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林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200
?
審判中心主義之庭審實質化
簡 林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200
我國的刑事訴訟司法實踐長期以偵查為中心,導致審判常常流于形式,刑事被告人的正當權利難以實現。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現代刑事訴訟的基本方向。審判中心主義并不是要以法院或者法官為中心,而是以庭審為中心,實現庭審實質化。而實現庭審實質化的關鍵在于實現被告的有效辯護權,因此圍繞被告的有效辯護權我們需要重視一審庭審、完善庭前會議、證人出庭和律師辯護等相關制度設計,真正做到審判實質化,讓每個被告人受到公正對待。
審判中心主義;庭審實質化;有效辯護權
顧永忠教授認為庭審中心主義是審判中心主義的核心,二者既密切聯系又相互區別。聯系主要表現為審判相對于偵查、起訴、刑罰執行活動的中心地位是通過庭審中心主義加以實現的。區別則在于審判中心主義主要是解決刑事訴訟過程中審判活動與偵查、起訴刑罰執行活動的外部聯系,強調審判活動對于其他訴訟活動居于中心地位和決定作用;而庭審中心主義主要是解決審判機關內部如何進行審判活動進而對被告人定罪判刑以及決定其他有關訴訟事項的活動原則。張建偉教授認為審判中心主義的實質是審判去空洞化。審判去空洞化是與現在的庭審虛化現象相對應的,也即庭審實質化。他認為審判中心主義不僅要求在形式上突出審判活動的訴訟地位,更重要的,是審判活動必須實質化,即庭審實質化。
“審判案件以庭審為中心,事實證據調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辯論在法庭,裁判結果形成于法庭,全面落實直接言辭原則,嚴格執行非法證據排除制度。”這只是庭審中心主義在國家大政方針政策中的表述,庭審中心主義的關鍵在于實現庭審的實質化,而庭審實質化歸根到底是要落實被告人的有效辯護權。在現代的刑事訴訟構造中,作為控、辯、審三方之一的辯護方,其辯護權的有效實現是保障其程序權利和實體權利的重要條件之一。那么,圍繞著落實被告人有效辯護權來實現庭審實質化,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以一審為中心和重心,實現庭審實質化。這主要是從不同審級的不同啟動條件和功能方面來考慮的。首先,一審作為每一個進入審判程序的案件的必經之路,而二審卻并不是每個案件都會有的,當事人對一審案件不提出上訴時,那么就必然不會啟動二審程序;其次,在案件審理的偏向上面,一審主要是對案件的事實進行審理。也只有在一審中,才能對過去發生的事實進行更好地認定,盡可能真實、客觀地查明案件事實,因為一審相較于二審,對于證據的調查和審理更具有全面性和可靠性的特點。對于案件的事實審理,最重要的方式便是將所有的證據出示于法庭,給予原被告雙方充分的辯論自由,通過這樣的庭審所查明的案件事實才是客觀真實的,法官在此基礎上作出的判決才是最令人信服的;最后,并非所有的二審案件都會開庭審理,有些案件是直接通過書面審理的形式而做出判決,此種案件二審都沒有庭審,當然也就無所謂庭審實質化了。所以庭審實質化應當是在一審庭審中實現,而不是在二審庭審中。
第二,嚴格控制和規范庭前會議的內容。庭前會議的召開是具有法律依據的,庭前會議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為庭審的集中、順利進行做充分準備,明確控辯雙方爭議的焦點,解決案件中的程序性問題。然而,這種“充分”是有限度的,即庭前會議不得損害被告人獲得公正審判的權利。因為庭前會議雖然是控辯審三方到場的場合,但畢竟與正式的審判程序不同,缺乏正式的審判程序所提供的諸多程序性保障。因此,與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密切相關的實質性問題不應在庭前會議中討論,這也是為了保障被告人在審判中能切實享有辯護權。
第三,強化證人出庭。我國證人出庭作證率低下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2012年《刑事訴訟法》第60條第1款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但是,同法第187條第1款又把證人應當出庭作證的情況,限定為“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有異議,且該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由此,證人是否應當出庭作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法院對出庭必要性的判斷。證人出庭與否不僅關系到傳聞證據規則的實施,更關系到被告人的辯護權能否有效落實。其實,證人出庭主要關系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被告人的對質權,對質權起源于一個簡單的命題:被指控犯罪的人有權當面挑戰、質疑指證他的人。所以,對質權的核心在于被告人與不利證人之間的關系,即被告人享有讓證人當庭作證的權利。另一個是交叉詢問,英美法系國家的證人出庭率明顯高于大陸法系國家,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交叉詢問制度得到了有效實施。正如有學者指出,美國的“庭審中心主義”的基本立足點在于保障被告人的對質權,而只有對質權得到了有效保障,才能使被告人對證人的交叉詢問成為可能。然而我國并沒有明確承認對質的權利屬性,也沒有明確證人不出庭其證言是否有效的問題。
第四,保障被告人的律師辯護權。律師的辯護權是來源于被告人的辯護權的,而律師辯護權的有效實現與否是衡量被告人辯護權是否得到保證的重要條件。甚至,我們可以認為律師辯護對于被告人的辯護權的有效實現是必不可少的。原因在于:第一,被告人所處的特殊地位使得其有效辯護難以實現。在通常情況下,被告人會因為偵查機關的某種刑事強制措施而喪失人身自由,根本無法通過自身的調查取證,而為本人進行具有實質性的辯護;第二,在現代法治社會,法律具有相當的專業性和技巧性,普通人根本無法有效運用法律來維護合法權益。由于法律的專業性等原因,律師成為社會的稀缺資源,有相當多的犯罪嫌疑人無法支付律師費用而放棄聘用辯護律師。我國法律雖規定某些案件可以尋求法律援助,但事實上大量的普通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是沒有辯護律師的。我國目前的刑事審判中律師辯護率還比較低,存在較多被告人無法實現其律師辯護權。
圍繞著被告人有效辯護權來實現庭審實質化所要求我們做的遠不止上述提到的問題,還包括許多具體的法學理論與實踐的問題,比如舉證、非法證據排除、定罪量刑等。我們應當認識到,要實現以審判中心,落實庭審實質化不是單一項目,是一項系統工程,牽一發而動全身。其成功不僅有賴于上述實現被告人的有效辯護權的相關措施的落實,也要依托于我國整體司法體制的變革和完善,法官個人素養以及普通民眾的法制意識的提高等相關因素,才能實現上述目的。①
[ 注 釋 ]
①本文中的“審判”、“庭審”均指有控辯審三方參與的公訴審判活動,不包括自訴.
[1]閔春雷.以審判為中心:內涵解讀及實現途徑[J].法律科學,2015(3).
[2]顧永忠.試論庭審中心主義[J].法律適用,2014(12).
[3]張建偉.審判中心主義的實質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外法學,2015(4).
[4]魏曉娜.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J].法學研究,2015(4).
[5]龍宗智.論建立以一審庭審為中心的事實認定機制[J].中國法學,2010(2).
[6]陳興良.為辯護權辯護—刑事法治視野中的辯護權[J].法學,2004(1).
D
A
2095-4379-(2017)07-0221-02
簡林(1993-),男,漢族,四川德陽人,四川大學,司法制度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