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可
武漢警官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
清代刑名幕友初探
胡 可
武漢警官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古代的幕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師爺,他們是受地方州縣官員們聘請的輔助人員,幫助州縣官員處理一些要事,比如說刑名、錢谷之類的事務。幕府形式的多樣性和幕府設置的復雜性,在清代達到了全盛的時期,下面我們來一一探析。
刑名幕友;清代;法律思想
清代是刑名幕友的全盛時期,他們名為各地州縣官員的聘用人員,實為各地司法活動的重要實踐者,他們把持著各地案件審理的進程,并能做出實質性的影響,名雖“佐治”實則“出治”。他們長期處在司法案件的第一線,專業的學習和豐富的實踐,使他們對于律例條文和儒家思想的結合達到了完美的程度,在中國古代司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說到刑名幕友,首先就要提到的是,這個群體是怎樣產生的?刑名幕友的成制化起源于何時,其實也無確切的說明。據記載,明朝末期就已出現,明朝之前出自何處,目前還不得而知?!肚宕哪桓芬晃闹刑岬降哪毁e來源有:朝廷指派、國內名流、地方人士、京官、新貴、秀才等。這要區別于刑名幕友的來源,刑名幕友從屬于廣義的幕賓,其實就是一種專業化的幕賓。
在傳統社會中,“學而優則仕”,是寒門子弟的理想正途。讀書就是為了做官,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傳統。做屈居人下的幕友,他們的內心肯定是痛苦的,所以師爺們經常是懷才不遇、郁郁寡歡的心境。但作為一名普通寒門子弟,要想越過龍門,終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得到做官的資格,必須經過層層的考試,鄉試、會試、殿試,這不亞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情形。其次,雖然讀書人可以清心寡欲、淡迫名利,但終究還要面對生存的現實問題,畢竟家庭殷實的還是少數。所以他們也只好委曲求全,退而求其次,走曲線救國的道路,做州縣官吏身邊的刑名幕友。
刑名幕友是幫助州縣官員處理司法事務的人員,他們往往會受到“賓”或“友”的地位優待。其實從他所承擔的事務上,就可以看出幕友乃實際上的事務主管。在官員們看來,幕友們精明老練,胸有謀略,是自己升官發財的護航者。我們可以從官幕之間的禮節稱謂上看出。這種厚待幕友的風氣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州縣官員和刑名幕友的關系之所以是相得益彰,是因為他們是利益共同體,可以相互扶持、共進。官員仕途不順,幕友即使沒有責任,也會受到牽連,影響自己的“飯碗”。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刑名幕友即便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會盡心盡力輔佐官員。
在古代,一縣之內大小事務均由“父母官”過問,并沒有專職于法律司法事務的人員。因此,各種司法實務包括民間調解就需要幕友來處理。由于刑名幕友的特殊社會地位和心里,形成了他們獨特的辦案方式。
辦理案件要實事求是,要結合證據進行定案,萬萬不可捕風捉影、輕信口供。對于證據的裁剪,也要注意方法,要根據法律的規定和證據的內容而定,不可帶有主觀片面性。但在實踐中,主觀判斷、任意裁剪的行為比比皆是,這樣雖可快速斷案、避免司法資源不足的缺陷,但會造成冤案、錯案的發生,增加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穩定。
傳統社會中,讀書人讀的都是儒家經典,由于受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在斷案時,部分案件不依據律例條文,而會自覺不自覺地使用儒家經典斷案。也因此,對于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往往成為他們斷案水平的一個依據。儒家傳統是堅持“性本善”說的,所以清代的刑名幕友有“四救先生”之稱,什么是“四救”呢?那就是:“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舊不救新”。之所以會是這樣,和儒家的“仁”、“恕”、“君子之心”有密切關系的。這也與佛家所說的積善成德有關,更與傳統中“愛民省事”和追求“福報”有莫大的關聯。這種寬約減刑的思想是有利于普通大眾的生活的,也有利于緩和社會階級的矛盾和斗爭。
刑幕法律思想總體上是積極的,追求仁恕,矜恤百姓,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刑幕法律思想通過幕學讀本、師爺秘本的形式廣泛傳播,對于廣大刑幕的實際工作起到了指導作用,有利于他們協助官員處理司法事務,彌補其在時間精力和專業知識上的不足,利于地方司法秩序的運行。諸如汪輝祖、王又槐等名幕在其著作中都提出了對為幕之道的心得以及對辦理案件的具體要求等,絕大部分都是積極的。
刑幕在辦案的仁恕、救生不救死雖然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從受害人方面來看,就有失公允了。刑幕在司法中不承擔責任,一切后果歸主人承擔,似乎助長了他們擅權的動機。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裁剪案情,似乎都有玩弄法律之嫌,是導致清代司法黑暗的一個重要因素。
[1]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汪輝祖.佐治藥言[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3]鄭天挺.清代的幕府[J].中國社會科學,1980.06.
[4]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李喬.中國的師爺[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6]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9,<如我是聞三>.
[7]馮友蘭.三松堂自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
D929;K
A
2095-4379-(2017)14-02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