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承臻
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澳門 999078
?
淺析《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的合理性
——以物權變動方式為切入點
馮承臻
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澳門 999078
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問題在學界中一直是一個爭議問題,隨著最高人民法院頒行《買賣合同司法解釋》后,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問題在司法界也同樣引起了爭議。具體表現為,同為無權處分合同之效力問題的案件,在不同地區不同法官,往往出現不同裁判,此現象實際上是對《合同法》五十四條與《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產生的誤解。而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問題不只是一個合同法領域的問題,同時與物權法理論中的物權變動理論密切相關,要厘清上述兩法中的矛盾,正確理解兩法關系,就必須對我國物權變動理論有正確的理解。本文以物權變動方式為切入點,試圖闡明《買賣合同司法解釋》與《合同法》的關系,以解決實務上裁判不一的問題。
無權處分;物權變動;物權形式主義;債權形式主義;折衷主義;物權合意;債權合意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下稱《買賣合同司法解釋》)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該解釋的第三條規定如下:“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從該款規定中我們可以明顯得出一個核心的意思:無權處分下的合同,有效。
如果按照以上的理解,從文義上不難發現,《買賣合同司法解釋》中第三條與《合同法》的第五十一條自相矛盾。《合同法》規定無權處分行為的合同效力待定,而《買賣合同司法解釋》又明確認定無權處分合同有效,從邏輯上看的確難以自圓其說。關于司法解釋,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最高人民法院作為我國最高審判機關,在審判過程中就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有權進行解釋,但司法解釋畢竟不是一個造法的過程,而是一個對具體法律進行具體解釋的應用過程。由此可見,司法解釋不能違背法條愿意,更不能和法律相矛盾。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買賣合同司法解釋》后,就曾有聲音質疑其與合同法的規定相矛盾。
第一種是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法國民法典》與《日本民法典》是意思主義的典型代表。《法國民法典》第1583條規定:當事人一經對買賣之物與價金協議一致,買賣即告完全成立,買受人對出賣人從法律上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即使該物尚未交付,價金尚未交付。第938條規定:符合規定第接受贈與,一經當事人同意,即告完成并且贈與物的所有權即轉移給受贈與人,而不需其他的移交手續。以上兩個法條可以充分體現出意思主義物權變動模式的本質:合同本身即可使財產權轉移,僅僅通過合意,在合同生效時,財產的所有權便發生了轉移,不論其為動產或不動產。①
第二種是以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具體是指“買賣標的物所有權之移轉,除登記或交付外,尚須當事人就此標的物所有權之移轉作成一個獨立于買賣契約外之意思合致。”也即,在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之下,合同雙方除了具備債權的合意之外,尚須有獨立于債權合意的物權合意,并履行交付或者登
記之法定方式,才能發生物權變動。德國民法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采用物權形式主義的變動模式。在物權形式主義的模式下,基于區分原則和無因性,會產生完全獨立于債權行為的物權行為。所以,在該種模式下無權處分訂立之合同作為一個單純的負擔行為應為有效,又因為出賣人對標的物無所有權,故基于處分行為的物權行為無效。
我國《物權法》涉及物權變動模式的主要為該法第九條、第十四條、第二十三條。其中第九條第一款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除外。”此處的“登記”是不動產物權的變動要件,除此之外并未有規定其他要件。但是筆者認為該條并沒有作出否認物權行為的規定,也沒有規定原因行為是物權行為的生效要件。第二十三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同理,該款本身也缺乏對于動產物權變動需要哪些其他要件、不需要哪些要件的規定,筆者認為此處為《物權法》的留白,是把我國物權法解釋為承認區分原則、無因性原則的空間。
經過對我國現有法律框架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最高院出臺的《買賣合同司法解釋》并不與《合同法》的第五十一條相矛盾,而是相互協調的關系,是對于《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解釋與補充。另外,正如上文所言,除物權形式主義外的其他現有物權變動模式均無法有效解釋《買賣合同司法解釋》與《合同法》之間的互補關系,因此《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的出臺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在對物權法以及合同法的理解上已經偏向于對物權形式主義的支持。但是,我國司法實踐中對于該種類型的案件依然眾說紛紜,筆者希望此文可以略盡綿力,為現有學術難題的解決提供一個參考。
[ 注 釋 ]
①尹田.物權法理論評析與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92.
[1]李軍.無權處分合同效力與物權變動模式之關聯[D].中國政法大學,2011.
[2]尹田.物權法理論評析與思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92.
D
A
2095-4379-(2017)07-0247-01
馮承臻(1993-),男,漢族,廣東新會人,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