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曦
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淺析高校開除學籍處分權與學生權利救濟途徑的不足與完善
倪 曦
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2016年底,教育部第49次部長辦公室會議通過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盡管該規(guī)定對高校行使處分權與學生的權利救濟途徑做出了相應規(guī)定,但仍存在不足之處。當前我國依然存在著校方自由裁量權過大、缺乏訴訟相關規(guī)定、學生申訴程序流于形式等問題。對學校主體地位認定的不同會直接導致學校權力屬性的不同,也會導致學生權利救濟途徑的不同,從而導致訴訟屬性的不同。公立高校屬于代行國家公權力,對公立高校學生權利的救濟必須通過行政訴訟手段來保障。而民辦學校的處分權則是對學生違約的合同單方解除權,應由民事訴訟來予以保護。
高校處分權;學生權利救濟;行政訴訟;民事訴訟
近年來,因?qū)W校開除學生引起的教育糾紛不斷涌現(xiàn),這些糾紛折射出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在應對該問題方面的缺陷與不足。本文試圖通過對現(xiàn)有制度的不足進行分析,對比研究公立高校與民辦高校開除學籍處分權的性質(zhì),以尋求一條我國高校開除學籍處分權與學生權利救濟的完善之路。
我國高校處分權的權源來自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2016年12月,教育部發(fā)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2017修訂版中也規(guī)定了高校的處分與開除學生的權力。依照《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在對學生做出處分決定前應告知學生做出處分決定的事實、理由以及依據(jù),并告知學生或其代理人享有陳述和申辯的權利。而處分決定則應由學校管理部門提出意見,由校長辦公室研究決定。做出處分決定后,應當出具處分決定書,送達本人。[1]
雖然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對高校處分權的行使進行了一些規(guī)定,但仍比較籠統(tǒng),而且未向遭受處分的學生提供行之有效的維權方式。
(一)校方自由裁量權過大
由于法律法規(guī)采用了大量“酌情”字眼,就高校紀律處分行為而言,當前我國并沒有一部法律對其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規(guī)定,校方也因此獲得了廣泛的自由裁量權。自由裁量權過大直接導致的問題就是校方的裁判往往帶有主觀性。
(二)缺乏對應訴訟規(guī)定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僅規(guī)定了學生可以向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訴,但沒有后續(xù)的程序規(guī)定。既沒有關于學生不服申訴結(jié)果的救濟規(guī)定,也沒有對學生不服申訴進行訴訟的訴訟性質(zhì)進行說明,導致常常出現(xiàn)法院以不屬于受案范圍為由拒絕立案。
(三)學生申訴程序流于形式
雖然很多法律文件都對學生申訴做出了相應規(guī)定,但由于學生申訴組織大都與高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組織成員因為各種原因很難秉公處理。所以,大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申訴都會流于形式而沒有實質(zhì)效果。
我國的高校主要分為公立高校和民辦高校。在討論高校開除學籍處分權性質(zhì)時,應當分而言之。此種劃分的意義在于區(qū)別不同高校學生權利救濟的途徑,以利于學生更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維權。
(一)公立高等學校
公立高等學校是由國家出資、利用國家財政撥款舉辦的高等學校,是代表國家履行高等教育的機構。[2]國家通過公權力的行使設立了公立高校,公立高校在進行管理學生的工作中自然也帶有公法人性質(zhì)。所以,學生與公立高校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是一種隸屬關系,學校在日常管理學生工作中,并非是自主對學生進行管理,而是代行國家權力,其權利歸屬為國家。就公立高校做出開除學籍處分而言,行為實施者雖不是行政機關,但在管理學生時是代表國家行使公權力,應視為行政機關。實施的開除學籍行為處分了特定學生的受教育權利,是單方法律行為,無需學生同意。至于處分行為的承受者,雖然學生與學校存在隸屬關系,但學生并非學校管理人員,故學校開除學籍的處分行為不能與公務員內(nèi)部處分行為等同。所以,公立高校開除學籍處分行為其實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也因此,當學生遭遇公立學校開除學籍處分時,可以依據(jù)行政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提出行政訴訟。
(二)民辦高等學校
民辦高等學校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利用非國家財政經(jīng)費創(chuàng)辦的高等學校。雖然民辦高校也是通過高考進行入學篩選,但基本上沒有國家財政補貼,學校管理工作也由高校內(nèi)自行組織。所以,學生與學校的地位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不同于公立高校中學生與學校的隸屬關系,民辦高校中學生與學校的關系更像是一種合同關系。學生與學校簽訂合同,由學校組織教師、教務人員對學生進行教育與管理,學生則需要支付等額對價即學費。由此,民辦高校對學生的開除學籍處分行為應當視為合同一方主體對另一方主體的民事違約責任的追究。因此,學生權利救濟的依據(jù)只能是民事相關法律。
近年來,因為高校處分行為產(chǎn)生的糾紛越來越多,逐漸引起了廣大民眾的關注。對高校開除學籍處分權的規(guī)范與對學生救濟渠道的建立已經(jīng)成了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對此,有如下幾點建議:
(一)關于完善高校開除學籍處分權的建議
首先,必須出臺對應的實施細則。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細致化學生申訴委員會的成員比例,確認學生申訴委員會對學校原處分決定的變更權等。學生申訴委員會制度是一項專門性的學生權利救濟制度,理應成為保護學生合法權益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細化程序規(guī)定,將整個處分程序規(guī)范化制度化,讓學校依法辦事、按章辦事,也可以盡量從源頭降低糾紛出現(xiàn)的可能性。
其次,加強處分行為程序公開、透明,建立聽證制度。程序公開透明不僅是教育糾紛的需要,更是我國全面推進法治國家的需要。權力只有在陽光下方能健康的運行。
(二)關于完善學生救濟途徑的建議
1.公立高校
對于公立高校的學生,當學生不服學校做出的處分決定時,應先向?qū)W校內(nèi)設的學生申訴委員會進行申訴。若學生對學生申訴委員會做出的復查結(jié)果仍然不服時,應允許學生向?qū)W校所在地的教育部門進行行政復議。我國《行政復議法》早已將教育行政行為納入行政復議的受案范圍并將保護公民的受教育權與人身權、財產(chǎn)權并列規(guī)定為行政機關的法定職責。[3]但就現(xiàn)
行通常做法而言,行政復議機關大多拒絕受理因?qū)W校開除學籍處分行為引起的教育糾紛。這種狀況必須得到改善。通過立法或者司法解釋,將公立高校開除學籍處分行為引起的糾紛納入行政復議范圍中,是未來教育改革的要求。行政復議相比行政訴訟更節(jié)省司法資源與時間,學校一旦做出開除學籍處分決定,學生就無法正常上課學習。所以,縮短糾紛解決時間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同時,當學生不服申訴委員會做出的復查決定時,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訴訟。學校做出開除學籍處分的行為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這種行為是完全可訴的。
行政訴訟是司法介入教育糾紛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最后的手段。因此,必須對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進行修改,保障學生尋求權利救濟的最后一道防線。
2.民辦高校
對于民辦高校的學生,學生與學校的關系實質(zhì)上是一種合同關系。學校開除學生學籍的處分行為應當視為校方單方面解除合同。當出現(xiàn)學校做出開除學籍處分時,學生可以先向?qū)W生申訴委員會尋求復查。若不服復查結(jié)果,可以直接依據(jù)相關法律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以要求學校繼續(xù)履行合同。
[1]任海濤,孫冠豪.完善高校學生權益保障機制研究——基于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J].思想理論教育,2017(05):95-101.
[2]李斐.高校學生處分行為的法律屬性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8.
[3]謝太洵.試論高校處分與學生權利救濟制度的完善[J].探索,2005(03):189-192.
G
A
2095-4379-(2017)22-0147-02
倪曦(1992-),男,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憲法與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