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實體經濟創新之道
本刊評論員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強調,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浙江作為實體經濟大省,歷經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奠定了專業化強、集中度高的實體經濟發展基礎。然而,標注著“低小散”“粗放”特征的昔日發展模式在經濟新常態下已難以為繼。面對發展環境的變化,浙江深入推進以“三去一降一補”為主要任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致力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步入新階段,浙江實體經濟轉型之路需要“一鼓作氣”推向深入,更深層次的轉型,則需要以創新為引領,從活思路、筑平臺、優制度、強示范等方面系統推進。
活思路。新形勢下,實體經濟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為此,需要轉換思路,從政府政策推動上找方法、從企業創新發展上找出路。一方面,要從政策推動上活思路。要打好以浙商回歸、“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換三名”、“四邊三化”、“一打三整治”等為主要內容的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通過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等手段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形成產業升級雙引擎。另一方面,要從企業創新上活思路。量大面廣的民營企業是支撐實體經濟發展起來的中堅力量,而創新精神則是支撐浙江市場主體不斷自我提升的動力所在。在實體經濟的轉型道路上,更應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從浙江傳統民營企業轉型實踐中探尋新規律,更新發展思路。同時,以“雙創”為依托,加大力度培育、孵化一批獨角獸企業,打造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為實體經濟轉型奠定強勁的產業基礎。
筑平臺。實體經濟創新發展離不開優質的要素資源,而平臺、載體正是集聚這些要素資源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浙江省已著力打造了一批高端要素集聚、功能支撐完善、創新生態優良的實體經濟發展平臺。數據顯示,目前浙江已建設省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40個,科技城、科創大走廊、特色小鎮、科研院所、產業創新綜合體等各類創新平臺,已成為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為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帶來聚變效應。下一步,要繼續保持各類平臺的創新活力,明確各類平臺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充分發揮市場在平臺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為創業者和企業提供機制更活、資源更優的多能級平臺。同時,搶抓灣區發展東風,放大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區域合作能級,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為浙江實體經濟創新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優制度。推進實體經濟創新轉型,優化制度供給是保障。今年以來,浙江亮出“最多跑一次”改革“金字招牌”,“刀口向內”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從根本上推動政府自身改革獲得實質性突破。以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為例,浙江全面梳理投資項目行政審批事項,通過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的應用,實現企業投資項目“平臺受理、在線辦理、信息共享、限時辦結”的在線聯辦,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變“企業跑”為“數據跑”,企業辦事的獲得感大大提升。政府自身改革的層層深化,無疑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制度保障。開弓沒有回頭箭,在繼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基礎上,要創新思路,探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提升政府審批監管效率,打造最具浙江效率的政府服務體系,力爭在最大程度上釋放市場活力,推進實體經濟穩步轉型提質。
強示范。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骨架和支撐,也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振興實體經濟,重點在制造業、難點也在制造業。隨著寧波、湖州等先后獲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杭州也將隨之加入這一行列,浙江的制造強省之路找到了一個又一個區域支點。未來,應充分發揮試點的政策優勢,激活試點地區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優勢產業,形成可資推廣的試點經驗,引領全省實體經濟轉型發展。
論實體經濟發展之基礎,浙江絕不遜色。但是,浙江要在實體經濟發展的賽道上繼續“稱雄”,創新才是唯一歸途。正處于轉型路上的浙江實體經濟,必須獲得科技、平臺、制度等多層面的創新紅利,以創新打造可持續的競爭力,方能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