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亞 張 沖 王元禮
河北科技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18
?
“計劃報廢”現象背后的法律思考
梁 亞 張 沖 王元禮
河北科技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18
本文以商品不耐用現象為研究背景,引出“計劃報廢”的概念,并對“計劃報廢”利弊及相關法律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從消費者權益保護角度出發,討論計劃報廢對消費者權益的影響。
“計劃報廢”現象;法律思考
近年來,人們是否感覺到東西越來不越不耐用了,或者剛買的產品還處在壯年時期,就有廠家宣告它out了。這種現象在電子產品上體現的尤為明顯。例如人們用的打印機只打印了幾萬張紙就報廢了,智能手機更新換代越來越快,汽車跑到一定里程也要“下崗”……難道人們買的商品真的是質量下降,或者我們真的需要新的商品替代它們嗎?其實,在某些情況下人們是陷入了廠家“計劃報廢”的圈套里。
計劃報廢是工業上的一種策略,有意為產品設計有限的使用壽命,令產品在一定時間后報廢。有計劃地使產品報廢實際上是一種商業技巧,在長期上可以給廠商帶來好處,因為消費者在產品報廢后如果還有繼續使用的需求,會再次購買同類產品。計劃報廢也是壟斷的產物,早在1924年圣誕節期間,歐司朗、飛利浦、通用電氣等在維也納聚集,組成一個名為“phoebus”的壟斷集團,目的是控制燈泡的壽命,將其控制在1000小時左右(當時燈泡壽命可達2500小時),并簽訂合約,規定違約金。后來這一手段被各類產品制造商效仿,并且有些國家對此保持不干涉狀態,放任制造商為其產品設定壽命,以此來促進市場交易,拉動經濟增加GDP。但是某些消費者還是心甘情愿地“入坑”,在面對廠商對自家商品不斷優化功能更新系統的時候,消費者產生了“產品過時”心理。消費者想體驗更加周到貼心且順應生活實際的商品,而且消費者盲目跟風,仿佛擁有最新款才是彰顯身份的方法。例如蘋果手機在中國的熱賣。當然敢于為自己生產的產品設定使用壽命并且不用擔心被消費者冠以產品質量差的帽子的生產商,大多是寡頭、巨頭生產商。
在經濟學領域內,計劃報廢并不是一種令人譴責的商業策略。反而它是拉動經濟的必要手段。從國內的發展來看,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消費者對產品需求并沒有那么強烈,那么廠商如何開辟新的市場,增加消費需求?將產品設定固定適用壽命,或者不斷加強產品的附加值,不斷引進新的小工具,老顧客的消費都會促進創新,提高產品質量,使消費者購買新產品。另一方面,商品的快速周轉率加速了經濟增長,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制造業和消費為人們帶來的巨大金錢。這種循環確實為經濟增長打了助推劑,讓經濟看上去欣欣向榮。但是,計劃報廢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資源地浪費及帶來的相應地環境污染問題。生產商地計劃報廢策略是否在潛移默化中為消費者造成了困擾,甚至侵犯其合法權益呢?
作者看來,計劃報廢是對消費者合法權益地一種隱形侵犯,是可以追究生產者的產品責任的。首先,《產品質量法》規定:限期使用的產品,應當在顯著位置清晰地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這是生產者的產品質量義務。生產廠家人為地設定產品的使用壽命,使其用戶待產品壞了的時候購買新產品,這算不算是一種質量的瑕疵?盡管這些瑕疵是人為設計的不是生產者技術上的缺陷。既然生產商“有意”地縮短產品使用壽命,那么他還會明確地在顯著位置清晰地標明生產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生效日期嗎?估計生產商不會愚蠢到讓消費者看到,消費者也不會在看到使用壽命之后還會購買這些產品。作者看來,計劃報廢是生產者蓄意的制造產品質量瑕疵,產品使用壽命的人為縮短就是一種瑕疵。法律規范產品的質量瑕疵,應該包括生產廠家的“故意”和“過失”所造成的產品質量瑕疵結果。所以,應當追究生產者的責任。
其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所受到的損失。故意侵權須承擔加重責任。關于欺詐消費者的理解,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中,以虛假陳述、隱瞞實情等不正當手段誤導消費者,是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行為。生產者預先為其生產的產品設定使用壽命,這是一種隱秘的行為。消費者當然具有知悉商品真實信息的權利,包括產品的生產者、產地、性能等。作者認為消費者知悉的都是商品直觀的且可得到的信息,如果生產者沒有設定固定壽命,當然不必告知消費者。但是生產者設定了,就應該告知消費者。這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商品交易中,生產者根本不會冒險去告知使用壽命,然而計劃報廢本質上就是一種欺詐行為。計劃報廢帶有隱瞞實情等不正當手段,是一種欺詐行為的表現。所以,應當對生產者進行懲罰性賠償。
總之,“計劃報廢”是一個慣用而常見的商業策略,對經濟的影響利弊都有。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是不利的,國家應該針對這一現象進行合理規制,使經濟效益與消費者權利保護達到平衡狀態。
[1]李新宇.計劃報廢的兩面性[J].現代裝飾(理論),2011(07):188.
[2]楊成,許月恒,朱振中.國外計劃報廢理論研究綜述[J].價值工程,2009(07):77-80.
D
A
2095-4379-(2017)14-0244-01
張沖,女,河北涿州人,河北科技大學,研究生;王元禮,男,山東臨朐人,河北科技大學,研究生;通訊作者:梁亞,女,河北定州人,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