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陳根
【要點】
當事人主觀上想投保一份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但由于偶然因素,形成了兩家保險公司分別承保的事實。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兩家保險公司應對被保險人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
【案情】
原告:張某
被告: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市分公司(以下簡稱國壽保險南通公司)
被告: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中心支公司(以下簡稱新華保險南通公司)
2013年5月8日前后,原告張某等人所從業的南通揚子設備安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揚子公司)為包括張某等17人在內的人員向新華保險南通公司投保團體意外傷害險等保險,每人的保險金額為80萬元,并將保險費15000元(其中含40元給業務員的交通費)及身份證復印件等材料交付給了新華保險南通公司的從業人員顧某麗。此后顧某麗又將相應的保險費及材料交付給了新華保險南通公司的從業人員徐某燕。2013年5月15日,徐某燕經與國壽保險南通公司代理人胡某華聯系后,以投保人南通百樂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樂公司)的名義為包括原告張某等人在內的17人向被告國壽保險南通公司投保了國壽綠洲團體意外傷害保險(B型)及國壽附加綠洲意外費用補償團體醫療保險,每人的保險金額分別為80萬元及6萬元,總保險費為14960元。同日百樂公司在《投保聲明書》上作為投保單位蓋章,國壽保險南通公司接受投保后,出具了保險單,保險期間為1年,合同生效日為2013年5月16日,合同期滿日為2014年5月15日,投保人為百樂公司。合同所附附表《工傷殘疾程度與保險金給付比例表》中載明的殘疾等級與給付比例為:一級,給付比例100%;二級,給付比例75%;三級,給付比例50%;四級,給付比例30%;五級,給付比例20%;六級,給付比例15%;七級,給付比例10%;八級,給付比例7%;九級,給付比例5%;十級,給付比例3%。
2013年10月4日,原告張某在金通靈公司四期大件廠房管道支架上施工時,不慎墜落。隨后到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診治并住院治療,共支付醫療費95156.09元。2013年11月6日南通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作出《認定工傷決定書》,認定張某為工傷。2014年5月8日,南通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南通市勞動能力鑒定結論通知書》,根據《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對張某的傷殘情況作出鑒定結論為捌級傷殘。案涉事故發生后,經劉某烽與被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的徐某燕等人交涉,徐某燕將上述由國壽保險南通公司承保的保險合同交付給了原告張某,但此后張某向國壽保險南通公司申請理賠時被拒賠。
2015年5月18日,張某提起民事訴訟,主張其在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治療,花去醫療費95225.79元,工傷評為八級傷殘。依據保險條款,被告應給付國壽綠洲團體意外傷害保險金80×7%=5.6萬元、國壽附加綠洲意外費用補償團體醫療保險保險金6萬元,合計11.6萬元。要求兩被告連帶給付11.6萬元。
【裁判】
一審法院認定:投保人百樂公司為張某等被保險人向保險人國壽保險南通公司投保團體人身意外傷害險及附加醫療保險,被告國壽保險南通公司接受保費、承保后出具了保險單,雙方之間的保險合同已成立。原告張某欲投保保險金額為80萬元團體人身意外傷害險為其真實意思表示,本案庭審過程中原告張某明確表示,根據現在的情況,同意百樂公司為其投保,故應視為同意保險之追認,應視為與投保人之間具有保險利益。被告國壽保險南通公司亦未能提供證據證明本案存在惡意投保及道德風險的問題。被告國壽保險南通公司作為案涉保險合同的保險人,在被保險人發生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事故時,應按約賠付意外事故殘疾保險金5.6萬元及附加醫療保險金6萬元,合計11.6萬元。
對于被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是否應承擔責任,法院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127條的規定,保險代理人根據保險人的授權代為辦理保險業務的行為,由保險人承擔責任。保險代理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以保險人名義訂立合同,使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故不論顧某麗、徐某燕等人其時是被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的員工還是保險代理人,其從事案涉保險業務,收取保費的行為,應由保險人新華保險南通公司承擔責任。雖然本案中揚子公司或張某并未填寫投保單交與顧某麗、徐某燕等人,但保險業務實踐中也不乏由保險代理人代辦投保事宜的情形。就本案而言,揚子公司及張某向新華保險南通公司的員工或保險代理人交付身份證復印件并交納了保險費,而雙方如未就保險種類、保險金額等達成合意,則保險費無從計算,換言之,就投保時協商的順序而言,必然是先協商好要投保的險種、保險金額,然后才涉及到保險費的計算、交納。故既然揚子公司及張某已按被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從業人員的要求交納了保險費,相關人員也予以接收,可以推定揚子公司及張某已向被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發出投保要約,并為其所接受。相關司法解釋亦有類似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4條規定,保險人接受了投保人提交的投保單并收取了保險費,尚未作出是否承保的意思表示,發生保險事故,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請求保險人按照保險合同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責任,符合承保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而本案中被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并未抗辯原告張某有不符合承保條件的情形。至于徐某燕收到轉交來的保費,但未向新華保險南通公司交納并辦理相關保險手續,卻借百樂公司的名義最終向國壽保險南通公司投保并訂立保險合同的行為,并無證據證明在案涉保險事故發生前揚子公司或原告張某對此為明知,相反,徐某燕在本可向揚子公司及張某說明仍由揚子公司向國壽保險南通公司投保的情況下,卻另以他人名義投保,說明徐某燕對揚子公司及張某刻意隱瞞了變更保險人的情況。徐某燕的相關行為如未得到被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的授權,則屬于超越代理權的情形,但如前所述,揚子公司及原告張某在保險事故發生前對此并不知情,其有理由相信顧某麗、徐某燕等應將保險費交至新華保險南通公司,當時是與被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訂立的保險合同,徐某燕相關行為的后果,仍應由被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承擔。對于保險事故發生后,張某本可獲得賠付的保險金,被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仍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至于賠償責任的范圍,由于保險行業在本地區已充分競爭,故可以參照以同樣保險費,以百樂公司作為投保人與國壽保險南通公司作為保險人的保險合同中的相關約定。故對于案涉事故,被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亦應賠付原告張某保險金11.6萬元。
雖然被告國壽保險南通公司與被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應向同一債權人即本案原告張某給付的標的相同,但兩者的債務基于不同的原因形成,屬于不真正連帶責任,即各債務人基于不同的發生原因而對于同一債權人負有以同一給付為標的的數個債務,不真正連帶責任因一個債務人的履行而使全體債務均歸于消滅。判決:一、國壽保險南通公司賠付原告張某保險金人民幣11.6萬元。二、新華保險南通公司賠付張某保險金人民幣11.6萬元。三、上述第一、二兩項判決義務履行其中任何一項后,或合計賠付給張某的保險金金額達到11.6萬元后,其余債務即行消滅,其余判決義務不再履行。
一審判決作出后,國壽保險南通公司、新華保險南通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向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經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二審維持原判。
【評析】
本案的主要爭議是保險賠償的義務主體,以及如果在有兩個以上賠償義務主體的情形下,兩者應對被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的方式。
從本案中投保人、被保險人的目的分析,原告張某所在單位揚子公司的目的是為其員工購買一份意外傷害保險,實際上亦為其交納了一份保費。本案原告張某所主張的訴訟請求亦是在保險事故業已發生的情況下,要求獲得一份保險金的賠償。從本案中投保人、保險人的行為分析,雖然投保人的目的是欲為被保險人張某訂立一份保險合同,即向新華保險南通公司投保人身意外傷害險,但實際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的具體經辦人員在接收投保人的投保及繳納的保險費后卻并未出具相應的書面保單,而是另由國壽保險南通公司出具了保險人為張某的保險單。故本案中雖然投保人基于一個目的,但由于偶然因素的介入,事實上形成了兩個民事法律關系。
其一為保險人國壽保險南通公司為被保險人張某等人承保意外傷害險及醫療保險的行為。該保險合同體現為保險人國壽保險南通公司出具的保單,雖然該保險合同系由百樂公司投保,但訴訟過程中張某明確表示,根據現在的情況,同意百樂公司為其投保,故應視為同意保險之追認,應視為張某與投保人之間具有保險利益,且不存在道德風險,在約定的保險事故發生后,被告國壽保險南通公司作為保險人應予賠償。
其二為被告新華保險南通公司的員工或保險代理人顧某麗、徐某燕等人接受揚子公司的投保及所交納保費的行為。鑒于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保險銷售從業人員監管辦法》中規定,保險公司、保險代理機構不得向已經由其他機構辦理執業登記的人員發放執行證書,實質上禁止同一保險從業人員同時代理兩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同時要求保險銷售從業人員應當告知客戶所代理的保險公司的名稱。故徐某燕、顧某麗等人的行為應為新華保險南通公司的職務行為,或至少在表象上足以使投保人、被保險人有理由認為其行為代表新華保險南通公司。根據表見代理的理論和我國保險法的規定,保險代理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以保險人名義訂立合同,使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故即使徐某燕等人并未將收取的保險費上繳新華保險南通公司,而是另作他用的情形下,新華保險南通公司仍應比照類似保險承擔保險人的責任。①參見詹昊、陳百靈、馮修華:《保險法原理精解與典型案例評析》,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300頁。
就兩份保險合同之間的關系而言,系出于不同的原因,先后獨立形成,后一份合同并非前一份合同的變更或權利義務的轉讓,因為直到案涉保險事故發生前,徐某燕都向投保人、被保險人隱瞞了另行由國壽保險南通公司為其承保的事實。兩家保險公司以及投保人之間并無意思上的聯絡,亦無轉讓或變更保險合同的行為。
本案并非重復保險,投保人僅繳納了一份保費,投保人的本意及本案原告的訴訟請求也僅要求受償一份保險金。在兩份保險合同均有效成立的情形下,在案涉保險事故發生后,如均照常賠付,兩被告均足額向原告支付保險金,則帶來了過度受償的問題,有失公平。同時,兩份保險合同之間相互獨立,兩保險人也沒有意思上的聯絡,適用連帶責任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綜合本案的實際情形及衡平雙方的利益,運用“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理論可以較好地解決本案的問題。
不真正連帶責任亦稱不真正連帶債務,是指數債務人基于不同的發生原因,對于債權人負有以同一給付為標的的數個債務,一旦某一債務人為履行,其余債務因目的的達到而消滅的法律關系。不真正連帶債務屬于廣義的請求權并存的一種。②參見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72頁。不真正連帶責任具有以下特征:(1)多數債務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分別對債權人負有不同的債務,各債務相互獨立,且債務人通常并無共同的目的和意思聯絡,數債務的發生僅是出于偶然的巧合。(2)債權人對于數個債務人均享有分別獨立的請求權,數個債務的給付為同一或基本相同。一旦其中一個債務獲償,則債權人因目的已實現,其余債務不必再為履行。(3)多數債務人內部不存在分擔關系,但在某些情況下存在終局責任人時,先行承擔了責任的債務人可向終局責任人追償。
不真正連帶債務就其“債務人為多數、給付為同一、各債務人各負全部給付義務、因一人之全部履行而全體債務消滅”,各點觀之,與連帶債務頗相類似,但仍有下列不同:(1)連帶債務中各債務發生的原因,有同一,亦有不同;不真正連帶債務中各債務,其成立原因必然不同。(2)連帶債務中各債務因有共同的目的,故債務人間往往發生主觀上的關聯;不真正連帶債務,各債務僅有單一目的,各債務人間無主觀意思的關聯。(3)連帶債務人相互間必然有其分擔部分;不真正連帶債務則無分擔部分,因而無求償關系,即使有求償關系亦與連帶債務中的求償關系性質不同。(4)連帶債務的消滅系基于清償的法理;不真正連帶債務的消滅系基于目的達到的法理。③參見劉春堂:《判解民法債篇通則》,三民書局1987年版,第192—193頁。
雖然不真正連帶責任在我國現行法律中無明文規定,但通常認為,早在1988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關于信用社違反規定手續退匯給他人造成損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問題的批復》(1988年10月18日,法[經]復〔1988〕45號)就涉及到不真正連帶責任理論的應用。④德權主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觀點集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一卷,第208—209頁。在該案例中,湖北省農牧工商聯合公司電匯92000元貨款給湖北省建始縣高店子鎮收購站。后因該收購站無貨可供,雙方到花園鄉信用社辦理了匯款手續,信用社收取了匯費,結算了全部貨款本息,發出了“收購站退匯湖北省農牧工商聯合公司貨款92036.70元”的匯款證明,該證明由聯合公司帶回武漢。此后收購站獨自到花園鄉信用社要求撤銷匯款,信用社負責人在未收回原匯款證明的情況下,撤銷了匯款,使聯合公司蒙受了經濟損失。最高院批復認為,花園鄉信用社違反《中國人民銀行結算辦法》的規定,不僅沒有將貨款及時匯給收款人,反而在未收回自己出具的匯款證明、申請人手續不全的情況下辦理了退匯手續,從而給收款人聯合公司造成了經濟損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1款、第2款規定之精神,可以將信用社作為訴訟當事人,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在我國法律法規上,具有不真正連帶債務性質的規定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45條、第46條規定的保險標的由第三人損害時保險人與該第三人的賠償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第2款規定的消費者受到損害時銷售者和生產者的賠償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252條至254條規定的保險財產的損害由第三人造成的,保險人與該第三人的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定的安全保障義務人向侵權第三人的追償權、第11條規定的雇主承擔雇員工傷責任后向侵權第三人的追償權等。⑤參見王松:《不真正連帶債務訴訟實證探析》,載《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總第24集。
不真正連帶債務主要在對同一損害,數人以各自角度負填補義務的情形中發生。⑥參見【日】我妻榮:《新訂債權總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93頁。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發生以侵權行為與合同行為的競合為常見,例如存在第三人侵權的財產損失保險合同關系中,侵權人及保險人對于被保險人分別承擔的賠償責任,即屬此種類型。但合同上債務的競合也會發生不真正連帶責任。例如投保了貨物運輸保險的貨主(托運人),在貨物因運輸人的原因損毀、滅失時,其既可以基于運輸合同要求承運人承擔責任,也可以基于保險合同要求保險人承擔責任。本案同屬于合同上債務的競合,也同樣屬于不真正連帶責任適用的范圍。
考慮不真正連帶責任的訴訟方式,首先需分析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構成。不真正連帶責任是由數個獨立的責任構成,各個責任基于不同的違約或侵權行為而分別存在。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基本結構是:各個債務人對于所造成的損害都應當承擔責任,而且每一債務人承擔的責任都是全部責任。受害人即賠償權利人對于各個責任人都享有請求權,任一債務人對于受害人的請求權都有義務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任一債務人承擔了自己的責任之后,其他責任人的責任歸于消滅。原因在于不真正連帶責任的賠償數額是一個競合的數額,救濟的是同一個損害。當一個責任人承擔了全部賠償責任之后,受害人的損害就已經得到了完全救濟,不能夠再行使另外的請求權。因此,另外的請求權因為損害已經得到救濟而予以消滅。⑦參見楊立新:《論不真正連帶責任類型體系及規則》,載《當代法學》,2012年第3期。
基于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構成方式,數債務人對于債權人均獨立地對債權人負履行全部債務的義務,債權人對于數債務人均有程序上及實體上的訴權,故一般情況下債權人可以先后對債務人提出請求。在債權人對于債務人先后進行訴訟時,在作出后一份裁判文書時可將前一份判決文書已履行的部分扣減。但在某些情況下,數債務人之間的債務雖然各自獨立,但其形成的過程存在某種牽連,為查清案件事實,防止各債務人之間相互推卸責任,有必要進行共同訴訟,例如本案的情形。在此情況下,采取何種判決表達方式值得考慮。我國臺灣地區大致有下列三種不見解:(一)主文寫被告甲、乙應連帶給付原告丙若干元,理由中說明系不真正連帶債務。(二)主文寫被告甲、乙各應給付原告丙若干元,其中一筆債務清償或執行后,全部債務即歸于消滅,并于理由中說明不真正連帶關系。(三)主文寫被告甲或乙應給付原告丙若干元,理由中說明為不真正連帶關系。⑧參見黃茂榮主編:《民法裁判百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頁。筆者傾向于參照第二種見解加以修改,在判決主文中對不真正連帶責任的涵義用責任承擔的方式明確表達,以避免當事人理解及執行中的歧義,具體的表述方式為:1.被告甲應給付原告丙若干元;2.被告乙應給付原告丙若干元;3.上述兩項判決義務履行其中任何一項后,或合計給付原告丙若干元后,其余債務即行消滅,其余判決義務不再履行。當然對于情形不同的具體案件,學者間亦有不同的見解,此不贅述。⑨參見豆艷:《不真正連帶債務的法律適用及類型》,載《天津法學》2011(1)。⑩參見王利明主編:《中國民法案例與學理研究[債權篇]》,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頁。
不真正連帶責任理論雖各國立法無明文規定,但在德國、日本等國家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判例中被大量使用。不真正連帶責任理論本身也仍然在爭論中發展、完善。例如我國學者楊立新教授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44條、第85條、第86條第1款中規定的“先付責任”,第32條第2款、第34條第2款、第40條中規定的“補充責任”,《工傷保險條例》中規定的工傷事故可以要求工傷保險理賠;第三人侵權,也可以向其請求等,都屬于廣義的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特殊類型。[11]參見楊立新:《論不真正連帶責任類型體系及規則》,載《當代法學》,2012年第3期。據此理論,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6條對于同時投保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和第三者責任商業保險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當事人同時起訴侵權人和保險公司時確定的賠償責任規則亦屬于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一種類型,只是更多地注入了公共政策的考量。筆者認為,不真正連帶責任的內涵與外延雖然在法律中無明文規定,在學者中亦有爭議,但是其基本原理仍不失為解決一些賠償主體復雜的保險案件的有力工具,與其固守概念法學的藩籬,莫如攫取法學概念背后的價值取向和邏輯思辯。誠如學者所言,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實益,只是不讓債權人領受雙重的償付,同時又避免債務人承受超出自己責任以外的不必要的債務,從而準確、合法地維護雙方當事人間的利益。[12]參見馬強:《合同法新問題判解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02頁。畢竟司法的最終目的是對公共政策的考量和當事人利益的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