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璇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論民事訴訟中的專家輔助人制度
何 璇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專家輔助人制度,是當事人就案件中的專業性、技術性問題于訴訟中可以獲得在這一領域具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幫助。但是,由于專家輔助人的任務是對鑒定意見或者其他專業問題進行闡釋、說明和提出專家意見,與專家證人、鑒定人等具有相似性,且新《民事訴訟法》第79條規定較為簡略,實踐中亦缺乏較為具體的可操作性規范。因此有必要對我國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這一制度進行深入的分析。
專家輔助人;鑒定人;定位
專家輔助人制度在2012年新修的《民事訴訟法》中得以確立。當事人通過聘請專家輔助人參與案件的法庭審理,更好地理解案件中的專門問題;法官通過聽取專家輔助人的意見,準確地查明事實,從而形成判決。但該制度從立法上來說,條文過于粗泛,缺乏系統的適用規范,導致該制度可操作性不強,困擾和桎梏著司法實踐。
(一)專家輔助人的定義
專家輔助人,是指由當事人聘請,幫助當事人向審判人員說明案件事實中的專門性問題,協助當事人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質證的人。我們通常認為“專家”是指該人在某一領域具有權威性,在某一學術理論研究領域享有專業知識和研究成果或者在社會實踐操作領域擁有特殊技能和經驗。
(二)專家輔助人與其他民事訴訟參與人的差異
1.專家輔助人與鑒定人
新修民訴法規定,專家輔助人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對鑒定意見提出意見,其活動范圍和任務雖有較高的重合度,但也存在著區別。就實體角度而言,鑒定人的鑒定意見與專家輔助人的專家意見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前者作為法定的證據種類,法官可以直接采納,后者僅作為法官判案的參考。就程序角度而言,二者參與方式不同,鑒定人依申請或者法院委托,而專家輔助人只能通過當事人申請、法院許可;二者的資質要求不同:鑒定人必須符合法定條件,并經司法行政機關審核登記、取得執業資格后,才能從事鑒定工作;專家輔助人則無此要求。
2.專家輔助人與證人
首先,兩者的資格不同。在訴訟中,專家輔助人是彌補當事人專門性知識的不足而接受當事人的聘請,對于訴訟中所涉及的專業性問題進行解釋說明,在性質上具有可選擇性和可替代性。證人本身是不可選擇和不可替代的。其次,兩者陳述意見的效力不同。專家輔助人的意見,被看作是當事人的陳述意見。而證人證言是單獨的法定證據形式。
(一)專家輔助人的資格問題
從我國民訴法及最新司法解釋來看,專家輔助人一直被稱為“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從字面上來看,法條中并未對專家的資格進行具體限定,但之后又強調了法院對此事的決定權,二者難免存在矛盾。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對比我國現行的民事司法鑒定制度,該制度規定鑒定人在鑒定活動中以單位的名義來進行,保證了鑒定人的嚴謹性和專業性。
(二)專家輔助人的定位問題
在我國專家輔助人制度的運行過程中,對專家的稱謂和定位呈現混亂和無序的狀態。司法實踐甚至學者研究中,總會有以“專家證人”指代專家輔助人的現象。例如,2014年浙江省某市區人民法院就宣布成立了匯聚五十名醫學專家的“專家證人庫”這些現象不僅反映出我國目前司法實踐對“專家輔助人”的表述尚有偏差,更折射出深層的認識錯誤——對專家輔助人訴訟地位的誤解。
(一)確定我國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的資格標準
首先,資格標準不應過嚴。對此,可以參照我國的訴訟代理人制度,給予當事人充分的選擇權。其次,法院決定其出庭與否時應多考慮該專家輔助人所在專業領域的行業規范等。因為專家輔助人的意見在法律效力上相當于當事人的陳述意見,屬于直接證據,其可信度將直接影響案件裁判。
(二)專家的定位
首先,專家輔助人是不依附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獨立主體。通常,專家輔助人由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聘請,其薪酬由當事人支付,專家難免導向當事人。為此,賦予專家輔助人獨立于當事人及其代理人之外的超然地位是必須的,其能夠從根源上抑制專家意見不恰當的導向性,從而保障專家在庭審中獨立發表意見。另外,專家輔助人獨立于鑒定人。在實際庭審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專家輔助人的陳述僅僅是對鑒定意見的復述。但事實上,立法者對專家輔助人的期望是形成專家與鑒定人在專業問題上的對抗,而不是為了對鑒定意見進行二次確認的雙保險。其次,專家輔助人不屬于現有的訴訟參與人類型,具有獨特的訴訟地位。正如前文所述,專家輔助人與證人、鑒定人、訴訟代理人都有著明顯的區別,不能冒然地將其歸入到現有的訴訟參與人分類中。
[1]樊崇義,郭華.鑒定結論質證問題研究:上[J].中國司法鑒定,2005(1):3-7.
[2]胡銘﹒鑒定人出庭與專家輔助人角色定位之實證研究[J].法學研究,2014(6):190-208.
[3]李學軍,朱夢妮.專家輔助人制度研析[J].法學家,2015(1):147,163.
D
A
2095-4379-(2017)07-0235-01
何璇(1990-),女,藏族,甘肅蘭州人,甘肅政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