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峰
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教改探討研究
劉 峰
邵陽學院,湖南 邵陽 422000
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使得多種文化碰撞產生的文化互通互融成為一種趨勢。而多元文化的深入發展,也注定在社會化大生產環境下,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學術理論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高校學生的多元文化教育問題,同樣為高校思政課程的改革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和機遇。為此,本文通過分析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指出了當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改革優化途徑,以期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多元文化;高校;思政教育;課改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地域文化也得以不斷流轉和滲透。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作為各位文化的匯聚地,勢必會造成各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而在校大學生作為外來事物接受能力較強的群體,外來的各種多元文化更易對其人生價值體系產生一定沖擊和重塑。因此,高校對于傳統思政教育進行改革的工作則尤顯重要。根據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高校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塑造而言,各大高校開展思政專業,主要目的便在于,培育在校學生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并以此增強其在多元文化沖擊下,保持民族自豪感,固守本心。而如何在高校思政課程改革中,持之以恒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便成為當代高校課改的關鍵所在以及高校學生未來發展方向的重中之重。
多元文化教育作為一種跨國界、跨文化的交流教育,反映出了現代人類對社會歷史教育發展渠道模式的深層次認知和掌握,且也體現了人類對社會教育朝著更正確的道路不斷發展的遠大理想,同時,也期待自身文化走向國際化。在此背景下,我國高校教育便以這樣的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為出發點,使得每位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學生可以得到無差別的教育機會。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得不同國家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并以此而形成多元文化碰撞下正確的價值體系。
伴隨文化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快,人類社會活動足跡范圍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世界各個角落都遍布人類足跡,人類社會發展模式也由封建、半阻隔狀態,逐漸向包容開放、相互依存的新型格局轉變。在這樣發展趨勢下,社會化大生產也打破地域壟斷格局,開始向文化的全球化及多元化不斷轉移。過去的文化孤島現象逐漸被外來文化滲透,并形成多元文化的互通互融,各類文化排他性漸漸為包容性所代替。由此,教育的多元化成為一種主動迎合模式,高校在教育中也不會單獨將不同地域文化隔絕開來,而且多元文化,在更新變革高校學生價值體系方面也大有作為,更多人類期望高校的教育不僅僅可滿足基本的社會發展需求,更希望高校教育人才可以更好去面對國家更高層次的發展。
(一)沖擊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流文化價值觀
外來多元文化在全國各大高校的逐漸深入和滲透,高校學生思想行為方式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變革。而且,隨著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加劇,高校學生本身好奇心的存在,使得外來文化更易侵蝕現代大學生的身心理念,并致使其主流價值觀念產生了嚴重的偏差,并形成了一系列“享受主義”、“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快餐文化消費價值觀念。而與此同時,很多在校學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觀念,這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嚴重沖擊。
(二)腐蝕高校思政學生固有的價值觀念
多元文化在我國的不斷深入與融合,一方面,對我國主流價值文化體系及大學生價值觀念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另一方面,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改革產生了一定的阻力。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其主流的核心價值觀念大多還未形成或確定,而其文化分別能力的缺失,致使高校學生脆弱的價值觀念更易受到沖擊并使之重塑,進而直接威脅到我國的主流文化價值體系。高校作為多元文化的匯集地,承載著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價值的不斷傳承。而高校學生作為國家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承擔著各種文化碰撞融合乃至吸收利用的重任。因此,如何讓高校學生認識到正確的價值理念,并使之得以不斷延續成為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
(三)影響高校思政課改主渠道
經濟信息全球化的不斷加速,帶來全球文化的高度融合,在此基礎上,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渠道也逐漸多元化。但相對而來,外來文化的精華與糟粕也會隨著而來,但高校學生明辨是非能力的一定缺失也造成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面臨更為嚴峻的問題。例如,西方外來文化的大行其道,導致大量同我國價值觀相悖的理論信息得到快速傳播,若高校學生不懂得辨別取舍,那么其思想道德價值觀體系勢必會產生一定的歪曲,從而影響其未來核心價值觀的健康成長。
(一)確立正確的多元文化教學方式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教改,最主要目的即是價值導向和民主互通相結合。而傳統思政課程的教改,老師大多既然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受到極大約束。老師忽視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方法,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學生對于思政專業學習積極性。而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在此環境下,高校學生變更需要具備高質量的文化辨別能力、自主選擇能力和自我修養能力。因此,為了堅守正確的高校學生思政專業學習方向,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可通過具體情境模擬方式,讓學生進行親身經歷,已達到身臨其境的目的。
(二)強化高校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與發展,是新一代高校學生應承擔的重要責任。因而,高校學生應具備熱愛社會主義的民族精神。一方面,在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搜集關于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等豐富的網絡資源,吸引學生對思政課程的熱愛,以此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高度。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博物館等,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歷史環境,以此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三)學習外來文化中的精髓
現階段,高校是一個多元文化聚集的地方,因此思政課程改革需要不斷去適應現階段高校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并可以將之進行吸收和再加工。一方面,對于外聯文化中積極的歷史文化和價值體系,要積極去保持和弘揚;另一方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外來文化要有目的,有選擇的進行篩選、提煉,進而不斷補充我國的核心主義文化價值體系。由此,對于置身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課程教改便要善于辨別外來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用平等公正、包容開放的理念,吸收并逐漸完善這些文化價值體系,并可以為我所用,進而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再創新。
社會化大生產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文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已成了必然趨勢。因此,在這樣時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政課程教育工作更應堅持以培育多元個性化人才為首要目標,并以此來提升思政專業的教育方式與教學質量。在此基礎上,高校思政教學課程的改革需要緊抓多元文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盡可能降低文化沖擊的情況下,充分結合思政專業的課改目標與學生知識技能的實際掌握情況,實現高校學生思想品德素質修養的培養,進而使之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全方位復合型人才。
[1]李聰,付娜.多元文化背景下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有效性建設研究[J].神舟旬刊,2013(21).
[2]文曉林,黎海燕.淺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2(5).
[3]賈霄鋒,許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24).
[4]彭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改革[J].科教導刊,2015(1).
[5]顧丹.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高師教學改革研究[J].北方音樂,2016(18).
G
A
2095-4379-(2017)22-0284-02
劉峰(1977-),男,湖南祁東人,碩士,邵陽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