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猛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144
?
消費欺詐行為政府監管法律制度研究
雷 猛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144
青島天價大蝦事件傳得沸沸揚揚,各個方面的學者就著這個事件提出了很多問題,本文也將從法律層面討論分析,研究關于消費欺詐行為的政府監管法律制度,并提出相關立法建議。
消費欺詐;欺詐行為;政府監管;法律制度
在2015年的國慶期間,有網友在網上聲稱,肖先生在山東青島一家海鮮大排檔吃飯,看到菜單寫著“大蝦38元”,于是就點了一份大蝦,在結賬時候發現那份蒜蓉大蝦竟然要一千多,肖先生一下子懵了,菜單上明明寫著38元,怎么變成這么多?問了老板后才知道,原來是38元一只蝦,而不是38元一份,也不是38元一斤。肖先生當然不愿意給這個錢,于是打電話報了警,也向相關部門反映了這個情況,經警察的協調將餐費減免了。這件事已經引起青島物價局和工商部門的高度重視。據了解,相關部門已經向店面經營者作出9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并責令停業整頓并吊銷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這次事件中的肖先生在點菜之前看到菜單寫了“大蝦38元”,正常人想到的都會是“38元一份”或者是“38元一斤”,而且肖先生也問了服務員,服務員說了“38元一份”,沒想到結賬時老板說的是“38元一只”,這明顯是存在欺詐消費者的行為。下文將以這次“青島天價大蝦”分析消費欺詐行為政府監管法律制度。
欺詐是指利用欺騙的方式誤導當事人作出不合其真實意思的意思表示,而消費欺詐就是不法經營者利用欺詐手段,如故意隱瞞某些事實,使消費者作出了違背原本意思表示的消費行為,損害消費的合法權益。上文提到的“天價大蝦”事件,就是經營者故意隱瞞“38元一只蝦”,在菜單上只寫了“大蝦38元”誤導消費者,存在價格欺詐,而價格欺詐是一種消費欺詐行為,消費欺詐違反了價格法的相關規定,也破壞了商業交易道德,不僅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還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是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一)我國對消費欺詐行為監管的現狀
與消費欺詐行為有關的法律主要是《價格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涉及的條文主要是《價格法的》第13、14、33、38、40、41、42條規定,以及最引起大家關注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還有就是《反不正當競爭法》里的一些相關規定。其中《價格法》第38條規定了價格違法行為舉報制度,關于價格欺詐的責任追究,《價格法》第33條和第40條規定監管主體:縣級以上的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即物價局和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而第41,42條就是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對于消費欺詐行為雖然有關的法律規定,但誠然還是存在一些不足,如現有的法律制度不夠完善,對監管的主體權責劃分不夠明確等等。
(二)政府監管的重要性
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在市場經濟中的自我調節主要是通過供求和價格來進行,市場經濟制度有其優點,但是并不是完美的,當其自我調節出現問題時,需要國家的強制力進行介入,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由于市場經濟的供求關系和競爭關系,經營者擁有一定的自主定價權,即經營者可根據其發展需要而自主制定價格,但經營者自主定的價格超出合法范圍,市場對資源分配出現問題時,就需要政府行使監管的職能進行宏觀調控,對市場進行干預和監管,彌補市場自我調節的缺點。在青島“天價大蝦”事件中,就是大排檔的經營者行使自主定價權,把大蝦定價為“38元一只”,采用價格欺詐的方式使肖先生遭受到“天價消費”,此時若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沒有對這種危害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進行監管,最終遭殃的是消費者,且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
我國是法治社會,政府部門是法律的執行者,要有完善的法律才能讓執法者有法可依。因此完善消費欺詐行為的相關法律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政府行政行為進行監督,保證其為人民服務。故消費欺詐行為政府監管法律制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
前文已有提到,我國現存的消費欺詐行為法律制度是存在缺陷的。本文將重點分析三個主要的部門法。
1.完善價格法
鑒于現實生活中這種價格欺詐的消費欺詐行為越來越多,單我國《價格法》對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比較簡單,其次是對價格欺詐的行為處罰力度不夠,第三是價格監管制度存在不足。圍繞這幾點不足,對構建價格欺詐制度提出幾點建議,首先是在明碼標價方面,雖然《價格法》有規定商家要對銷售產品進行明碼標價,但是規定過于粗糙,筆者認為應該對標價問題進行詳細規定,可以從標價的方式入手,標價方式可以使多樣的,但必須簡單易懂,不能誤導消費者,而且要確保標價的真實性,銷售價格時不能高于標價價格等等。第二,要加大處罰價格欺詐行為的力度,可以從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考慮,民事責任主要是加大違法的經營者對消費者的經濟補償力度,行政責任是行政處罰力度要增大之外,還要保證其能落實到位,刑事責任則要進行細化價格欺詐行為。最后是要完善價格監管主體,保障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對于價格執法的程序做到位。
2.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比較早,對于消費欺詐行為的規定非常少,沒有專門條文規定。目前一些省份嘗試將消費欺詐行為寫入了當地的地方法規中,且起到一定的成效。結合目前市場發展需要,應將消費欺詐行為納入《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首先得明確消費欺詐行為中的價格欺詐行為是一種不正當的市場競爭行為,其次,對于常見的價格欺詐行為進行詳細規定,如利用虛假的價格進行宣傳,此外還應保留一定的兜底條款。既然明確了價格欺詐行為,當然少不了對于發現經營者存在這些行為應承擔這樣的法律責任。
3.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消費欺詐行為是有明確規定的,且規定懲罰性賠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第49條規定。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明文規定,對于一些細節問題仍需要完善,如需確定消費者的身份并加強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還要進一步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靈活規定懲罰性賠償的數額。
(二)政府對消費欺詐行為的監管
1.政府的監督調控方面
市場經濟制度是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制度,其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政府部門對其監管必須是先保護經營者能自由在市場經濟下進行競爭,對于價格的宏觀調控要把握一個度,政府的定價制度要符合市場發展的規律,又要兼顧公平,保障市場經濟秩序,還要考慮民生問題,確保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另外就是要加強社會的監督,將社會監督也納入相關法律當中,做到有法可依。社會監督包括對消費欺詐行為的監督,像前文提到的青島天價消費,是由網民在網上揭示消費欺詐行為,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其次是對政府行為的監督,政府對消費欺詐行為是否做到了監管調控了。
2.政府的監管執法方面
立法明確消費欺詐行為的監管部門,并且明確監管執法部門的職責,還需要建立一系列嚴格執法程序。可以根據不同的行業建立不同監管機構,這些監管機構是隸屬于監管部門,這些不同的監管機構可以更合理,更有效地對不同行業進行監管,執行起來也會更加容易。最后是監管部門事后調控手段,對于事前的監督是一種補充手段,當出現一些突發情況可以采取非正常方式進行補救,即備有應急措施。
誠然在青島天價大蝦事件中,經營者對大蝦的天價定價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相關的政府部門未能發揮其監管職能,這個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后,相關部門還是對經營者作出了懲罰。從這個事件中可以發現我國對于消費欺詐行為的立法還是存在一些不足,立法者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完善消費欺詐行為的立法,健全我國法律體系。
[1]姜晨.對大型超市價格欺詐行為的法律監管制度研究[D].云南大學,2012.
[2]曲珊.價格欺詐的法律規制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2.
[3]程瀅.我國價格欺詐的法律規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4.
[4]陳姝玥.超市價格欺詐法律問題調研報告[D].西北大學,2012.
D
A
2095-4379-(2017)14-0164-02
雷猛(1990-),女,河南洛陽人,法學碩士,畢業于北方工業大學,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