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辛
辛亥革命在天津(一)
楊大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發難,義旗一舉,全國響應,從而結束了統治中國近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辛亥革命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
盤踞在北京紫禁城的清王朝,已經是搖搖欲墜,未來的日子屈指可數了,但仍在作最后的掙扎。
這時的天津——擁有六十多萬人口的北方重鎮,仍在清政府的反動控制之下。天津的趨勢如何,舉足輕重。在這里,崛興的革命力量面臨著重大任務是,支援南方斗爭,擴大革命聲勢,向封建王朝展開一場犁庭掃穴的斗爭!
天津地接京畿,又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駐地,工商輻輳,交通暢達,是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而且許多國家在此辟有租界,已成為各帝國主義國家向中國內地擴展侵略勢力的基地。天津人民飽受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壓迫、欺凌和剝削之苦,有著強烈的反抗情緒。在辛亥革命時期,天津也是革命黨人在北方進行革命活動的一個重要據點。
早在1908年,孫中山就曾派廖仲愷北上天津,與法國社會黨人取得聯系,以爭取國際正義人士對中國革命的同情和贊助。轉年,孫中山再次派廖仲愷北上,途經天津去東北進行活動。同盟會組織在北方開展革命活動的時間也比較早,據劉仙洲的回憶,蠡縣人陳幼云1903年留學日本,在東京參加了同盟會,1906年從日本弘文學院畢業回國以后,積極著手組織同盟會河北支部。①陳幼云在保定發展了不少革命青年入盟,并派往各地進行活動。天津同盟會始建于何時,沒有確切的記載,僅見到劉清揚寫的回憶錄中提到:“在辛亥年間,經人介紹我加入了同盟會。……天津同盟會的領導并不健全,組織很散漫,當然沒有嚴密的紀律和計劃性,但憑人們的愛國熱情,分別地在集合一些小集團,在進行活動。天津同盟會的會址,是在法國租界老西開天主教堂前面的廣場東面,有一些矮小的平房,在一個小胡同內一所小獨門獨院,僅有四間小屋子,里面住著一位領導負責人,名叫胡伯寅,是河南人,年約四十歲左右,日本留學生。就由他一個人,向大家取得聯系,指導大家的活動,并無任何經濟支援,大家的參加革命是出于主動自愿的。”②這些敘述雖然簡略,但卻具體地說明了在辛亥革命以前同盟會在天津已經建立組織并開展了活動。
1909年,保定的一些青年學生聯絡北京、天津共同發起建立“共和會”的組織。它是在同盟會河北支部直接影響下的外圍組織。發起人是保定農業學堂的胡新三(后改名為鄂公)、熊得山等。共和會于同年11月間在保定蓮池書院召開了籌備會成立會,參加者除北京、天津、保定等地的代表外,還有第六鎮的愛國士兵。籌備會通過了共和會簡章,以“推翻滿清專制”“建立共和民國”“融和種族界限”“發展全國實業”為宗旨。轉年5月16日在保定西南郊外正式舉行了成立大會,天津代表覃秉清、江元吉、龔善支參加。大會對開展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爭及建立各地分會、支部組織等,都作了部署。共和會的建立,有力地推動了京、津、保等地的革命斗爭。共和會號召青年學生“斷發”,即剪去清朝統治的標志——辮子,一時成為革命風尚。
1911年6月間,在天津還出現了“天足會”的組織,反對婦女纏足。男子“斷發”,婦女“放足”,這是群眾傾向共和、要求擺脫清朝統治的一種斗爭方式,充分反映出人民的反抗情緒。
革命黨人也秘密籌劃在北方舉行武裝起義。豐潤縣人丁開嶂(原名作霖),畢業于京師大學,受孫中山革命學說的影響,蓄志革命,如他自己所述:“孫中山立興中會于海外,鼓吹排滿,開嶂聞風,欲制清庭死命,思創立黨會于近畿,獨樹一幟。……遂效古之草澤英雄,結納綠林,號召亡命,作北方革命軍……。”③丁開嶂奔走于北京、天津、冀東以及榆關內外一帶,結交綠林豪杰,于1907年建立秘密機關鐵血會,設根據地于豐潤縣青坨莊,積蓄力量,伺機舉義。
隨著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改良主義倡導的立憲運動也空前的活躍起來,要求召開國會、實行憲政的呼聲越來越高。1909年3月,清政府被迫宣布在九年內實行立憲,遭到全國各地的反對,各省諮議局聯合組織了“國會請愿同志會”,多次派出代表到北京請求提前召開國會。順直省諮議局代表孫洪伊(天津人)是一個相當活躍的人物,他作為各省諮議局請愿代表之一,赴京向都察院請愿速開國會,未被清廷采納,孫洪伊等六名議員便常駐北京,一再上書請愿,大造輿論。立憲運動這種合法形式的斗爭對各階層的廣大群眾也產生很大影響,特別是天津各學堂學生與北京、保定相呼應一致采取的罷課舉動,激發著群眾要求早日實現共和的情緒。1910年10月22日,天津各學堂聯合直隸和各省在津學生組織的一次大請愿,達數千人,通電全國號召各省一致罷課。這一舉動對清政府的震動很大。清政府為了緩和全國人民日益不滿的情緒及日益增長的革命氣氛,于11月再度被迫宣布縮短立憲預備期為五年,但與此同時,卻嚴飭各省請愿代表“即行回籍,不得逗留京師”,妄圖以此扼殺立憲運動。1911年1月1日,天津各學堂又一次舉行罷課,要求速開國會,清政府急命學部、督撫嚴行禁止,并飭令隨時彈壓。在清政府的迫害下,天津學界的請愿活動卻愈演愈烈。1月9日,清政府竟以破壞治安為名,將天津“國會請愿學界同志會”會長溫世霖(天津普育女學堂校長)逮捕,詔命發配新疆,并勒令罷課之學生一律復課。清政府對立憲運動的鎮壓,教育了幻想立憲的改良主義者及思想一時認識不清的群眾。合法的手段達不到民主共和的目的,要改變封建專制制度惟有求諸暴力。革命黨人采取武裝斗爭以推翻清王朝的信心更加堅定,其群眾基礎也更為廣泛了。 (未完待續)
①見劉仙洲:《辛亥革命前后保定革命運動回憶錄》,載《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一集。
②劉清揚:《天津國民捐和同盟會活動的回憶》,載《近代史資料》,1955年第2期。
③見丁開嶂:《辛亥革命時期的鐵血會》,載《近代史資料》,195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