》關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規制在法律形式價值上極為顯著,但在實踐中,無實用性的法條只是一紙空文。法律只有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才有其存在的意義。因此在現階段,互聯網市場并不應列入“相關市場”的考察因素范圍內。
互聯網;相關市場;反壟斷
我國《反壟斷法》于2007年8月頒布,2008年1月起實施。其中第六條明文規定了經營者不得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并于第17條列舉了“排除限制競爭”的具體行為。然而,在實踐中,要認定經營者的行為是否屬于反壟斷法所規制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就必須首先判定該經營者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畢竟,若連市場支配地位都沒有,何談“濫用”一說?
盡管《反壟斷法》在第十八條、第十九條分別列舉了判定市場支配地位需考慮的因素以及推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情況,但該兩條法條中所述“相關市場”具體認定因素的空白,成為了反壟斷法規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目的的障礙,也造就了學理與司法實踐上對“相關市場”判斷因素的論爭。
根據法律的規定,我們將相關市場認定為:經營者在一定期間內就特定某種商品或者服務進行競爭經營所涉及的商品范圍和地域范圍。2008年,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又發布《關于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將具有較強競爭關系的商品范圍、地域范圍以及時間性因素作為判斷相關市場范圍的兼顧因素。但實際上,相關市場的判定遠不止這三個基本因素,比如文化習俗因素,一些地方因文化習俗之別,難以形成競爭關系。所以“相關市場”的考慮因素也未曾在學理上有明確的范圍界定,造成了市場上諸多經營者行為無法納入《反壟斷法》規制的范圍,架空了《反壟斷法》關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定。
不幸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這邊關于“相關市場”的判斷因素尚未決斷,另一邊,互聯網市場如火箭升天般興起,對傳統“相關市場”的沖擊力度極大。僅在某寶網站,每年“雙十一”都會有巨額交易量產生。在這種情況下,“相關市場”的認定若不考慮網絡市場因素,恐怕說不過去,但一旦將互聯網市場作為相關市場的認定因素之一,基于網絡的便捷性與延展性,該市場僅需一跟網線便可到達世界的任何角落,那么相關市場便成為了一個虛設的概念。只要提及互聯網市場,那就是全球市場,既然整個市場都是相關市場,那還需要界定相關市場做什么?
因此,我們應當意識到,互聯網市場的出現,對“相關市場”概念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在互聯網膨脹的條件下,如何解決相關市場概念危機,是我們必須嚴肅應對的問題。
美國法學家龐德認為:“在法律史的各個時期,無論在古代和近代的世界里,對價值準則的論證、批判或合乎邏輯的適用,都曾是法學家們的主要活動?!薄斗磯艛喾ā分源_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之行為應當受其規制,其立法目的在于保證市場的充分自由競爭。
競爭是市場的活性劑。然而過于自由的競爭就會造成壟斷并危害競爭自由的市場。早在1993年,鄧小平先生南巡之后不久,我國便制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對比《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有一些受規制行為的相似性。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一條:經營者不得已派及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而《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2項:禁止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這可以看出在《反壟斷法》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市場競爭的預期性與可能性。將競爭目的、競爭手段相結合,通過新法優于舊法的法律效力層次,將《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一條的不合理性予以彌補。這就體現了法之形式價值。
法律的形式價值,是法律價值的一種,是指法律本身應當具備哪些價值。①美國法學家富勒認為,任何法律制度都必須具備一般性、明確性、不矛盾性等八項“內在的道德”屬性,否則就根本不宜被稱為法律制度。
《反壟斷法》就其本身而言,全面涵蓋了市場競爭所能涉及的所有破壞性行為,具有法之形式價值的所有屬性?!斗磯艛喾ā穼⑴懦拗聘偁幮袨闅w為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集中三種大類,具有高度的一般性;同時在各類需要規制的行為下,列舉各種情況,具有相當的明確性。僅從條文上講,我國《反壟斷法》是一個相當出彩的法律。也正因為法條所規制的各類行為具有全面性,關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規定必須予以保留,這點毋庸置疑。但關于“相關市場”的概念是否也應一并留存,尚值得進一步的討論。
胡適謂:科學之研究,即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我們不妨從反面,先假設“相關市場”概念應當廢除,然后求證其合理性。
如前文所述,判定“相關市場”所需兼顧的因素眾多,所以“相關市場”的概念具有不確定性。若每次判定相關市場時,均將各種因素綜合起來,做到面面俱到,則“相關市場”便約等同于整個市場,失去了其“相關”的涵義;若僅考慮個別重要因素,那法之普遍性、一致性等形式價值將被破壞。因此,將“相關市場”概念予以廢除,看似十分有理有據。
然而,當“相關市場”概念真的予以廢除時,我們發現,在沒有相關市場的概念情況下,自然亦無法推出市場支配地位的情形,而《反壟斷法》將在毫無條件限制的情況下規制某些行為。以現《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三項所列行為例,即使經營者沒有市場支配地位,其拒絕與交易對象進行交易的行為亦應加以規制。這顯然不符合商事交易活動的習慣。從經營者的角度去看,在一般情況下,經營者自然有權利選擇交易對象;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去看,交易相對人完全可以在市場上選擇其他經營者進行交易。因此,無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之拒絕交易行為,并沒對自由競爭的市場產生危害,《反壟斷法》自然沒有必要對其進行規制。同理,其他所謂“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在沒有“占據市場支配地位”的條件限制下,沒有規制的必要。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當“相關市場”概念被廢除時,《反壟斷法》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規制也將失去其必要性。這就和前文所述的《反壟斷法》因其全面性而具有的法之形式價值所相悖。因此,“相關市場”的概念應當予以保留,只是在判定時再進一步作構成因素的探討。
互聯網的發展不僅給金融、文化帶來沖擊,對法律的影響也十分強大。傳統相關市場在判斷其范圍時,無論如何對考慮因素進行取舍,其目的都是為了將市場限縮在一個特定的領域內;而互聯網市場是一個極為廣大的市場,若將網絡市場也考慮為認定相關市場的構成因素之一,那么將會給法律規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帶來很大的障礙。
2016年10月14日,某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該市45家超市食用油價格信息,涵蓋各種食用油品
牌,其中價差最大的是O品牌橄欖油3L裝,價差達79.5元。最低價為該市P區和Y區的E超市S店及W店的173.50元;最高價為X區和H區的J超市T店及U店的253.00元。②那么,我們是否應將定價最高的J超市認定為濫用市場地位行為之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的經營者?
且不論認定相關市場的其他構成因素,僅就網絡市場這一因素的存在就會給予這個問題以否定性回答。任何經營者均可反駁其與網店共享一個市場,并未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其相關行為也不應受《反壟斷法》的規制。這么說來,《反壟斷法》關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規制,便毫無實用性,成了一紙空文。
誠然,任何人只需要一條網線就可以打開網絡市場大門。數據也顯示,我國網民數量在21世紀后呈幾何級增長,互聯網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我們應當同時考慮到我國經濟發展不均的基本國情,很多地方并沒有快速的網絡支持市場的發展,特別地,物流發展情況也不盡相同。因此,享受到互聯網市場便捷性的僅僅只是一小撮人而已。即便是在同一個城市同一片地方,由于個人知識架構的不同,也會導致許多人并不青睞網上購物的方式,進而選擇距離自己更近的實體店家。
應當注意到,在民主的國度內,法律的任務是需要保護多數人的利益的。既然能夠享受互聯網市場帶來的福利性的人數相對于整個市場的人數來說僅僅只是一小撮,那么我們就有必要對整個市場的消費者及經營者加以保護。但互聯網視角下,相關市場的認定的確是一件棘手、麻煩的事情。這就意味著,在現階段最好的方式是在判定相關市場時,應剔除互聯網市場因素。因其牽涉面過于寬泛,容易成為違法經營者開脫經濟法責任的事由,將網絡市場納入“相關市場”的構成因素中,是不合適的。
互聯網市場的崛起,對傳統“相關市場”的認定帶來了危機,但這種危機并未撼動“相關市場”基于法律形式價值的存在地位。畢竟,缺失了“相關市場”的《反壟斷法》將猶如斷臂。盡管互聯網市場對“相關市場”的構成因素提出了挑戰,但民主國家的法律還是應當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因此,現階段將互聯網市場從構成因素中剔除才是互聯網視角下認定相關市場的正確之舉。
[ 注 釋 ]
①徐永康主編.法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8:24.
②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超市商品價格信息專項公布采價表——食用油(總表)>[EB/OL].http://www.shdrc.gov.cn/fzgggz/jggl/jgjgdt/24507.htm,2017-1-17.
[1]徐永康主編.法理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8.
[2]顧功耘主編.經濟法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8.
D
A
2095-4379-(2017)07-0139-02
張成奇(1992-),男,漢族,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2016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