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峰
復旦大學,上海 200433
?
綜合化經營趨勢下我國金融監管改革之設想
陳佳峰
復旦大學,上海 200433
隨著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和金融市場的擴大,我國金融業出現了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相互融合的綜合化經營趨勢,一些大型金融集團相繼出現,這對我國現行的機構監管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在金融業綜合化經營已成必然的形勢下,筆者將結合國情,提出我國金融監管改革的“三步走”設想。
綜合化經營;金融監管;“三步走”設想
隨著全球金融業綜合化經營趨勢的擴大和我國金融市場的開放與發展,近年來我國金融行業要求實行綜合化經營的呼聲愈來愈高。2005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通過,明確提出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至此,我國金融業的綜合化經營模式之路被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一些大型金融控股公司相繼出現并逐漸蓬勃發展:光大集團已發展成為以經營證券、銀行、保險、投資管理等業務為主的特大型金融集團,其經營模式形成了我國金融市場上著名的“光大模式”;平安保險已發展成為以保險為主,集證券、信托業務為一體的整合、緊密、多元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海爾集團作為一個實業公司,通過一系列投資和并購,成為集銀行、證券、保險和信托業務于一身的準金融控股公司。
此外,還有一些金融機構也在嘗試組建金融控股公司,以此搭建統一的服務平臺,打通貨幣市場、證券市場和保險市場三大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推出綜合服務業務,拓展自己的業務范圍。
上述政策和實踐的大變動都暗示著我國金融業綜合化經營的時代已不再遙遠,金融業綜合化經營模式是大勢所趨。
相較于大多數國家,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還非常年輕,只有三十多年的歷史。1983年,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管理全國所有金融機構,這是中國金融監管體系形成的開端。1998年設立中國證監會,負責全國證券業的監管;同年,為規范全國保險業,成立中國保監會。2003年,中國銀監會成立,負責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和其他儲蓄類金融機構的監管。中國人民銀行轉為專司貨幣政策的制定實施工作,并通過分析定期報告和現場稽核對金融機構進行監管。至此,中國“一行三會”的機構監管模式基本形成。
“一行三會”的機構監管體系在中國金融市場建立之初,即分業經營狀態下,發揮了很大作用——分工明確,專業性強,效率高。但是近年來,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面對光大集團這樣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機構監管模式的缺陷越來越明顯:
(一)大型金融集團業務多樣化,難以從法律上界定其屬于哪個監管機構的監管邊界,這很可能導致監管交叉和監管空白的出現。以光大集團為例,由于其經營業務涉及銀行、證券、保險、投資管理等多個領域,并在大陸和香港都有上市公司,單家監管機構往往沒有權限也沒有能力超出其監管范疇進行監管。
(二)機構監管模式會導致對系統性風險的監管能力不足。一方面,機構監管總是局限在特定領域,無法系統掌握市場信息,缺乏識別、評估、處置系統性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國中央人民銀行雖設有金融穩定局負責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但由于其缺少直接且強有力的執行權力,同時由于無法實現有效的信息共享,其在處置系統性金融風險時存在缺陷。但是,在金融集團內部,每個金融子公司都推動金融控股公司整體風險的發生,系統性風險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以光大集團為例,2002年,因為嚴重資不抵債,光大信托被人民銀行撤銷,此經營危機給整個光大集團帶來了大量負債。因此,在綜合化經營模式下,加強對系統性風險的綜合監管和控制極為緊迫。
前文已提到,目前我國的機構監管對大型金融集團存在一些監管盲點,不利于其健康發展。為保證監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在現有的監管體系下設立一個牽頭監管者,協調三家監管機構的關系,實現信息共享和監管合作。
但是,應強調的是,盡管我國金融業已有綜合經營的趨勢,但總體來說,目前我國金融業仍以分業經營為主。因此,片面強調綜合監管不符合國情,我國金融監管改革要堅持“漸進原則”,兼顧分業經營和綜合經營發展現狀,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筆者認為,我國金融監管可以通過下面三個步驟的改革逐漸完成:
第一步:現階段金融業仍以分業經營為主,綜合化經營尚處于萌芽階段,由此引發的跨行業金融監管問題較少且較簡單。因此,我國不必對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進行大的調整,但是應在各金融監管機構之間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共享渠道和相關溝通協調機制,比如,由“三會”各派代表組成一個金融監管理事會,由金融監管理事會對分業經營下的綜合經營行為進行相應的監管。一方面,此種監管模式仍是建立在分業監管體制之上,改革成本較低;另一方面,通過金融監管理事會加強各分業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可以適應當前我國金融體制下資源整合和并購重組的潮流。
第二步:隨著金融集團的發展壯大和綜合化經營程度的加深,金融監管問題會越來越復雜。此時,國務院應設立金融部作為金融業的最高監管機構,并且還要從央行中分離出信監會專司信托業務。由金融部統率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信監會,各專業監管機構之間相互獨立、各司其職。“四會”分別對各類從事分業經營的小型金融機構和金融集團旗下的從事分業經營的子公司實施專業化監管,而金融部則負責界定“四會”之間的職責權限和裁決其爭議,人民銀行則專司貨幣政策目標制定等貨幣問題。此時的改革可以有效解決在轉變金融業經營模式過程中分業經營與綜合經營并存引發的監管困境。
第三步:我國金融業綜合化經營業態已相對較完善,金融市場相對比較發達,金融業工作者和消費者素質大大提高,金融監管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監管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此時的金融監管問題將相對穩定,“一部四會”的金融監管模式在我國也發展得比較成熟。為節省監管成本和提高監管效率,有必要將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信監會這些獨立監管機構轉變為金融部的分支部門。此時,金融部將會成為我國唯一且最高金融監管機構,全權負責金融集團的整體監控,其內部各個監管部門將負責對金融集團名下各實行分業經營的子公司的監控。此外,為了防止金融部這個超級監管機構出現決策失誤,金融部內部各監管部門應保證行政上相互獨立、業務上相互監督,既要維護金融監管的全面性和統一性,又要保證各行業監管的優先性和有效性。同時,金融部應接受國務院的領導,執行統一的金融監管政策,整體負責銀行業、信托業、證券業、保險業監管政策的制定執行工作,并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
此種漸進式的改革既符合我國以分業經營為主的金融業經營現狀,又順應綜合化經營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可以避免監管模式轉變所引發的金融動蕩,另一方面能及時為經營模式的轉變提供必要的監管保障,有利于我國金融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1]尹旭蕾.對中央銀行金融監管體制的思考[J].金融市場,2012(7)(總第400期):56-58.
[2]黃梅波,范修禮.金融監管模式的國際比較:五國案例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10-16.
[3]桑榕.日本金融監管組織模式的變革及啟示[J].日本問題研究,2005(1):13-17.
F
A
2095-4379-(2017)07-0209-02
陳佳峰(1995-),女,漢族,河南南陽人,復旦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