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羽
沈陽建筑大學,遼寧 沈陽 110168
?
“工業遺存地”重塑為文化創意產業區的當下思考
王欣羽
沈陽建筑大學,遼寧 沈陽 110168
工業建筑;文化創意產業區
20世紀90年代,城市產業結構開始全面調整。第三產業的興起、城市化擴張的加速導致工業場區一度面臨生存危機,工業建筑喪失其本身的物質功能性,長時間被空置、遺棄,直到破敗拆除。工業建筑的“保留與強拆”、“更新與替代”、“歷史與未來”面臨嚴峻的考驗。創意園的興起,為我們提供了舊工業建筑保護與更新的另一種途徑。舊工業建筑的歷史性給創意園賦予了別具一格的韻味,工業建筑的大跨度空間給予創意階層創作的靈感,陳舊破敗但制作精美的工業設施成就了裝置藝術的獨特與魅力。
工業建筑的再利用與創意園的興建完美結合,是歷史的交替與文化的交匯,新與舊的思量,是情理之中,是現實所需。工業時代早己悄然遠去,淡出了人的視線。但工業時代遺留下的眾多廠區已逐漸作為遺址,伴隨著歷史的記憶而被封存、窖藏。直到有一天,當推土機來到這些建筑的身旁,鏟平了歷史、毀掉了曾經的過往時,我們才慌亂的發現,那些被忽略的老建筑的氣息已經如此屏弱,于是我們震撼的意識到,這些記憶和歷史可能將永遠失去。面對這些曾在人類發展史上鞠躬盡瘁的老建筑,如何在新時期給予他新的價值和意義,賦予他新的生命,是迫切而現實的問題。
在當下中國,一直探求著由“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的方法,無論是作為大國崛起和經濟拐點標志的北京奧運會,還是因經濟冰凍期跌入谷底后所采取的內向型經濟的轉型,中國都在努力著走“創新型”國家的道路。“創意”成為這個時代的標志,在各個城市都在試圖貫以“創意城市”名譽的時候,“創意產業”也隨之蓬勃發展開來。創意產業園,作為創意產業的載體,創意階層的基礎設施,有著不可估量的潛能。而與此同時,另一個社會熱點話題也被推上了設計論壇的前沿——工業建筑。工業建筑,這個曾經作為社會文化發展前沿的標志性符號,這個曾經開啟新型建筑實用性新篇章的里程碑,這個曾經為經濟鞠躬盡瘁立下汗馬功勞的戰馬,終是敵不過歷史長河的巨浪。繁華落盡,只留下滿目的滄桑與悲涼。
艾黎·福爾曾在其20世紀30年代的巨著《世界藝術史》中認為:“工廠廠房赤裸的外觀是為除了過度生產以外不了解其他巨大規律的殘酷上帝祝圣的大教堂口。”工業廠房的藝術價值非傳統美學范疇,而是當代藝術的醞釀地。后工業時代的來臨,注定會伴隨著傳統工業的沒落。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迅速而神速的向前推進,產業結構發生重大的調整,第三產業隨之發展起來,城市空間的結構產生了重大的變革,原本處于城市中心地段的工業區向城市邊緣轉移,原本興榮的工業園區開始沒落。另一方面,新技術的引進、新器材的開發、新市場需求的動蕩,使傳統工業一度陷入困境之中,伴隨于此的便是舊工業廠區、舊工業建筑的衰敗與廢棄。工業遺產隨時會在推土機下夷為平地,工業歷史的脈絡逐漸變得稀疏而脆弱,所以如何保護和與更新老工業建筑變得異常重要。就新中國而言,20世紀50年代起,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如火如荼的發展起來,重工業作為國內主要的經濟產業鏈,為新中國的經濟奠定了夯實的基礎,工業建筑承載著那個年代最好的建筑技術和工藝,代表著當時特有的社會主義工業文明史。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帶給舊工業廠區新的生存契機,工業建筑空曠、靈活的大跨度空間與歷史的陳舊和滄桑感恰為創意產業工作者所青睞,于是便有了創意產業與工業遺產的聯姻。工業遺產類創意產業園將歷史的厚重感與創意性完美結合,歷史讓創意不再飄浮,創意讓歷史不再沉重,歷史在當代社會之中尋找到了全新的生長點。
在工業遺產與創意產業園結合之前,對建筑的保護與更新的研究曾受到廣泛關注,如何將后工業時代的遺跡轉化為第三產業的資源,如何利用曾經遺棄的工業廠區盤活周邊地段,如何將工業時期產生的種種自然惡化修復,并成為新的景觀類型,都需要不斷的探索和研究。19世紀以來,西方工業革命的成功發展帶來了經濟的迅猛發展,但后工業的頹廢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接踵而至。從另一個角度講,問題出現的越早,解決起來效果也會越好,歐洲國家對工業遺產的改造很重視,現有創意產業園多數都是由廢棄的工業區改造而成,在工業遺產類創意產業園的改造設計方面較為成熟,并形成了很多集文化、創意、經濟效益于一體的優秀創意園區。同時,歐洲國家在改造設計的理論、法律規制等方面也較成熟,不僅對各項產業類別劃分詳細,其在創意產業部門法、知識產權法、稅收政策、園區管理等方面也有很詳細的規章制度。
國內關于創意產業園的研究,已漸趨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我們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但多集中于重工業、輕工業,近年來才對第三產業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對創意產業的研究起步晚,理論研究和現有的法律法規仍存有很大空白。雖然現在關于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的探索仍在起步階段,但在法律法規、學術理論、社會實踐方面也取得了相對較大成就。我國針對創意產業制定了一些法律規制,其中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等,與我國加入的《世界版權公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等6個國際條約,共同組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產權保護法體系。
近年來,我國的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廣一州等城市都先后開始對創意產業投入更多關注,并真正落實在創意產業的建設和研究上,營建了一批具有開創意義的產業基地,為中國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實踐性的指導。2006年,北京投資5億元人民幣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2007年9月,北京市頒布《北京市“十一五”期間文化創意發展規劃》,擬定35個創意文化集聚區。而上海在2012年底己掛牌創意產業園數多達75家。盡管各城市創意園改造的效果良萎不齊,但總體而言,已為我國工業廠區及工業建筑的改造提供了實踐性的參考。
“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筑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礦場以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換和使用的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當下,國際社會正在不斷地鼓勵多樣化地理解文化遺產的概念和評價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性。人們開始認識到,應將工業遺產視作普遍意義上的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護工業遺產就是保持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工業遺產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它們見證了工業活動對歷史和今天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工業遺產是人類所創造并需要長久保存和廣泛交流的文明成果,是人類文化遺產中與其他內容相比毫不遜色的組成部分。忽視或者丟棄這一寶貴遺產,就抹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記憶,使城市出現一段歷史空白。而更好地保護工業遺產,發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將使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更加充實。同時,這些深刻變革的物質證據對人們認識工業活動的產生和發展,研究某類工業活動的起步和過程具有普遍的價值。
筆者以為,工業遺產類創意產業園的改造順序一般從整體規劃開始,確定建筑改造的策略、空間結構調整,明確保留部分與拆除部分,然后景觀根據規劃及建筑的要求,制定道路系統、照明及排水系統、植物設計等景觀要素的實施剛略,以完善園區整體方案。此外,可嘗試將初始條件逆向調整,把局部對整體的需求做為設計初始條件進行考慮,改變整體規范局部,局部服從整體的格局。從規劃與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按照景觀先行的方式,根據景觀的規劃設計需求,制定建筑的改造策略,從而影響整體規劃:同時從創意園與創意人員之間關系的角度出發,按照創意工作人員的真正需求,提供切實需要的空間場所,繼而影響創意園的格局。
G
A
2095-4379-(2017)07-02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