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淵
南昌陸軍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
淺談夫妻的扶養義務與扶養能力
李 淵
南昌陸軍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夫妻間有相互扶養的義務,這種扶養以經濟上的相互供養、生活上的相互扶助、精神上的相互鼓勵為內容,因而是一種持續性的法律關系。夫妻間的相互扶養即使是經濟上的供養也不以“扶養能力”為前提,而以“需要扶養”為條件,這與其他特定平輩親屬間的相互扶養以“有負擔能力”為前提有著不同的質的規定性。
扶養義務;扶養能力;扶養
扶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扶養指特定親屬之間經濟上的相互供養和生活上的相互照顧,包括特定長輩親屬對特定晚輩親屬的撫養、特定晚輩親屬對特定長輩親屬的贍養和特定平輩親屬之間的扶養三種形態;狹義上的扶養則專指特定平輩親屬如夫妻之間、兄姐與弟妹之間的經濟上的相互供養和生活上的相互照顧。作為法定義務,扶養的本質就是扶養義務人依法對扶養權利人的扶住和供養。
(一)夫妻間的相互扶養與其他特定平輩親屬間的相互扶養,有著不同的質的規定性
盡管狹義上的扶養包括夫妻間的相互扶養和兄姐弟妹間的相互扶養,但從扶養條件、扶養時間和扶養內容上看,夫妻間的相互扶養和兄姐弟妹間的相互扶養是有顯著區別的:
1.從扶養條件上看,夫妻間的相互扶養僅以夫妻身份,即夫妻關系有效存續為前提,沒有附加任何條件―婚姻法第二十條“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而兄姐弟妹之間的相互扶養則是明顯附條件的:
根據婚姻法第二十九條之規定,無論是兄、姐對弟、妹的扶養,還是弟、妹對兄、姐的扶養,都不是絕對的,而是附條件的:
兄、姐對弟、妹的扶養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
其一,弟、妹尚未成年,這是兄、姐對弟、妹承擔扶養義務的(弟、妹)年齡條件。如果弟、妹已經年滿十八周歲,即使弟、妹因為上學、病殘等原因不能自食其力,兄、姐也沒有法定的扶養義務(道義上的資助不在此限)。
其二,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這是兄、姐對弟、妹承擔扶養義務的前提條件。因為無論從法理上看或是從道義上看,父母才是子女的第一撫養教育義務人,因此,如果父母有能力撫養弟、妹,兄、姐對弟、妹就沒有法定的扶養義務。
其三,兄、姐有負擔能力,這是兄、姐對弟、妹承擔扶養義務的能力條件。如果兄、姐因養家糊口或疾病、傷殘等原因生活難以維系,或者僅能維持基本生活,那么此時的兄、姐對弟、妹也沒有法定的扶養義務。
弟、妹對兄、姐承擔扶養義務也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
一是,兄、姐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客觀上確實需人扶養,這是弟、妹對兄、姐承擔扶養義務的客觀條件。如果兄、姐有勞動能力即使缺乏生活來源,或者雖然沒有勞動能力但尚有生活來源,弟、妹對兄、姐也沒有法定的扶養義務。
二是,弟、妹是由兄、姐扶養長大的,這是弟、妹對兄、姐承擔扶養義務的前提條件。從本質上講,弟、妹對兄、姐的扶養是一種回報式(報恩)的扶養,因此,兄、姐扶養弟、妹長大這是兄、姐要求弟、妹承擔扶養義務的先決條件,如果兄、姐對弟、妹不曾有扶養之恩,弟、妹對兄、姐也沒有法定的扶養義務。
三是,弟、妹有負擔能力,這是弟、妹對兄、姐承擔扶養義務的能力條件。如果弟、妹因為種種原因生活困難,或者僅能勉強維持家庭生活,那么此時的弟、妹對兄、姐也沒有法定的扶養義務。
2.從扶養時間上看,夫妻間的相互扶養,從婚姻合法有效成立之時產生,至婚姻合法有效終止時消滅,在婚姻關系有效存續的整個過程中都一直存續并具有法律拘束力,因而是一種持續性的法律關系;而兄姐、弟妹間的相互扶養并非始于兄姐、弟妹關系成立之時,終于兄姐、弟妹關系消滅之時,而是始于上述三個扶養條件同時成就之時,終于上述三個扶養條件任一條件不成就之時。
3.從扶養內容上看,夫妻間的相互扶養與兄姐弟妹間的相互扶養,有著不同的質的規定性
兄姐弟妹之間的相互扶養,側重于經濟上的供養,以“扶養能力”為前提,“有負擔能力”是承擔扶養義務的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有負擔能力”就沒有“扶養義務”,因此,兄姐弟妹之間的相互扶養是一中暫時性的法律關系。而夫妻之間的相互扶養則是一種持續性的法律關系,夫妻之間這種的扶養和被扶養權利義務關系,以經濟上的相互供養、生活上的相互扶助、精神上的相互鼓勵為內容,即使是經濟上的供養也不以“扶養能力”為前提,而以“需要扶養”為條件,這是婚姻內在屬性和道德法理的必然要求;同舟共濟、患難與共、相濡以沫才是夫妻間相互扶養的精髓,這既是夫妻雙方從締結婚姻開始就共生的義務,也是婚姻家庭共同體得以維系和存續的保障。
(二)夫妻間的相互扶養是一種既定的法律義務,而不是一種現實的扶養能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夫妻是家庭的前提。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基礎,夫妻和善與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密切相關。因此,夫妻關系是以道義為紐帶的法律關系,而絕非簡單的身份關系、經濟關系,夫妻間的相互扶養是以道義為基石,以扶養義務人依法應當承擔的扶養義務為前提,不以扶養義務人的現實扶養能力為轉移,不因扶養義務人的扶養能力和扶養條件而免除。
根據《婚姻法》第二十條“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之規定,即使是夫妻間經濟上的供養,也與兄姐弟妹間的扶養截然不同,兄姐弟妹間的扶養以“有負擔能力”為前提,而夫妻間經濟上的供養則以“需要扶養”為條件;換言之,無論扶養義務人是否具有現實的扶養能力,需要扶養的一方,都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
對于第三人的侵權行為所導致的夫妻一方(扶養義務人)喪失扶養對方(扶養權利人)的能力或可能時,依照婚姻法有關規定和繼承喪失說的一般法理,侵權人應當承擔被侵權人(扶養義務人)依法應當承擔的扶養義務。因此,任何以被侵權人(扶養義務人)的身體年齡、扶養能力等為托詞,否定被侵權人(扶養義務人)的法定扶養義務,進而達到免除侵權人的賠償責任的做法,既沒有法律依據,也違背一般法理。
從法理上講,權利可以放棄,但義務則必須履行。夫妻之間的相互扶養作為一種法定義務,以扶養義務人“依法應當承擔的扶養義務”為前提(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之規定,“被扶養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而不以扶養義務人的扶養能力和扶養條件為轉移,也不因扶養義務人缺乏扶養能力而免除。
不離不棄才是真愛,生死相依才算夫妻。婚姻的內在本質,決定了忠誠堅守、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生死相依,不因時間的漫長而褪色,也不因距離的遙遠而變淡,才是夫妻的相處之道,也是評判夫妻的扶養義務和扶養能力的道德底線。不僅如此,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夫妻間的相互扶養,不但當然地存續于婚姻關系有效存續的整個過程中,而且還應當適度延續至婚姻關系解除之時―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這可以說是夫妻間的后扶養義務。若果夫妻因為缺乏扶養能力,就可以免除其扶養義務的話,勢必導致自私自利、極度自我丑陋思想的滋生和蔓延,進而褻瀆和挑戰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傳統美德,引發背叛、遺棄的道德風險。無論是過去、現在或是將來,夫妻都可以作比翼鳥,也可以為連理枝,但絕不是同林鳥,更不能大難來時各自飛。
D
A
2095-4379-(2017)07-0216-02
李淵(1994-),男,漢族,南昌陸軍學院,第二學位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