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寒池
(柳州日報社,廣西 柳州 545001)
融媒體語境下攝影記者的“跨界”模式
□黎寒池
(柳州日報社,廣西 柳州 545001)
在信息時代的大背景下,全民皆拍,人人都是記者,想要擁有獨家新聞已經不太容易,突發事件通常在發生后的數分鐘內就會出現在互聯網上。在科技時代的浪潮下,新聞攝影記者要想新聞照片更有“看點”,就不能僅僅靠“一臺相機,幾個鏡頭”闖天下。如今,“跨界記者”成了時代發展的需求,不久的將來,兼具文字、攝影、攝像、編輯、主持于一身的復合型攝影記者將成為主力軍。只有不斷“跨界”學習,才能在這輪全媒體的競爭道路上生存下來。本文以柳州日報社為例,通過新媒體技術支持下攝影記者轉型的案例,剖析全媒體攝影的特征,分析基于全民攝影環境下攝影記者的機遇與轉型,探索融媒體語境下攝影記者的創新發展模式。
信息時代里,“無圖無真相”逐漸成為大家的共識,目前主流門戶網站幾乎每條文字內容都配有圖片或圖標。然而,這只是說明圖片化、視覺化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并不能說明攝影記者很重要?,F在很多傳統媒體,特別是地市級的傳統媒體,仍然有不少攝影記者只會拿相機,一拿起筆桿就頭痛,甚至幾百字的圖片說明都寫得一塌糊涂。讀圖時代里,一定的文字基礎理應成為每個攝影記者的標配。所以,本文講的第一個“跨界”就是,打破傳統的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的界限,攝影記者更要相機筆桿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進入新聞事件現場,有些新聞攝影記者習慣于重視拍攝照片,而輕視現場采訪與文字寫作。對于事件的起因、人物關系,甚至新聞人物的名字都不愿意去了解,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融媒體語境下,攝影記者就要從以前拿起相機干活到如今先拿本子采訪,再拿相機拍照的轉變過程。在柳州日報社,筆者是這次“跨界”轉型的實踐者,也是受益者。
作為一名工科男,因為熱愛攝影,大學畢業后便經過考試進入柳州日報社,被安排在《柳州晚報》記者部。當時,部門領導說,要想做一名出色的攝影記者,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文字記者。期間,筆者作為一名文字記者先后參與過突發事件采寫、社會調查、暗訪報道、重大時政報道、深度新聞策劃和采寫等。兩年后,成功轉型為一名專職攝影記者,也被推薦為新華社簽約攝影師,一定的文字基礎和良好的文字采寫習慣,讓攝影道路越走越寬。
2011年11月26日晚,筆者“掃街”時意外挖掘出一條好稿:3歲女童羅某某(小名小燕子)7個月大時被確診為腦積水、腦部發育不良,屬于病癥嚴重的腦癱患兒。其母華青為了給女兒治病,曾學過唱歌的她從4月前開始,每天晚上騎車帶女兒到街頭賣唱。經過幾天的跟拍采訪,不僅拍攝了街頭賣唱求助的場景,還有她累倒在陪女兒治病的醫院里等鏡頭。整組圖片長短鏡頭搭配恰到好處,畫面令人動容,配以簡短精練的文字說明后,11月30日《柳州晚報》以“‘賣唱媽媽’,要用歌聲讓女兒站起來”為題,刊發了視覺專題,同時組圖還刊發了新華社通稿。兩天的時間里,全國幾十家報紙和網站刊發轉載該組圖片。12月2日晚,數十名網友自發在華青賣唱的地方舉行愛心義演。在眾人的幫助下,這對母女順利住進醫院,接受正規治療。這組報道也獲得了廣西新聞獎二等獎。
為此,筆者認為,作為一名新聞攝影記者,無論面對何種類型的拍攝專題,或者拍攝對象,要想做到讓圖片有“看點”,要具備以下幾點:
首先,必須具備所有新聞從業者應具備專業能力及職業素養。這不僅僅是過硬的攝影技術,還包括踏踏實實的采與寫的本領。只有更加深入的采訪,才能挖掘出更有價值的新聞點,才能拍攝出有深度的圖片。
其次,一名稱職的攝影記者不僅要能拍出好的照片,而且還要能寫出精美的說明文字(包括提煉標題),這就要求攝影記者要有一定的文字修養和語言表達能力。面對一些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圖片本身體現出來的更多是“形象價值”,而精美的文字說明或優秀的標題,不僅能升華圖片的形象效果,而且對于圖片的“新聞價值”還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再次,攝影記者拿得起筆桿子,不僅體現在寫文字說明上,還體現在新聞圖片頻道或欄目的策劃的文案編寫能力上。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要想以最快速度完成對欄目的選題策劃和拍攝任務,做足拍攝前的功課,提前形成拍攝計劃的文案。好的拍攝文案,不僅使得攝影記者的拍攝事半功倍,也讓新聞圖片最大限度地體現其新聞價值。
目前,攝影的門檻雖然降低了,但攝影的技術水平卻提高了,這也是融媒體語境下,普通公民記者難以做到的,是專業攝影記者的發展方向。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攝影記者手中的拍攝工具也在不斷更新換代。比如近年來,無人機航拍就已崛起成為新聞攝影領域的新勢力??梢?,在新技術面前,誰敢于張開雙臂擁抱新事物,誰就有機會在時代浪潮中贏得主動和先機;誰能夠盡快接受和掌握新技術,誰就能在媒體版圖上找到新的發力點。為此,這里要講的第二個“跨界”,就是要善于了解掌握使用新技術,“上天入地”等攝影技能樣樣都要會,做技術復合型的攝影記者。
近年來,柳州日報社全力推動報網融合發展,先后購買了5臺航拍無人機。無人機與新聞攝影結合,再次激發了攝影記者的創作熱情,成為攝影記者應對新媒體、新技術的挑戰,重新挖掘自身價值的有力武器。兩年多的實踐證明,攝影記者使用無人機航拍,既是職業需要,也是業務本份,無人機航拍逐漸成為攝影記者的一項重要技能,便攜型無人機也成為攝影記者的一支“常用鏡頭”。
2016年4月21日,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浮石鎮六寮村小學旁邊發生一起山體滑坡地質災害,造成該小學一二年級教室墻體倒塌,導致正在上課的22名小學生和1名工作人員不同程度受傷。柳州日報社記者驅車兩小時到達事故現場,人員已經安全撤離,但現場還是有山石掉落的危險,難以靠近拍攝。這時,得到現場指揮部許可后,攝影記者遙控無人機進入教學樓的背面,低空飛行拍下了受災的場景,并及時在新媒體上推送,真實地反映了事故現場。
2016年12月8日,讀者通過《柳州晚報》熱線反映,在柳州市桂中大道中房·世紀廣場1棟55樓2號房樓頂,有人在大興土木建設違法建筑。但由于該樓房是一棟超高層住宅樓,站在樓下,無法看到樓頂的違建行為。吃了多次閉門羹后,攝影記者遙控無人機到達200米上空,正好拍下工人正在樓頂搭建施工現場。記者將這一情況向城管部門進行反映,執法部門調查發現這是一起涉嫌未經許可擅自建設建筑物的行為,城管執法部門立即勒令業主停止違法行為。據悉,這是柳州市城管執法部門目前查處的最高涉嫌違法的建筑,相當于涉嫌在樓頂違建了兩層樓,面積在200平方米以上。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事實也證明,無人機航拍與傳統新聞攝影可以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無人機的使用方便、快捷,拍攝影像的傳播速度即拍即傳,對于突發事件的傳播極為迅速,不僅具有更高的時效性,又能為記者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讓未來新聞發展的多元化有了更多的可能。目前,柳州日報社攝影記者運用無人機,拍攝的視覺題材除了突發社會新聞外,還涵蓋經濟、科技、文化、扶貧等領域。
新聞攝影歸根結底是在詮釋一種觀看的視角,攝影記者要想以更專業的視角,更寬泛的觀察視野,來找到更獨特的拍攝角度和表達模式。今天,攝影記者面對的是無人機航拍帶來的挑戰,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明天還會有其他。為此,目前柳州日報社攝影記者正在自費購買水下攝影設備,研究水下低視角的攝影、微距攝影等,在不斷嘗鮮中尋求突破,為讀者提供更多超乎尋常的新聞視角。
照片的魅力在于用凝固的瞬間記錄,但不太擅長梳理新聞的來龍去脈,而動態影像則能夠完整地記錄事件的整個過程,故事性和邏輯性更強。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網民更鐘愛集圖片、聲音、視頻、數據資料等一體的多媒體新聞,如何制造出好玩、好看、好用,個性化體驗式的新聞內容,逐漸成為新聞人新的追求目標。為此,本文闡述的第三個“跨界”,就是攝影記者要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跨界,做促進“融合發展”的攝影記者,不僅要會拍照片,還應具備拍攝、剪輯視頻以及寫稿的能力。其中,寫稿能力在前文里已經進行了闡述。
目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報紙、雜志和網站,逐漸被列為“傳統媒體”。而新生代的新聞客戶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成為新的閱讀平臺。雖然內容本身仍然是核心,但隨著閱讀體驗的改變,再好的內容若以小字體在手機屏幕上顯示,也會大大折損它的魅力。為此,攝影記者要想優化讀者欣賞新聞的方式,就必須要把自身培養成為復合型的攝影人才,擴充工作領域,向全能型轉變。
首先,攝影記者要從過去單一的拍攝新聞圖片,向文字、視頻和編輯看齊,做全能型記者。在柳州日報社,面對大型活動或新聞事件,攝影記者在拍攝圖片的同時,還得拍攝微視頻,編輯簡短的文字,第一時間傳稿至新媒體中心選用。例如,2017年3月30日,廣西傳統節日“三月三”假期,柳州日報社全媒體指揮調度中心派出多路攝影記者,對各大公園民俗活動進行報道。其中,在大龍潭公園“千把蘆笙鬧龍潭”活動現場,攝影記者使用無人機沒有像往常一樣直接升空找角度定點懸停拍攝,而是從起飛開始就是轉換成錄像模式,先是以活動現場為中心進行定點繞飛,然后直線、斜線飛行不斷切換鏡頭。半個多小時的無人機航拍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拍攝視頻,只有中間停頓的時間轉換為拍照模式,航拍圖片不到10張。航拍結束后,攝影記者第一時間用手機選取了幾段視頻和幾張圖片,編輯簡短的文字傳給報社新媒體平臺。次日,活動現場圖片在《柳州晚報》頭版刊發,航拍視頻在新華社“‘飛閱’壯族三月三”欄目推出視頻報道。如今,拍圖片、錄視頻已經成了柳州日報社攝影記者每次采訪的兩項基本任務。
其次,在新媒體環境下,公民記者所拍攝的照片日益發揮出重要作用,攝影記者除了需要第一時間給新媒體提供現場影像素材外,還要充分展現自身的扎實采訪能力,尋找公民記者發現不了的第二落點,拿出有深度、有溫度、有細節的圖片在多媒介平臺上進行繼續展示。2017年3月1日,廣西柳州火車站西站房正式投入使用,使用了78年,承載了幾代柳州人記憶的柳州火車站老站房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當日,柳州日報社新媒體以直播的形式記錄這一歷史時刻。除了第一時間給新媒體提供新站房開門迎客等鏡頭外,筆者還提前做了一個圖片故事的方案。當日凌晨2點,筆者提前來到老站房,以當天車站值班班組為故事主角,記錄他們送走老站房的最后一批旅客,迎接新站房的第一批客人,以時間為軸,通過人物的感情來展開敘述。新媒體發第一現場的畫面,第二天報紙刊發更有溫度的圖片故事,這組圖片報道受到了各方好評。
為此,本文認為,攝影記者應牢牢把握住新聞事件的第二落點發言權,通過與事件主體和人物的深入聯系,對事件發展進行追蹤報道和深度解讀。甚至可以通過深入調查,以紀實攝影的形式深刻反映社會生活,進一步彰顯新聞專業主義精神,體現出與公民記者競爭格局中不一樣的專業性。
此外,為了滿足新媒體時代下受眾的多元視覺需求,攝影記者多維度記錄的同時,還需要做到多形態傳播。除了常見的文圖、視頻等傳播形式外,還要大膽結合時下新技術,在不違背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學習制作360度全景照片、億像素影像、H5網頁,攝影記者要善于把手上的優質影像資源,轉變成不同的形態進行傳播,豐富傳播渠道的同時,真正實現多元化表達。
為此,本文認為,由傳統報紙的攝影記者向全媒體復合型攝影人才的“跨界”迫在眉睫,各項技術不緊要“會”,而且還要“精”。攝影記者要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具備突破傳統媒體界限的思維與能力,并適應融媒體崗位的流通與互動,集采、寫、攝、錄、編、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于一身的人才方向努力。
(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