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銅仁日報社,貴州 銅仁 554300)
深度閱讀,媒體人的知與行
□張 勇
(銅仁日報社,貴州 銅仁 554300)
人為什么要讀書?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是為了重塑另一半生命,從而遇見最好的自己。
書籍發揮何作用?其一,塑造人;其二,為社會傳承文化。
“要給別人一滴水,自己需準備一桶水。”由此足見,閱讀對于奮戰于文字第一線的媒體人而言,書籍是內容輸出的資本,亦是發聲前的底氣。
閱讀具有接收信息、工作之需和滋養心靈的作用。如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正在深度融合,人們從紙質閱讀轉向數字閱讀,從經典閱讀轉向消遣閱讀,等等。大眾的閱讀興趣、方式和內容呈現多樣化,近期“關于媒體人應當怎樣讀書,讀什么樣的書”的討論成熱議。
當下,全民閱讀存在“痛點”,這就是隨著媒體傳播生態巨變、知識介質改變與價值取舍多元化,我國的全民閱讀量、閱讀率均偏低,同時呈現出微閱讀、淺閱讀、碎閱讀、快閱讀、跳躍讀、視覺讀等特點,給傳統深閱讀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最近幾年的全國“兩會”上,“書香社會”“全民閱讀”是熱詞,不少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中都出現了他們的身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在中外記者會上,不僅分享了自己個人的讀書感受,還提議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政府層面,對閱讀如此重視,這是往年所未見的。李克強總理表示,書籍和閱讀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就個人的經歷來說,用閑暇時間來閱讀是一種享受,也是擁有財富,可以說終身受益,他直言,這也就是為什么要把“全民閱讀”這幾個字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原因。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大眾靜下心看書讀報的時間越來越少,人們更傾向于輕松減壓的快餐式閱讀或針對性更強的功利性閱讀,其方式、媒介與時間也隨之發生了巨變。
媒體人是時代的瞭望者、預警者和見證者,需要時刻處于時代前沿。受眾在哪里,新聞就在哪里,媒體人就在哪里。這是一份對執業需求、職業素養與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的行業,因此,媒體人只有在全民閱讀中認認真真知與行,才能更好地采寫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媒體人面臨工作任務重、工作節奏快、知識更新快等多重壓力,而新聞工作又是亟待經常打知識“補丁”。據筆者多年在知與行的過程中,閱讀注重方法就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批注筆記法,就是在閱讀時將自己對文本內容的見解、質疑和心得體會等寫在書中的空白處。其形式有三種:一種是“眉批”,即批在書頭上;二種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或一段話的旁邊;三種是“尾批”,即批在一段話或整篇文章之后。批注的內容主要有三:一種是注釋。讀書時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和不懂的概念,立刻查字典、翻資料將其弄清楚,并且注釋在旁邊。這既能幫助理解,又有助于記憶,同時也為下次閱讀掃清障礙;二種是批語。將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感想、見解、疑問等寫在書的空白處;三種是警語。對于文本中十分重要或再讀時需要注意的地方,標注上“注意”“重要”等字樣,為今后閱讀提供幫助。批注筆記法的作用:其一使人的思想高度集中,能夠提高閱讀效果;其二能夠使人從書中獲得更多的感悟,使人的思想水平得以提升;其三能夠提高分析、評價事物的能力;其四可以培養和提高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二是符號標記法,即使用各種符號在書中重要的地方做標記,以便于應用時查閱和再閱讀時注意的一種閱讀方法。其要點是:其一是在重要的句子下劃橫線。其二是在重要的段落旁劃豎線。其三是將關鍵性的詞或短語圈出來。其四是在有疑惑處劃問號。其五是在有感悟的地方劃感嘆號。采用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便于應用時查找,有利于對重點內容的記憶,便于利用很少的時間對重點內容的再閱讀。
三是探究閱讀法,書中的真理大多不是通過文字的解讀就能獲得的,而必須通過深入而細致地鉆研與思考。探究式閱讀的特點就是將思維的觸覺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對其所承載的思想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采用這種閱讀方法的好處是: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能夠使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于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閱讀不僅要有正確的方法,還需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更要有對書籍的判斷與識別能力。閱讀優質書刊,不僅能使人長智慧、長才干、長精神、長思想,使人品嘗到人生的樂趣,感受到求知的快樂,而且能夠使人走向事業的輝煌。
據筆者的實踐體會,認為曾擔任過《羊城晚報》副總編輯的當代著名作家秦牧主張“牛嚼”和“鯨吞”的讀書法,頗值得借鑒學習。秦牧先生生前每天均要閱讀大量的書報雜志,廣博地積累知識,他寫出的作品宛如由知識的珠寶串成,閃耀著獨特的光彩,備受受眾喜愛。“牛嚼”與“鯨吞”,二者不可偏廢,既要“鯨吞”,要大量地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又要對其中少量經典著作反復鉆研,細細品味。如此這般,精讀和泛讀就能有機地結合起來,便于消化吸收、靈活運用。
黔東革命根據地是全國八大革命根據地之一。銅仁日報社為了濃墨重彩報道這個重大主題,組織參與的采編人員認真研讀《西行漫記》《長征:一個前所未聞的故事》《神靈之手》《苦難輝煌》等書籍,同時認真閱讀了中央、省、市和區縣的黨史及多部地方志,并追尋當年紅二、六軍團在黔東革命根據地的戰斗足跡,把紅軍在這里的烽火歲月放在時代背景下加以審視,先后推出“紅旗漫卷黔東”“踏訪黔東革命根據地”“追尋紅軍足跡、走好新長征路”等多組系列報道,及時把閱讀成果轉化為新聞作品,獲得了讀者點贊。
2016年,貴州(銅仁)首屆飲用水博覽會舉辦之際,銅仁日報社組織精兵強將,圍繞水之源、水之城、水之魂三大版塊開展了大型采訪活動。筆者負責帶領其中一個采訪小分隊,赴烏江沿岸的石阡、思南、印江三個縣采訪。要求高、時間緊、任務重,好在筆者平時注重閱讀關于烏江的書刊,大量閱讀過有關三個縣的地方史料,我們深入現場采訪獲取新聞素材后,迅速保質保量采寫了36篇文稿,獲得了受眾認可和領導肯定。
蠶吃下的是桑葉,吐出來的是蠶絲,這個現象同樣給我們閱讀帶來的啟示多多。筆者注重閱讀,通過閱讀經典、優秀報刊、優質文稿等等,不斷擴大視野,拓展思維,聚焦目光,構建了宏觀、中觀、微觀的知識架構。同時,既要認真研讀經典書籍、專業書刊,又要實時補充“雜物”,盡量使之相得益彰,使之大多轉化為工作的“養分”,從而避免一葉障目、井底之蛙的局限,工作起來就順手多了。
“閱讀,是為了更好地寫作;寫作,也是為了更好的閱讀。兩者互為依托,相互融合,最后相得益彰!”實踐證明,閱讀對于媒體人而言需要堅持不懈,貴在有恒,貴在突破,貴在運用。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體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
時代賦予媒體人的使命光榮、任務艱巨,這就需要媒體人堅持讀好書、好讀書,多讀書、常讀書,聚精會神讀懂“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從中吸收“養分”,并轉為“動能”。媒體人都應像蜜蜂采蜜一樣努力工作,成為全民閱讀的優秀帶頭人,既要發揮個體的示范作用,又要立足工作崗位為大眾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爭做“全民閱讀”知行合一的踐行者、推動者與見證者,為建設“書香社會”發揮積極作用。
(編輯: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