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凱
東南大學法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
以法益視角反思污染環境罪刑罰之規定
曲 凱
東南大學法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之基礎,環境問題的不斷涌現使得環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污染環境罪在刑法中的地位也日益得到提升。法益對于犯罪的定罪處罰具有指導性的意義,但是實踐中污染環境罪片面強調秩序法益的保護導致了刑罰不當的弊病。本文旨在通過對污染環境罪所應當保護的法益進行全面解讀,對污染環境罪現行刑罰規定存在的缺陷予以剖析,以法益為視角對污染環境罪刑罰制度的完善提供建議,從而更好地預防和打擊污染環境的犯罪,以實現保護環境、造福后代人之目的。
污染環境罪;法益;刑罰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全球經濟實現了飛速式發展,人類追求財富積累與生活水平提高的愿景已經達到了癲狂狀態。以犧牲環境的代價、無限制向環境索取的方式求得經濟的發展似乎已經變得理所當然,然而,當環境問題在全球范圍內“揭竿而起”給社會帶來災難與痛苦之時,人們才漸漸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于是乎,全球范圍內的環境立法蔚然成風,而通過刑事立法實現環境保護的手段更是為各國所采納。我國也深受環境問題的困擾,在環境立法方面也做了諸多努力,而將環境犯罪入刑便是其中保護環境最強有力的手段。
刑法的最終目的便是實現法益的保護,我國將污染環境的行為利用刑罰來予以打擊最終也是要保護一定的法益。因此,本文將明確污染環境罪所應當保護之法益,并以法益為視角剖析現行刑罰規定之缺陷,由此提出完善刑罰規定之建議。以期為我國的污染環境罪在刑罰制度的建構上盡些許綿薄之力,最終開創一個保護環境與經濟良性發展并舉的雙贏局面。
法益是根據憲法的基本原則,由法所保護的,客觀上可能受到侵害或者威脅的人的生活利益。這是一般性的法益概念,其中由刑法所保護的人的生活利益,則是刑法上的法益。①法益是犯罪行為侵害的客體,也是刑法條文存在的意義所在,對于定罪量刑發揮著標桿性的作用。因此,明確污染環境罪當中所要保護的法益究竟為何是研究該罪刑罰規定的基礎,同時,對于指導該罪刑罰制度的完善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秩序法益
污染環境罪是指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環境的行為。②現行刑法將該罪納入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一章中,不難解讀出立法者的立法原意,那就是污染環境罪所要保護的是國家秩序即國家的環境保護制度,這也是目前刑法學界的通說觀點。
所謂環境保護制度,是指我國《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以及《放射保護條例》《農藥安全使用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所確立的防治污染和保護自然資源的制度。環境作為安身立命之依托,污染環境的行為不可避免地會對國家的秩序法益造成侵害,損害了國家對于環境資源的保護,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對于污染環境罪的法益僅僅界定為國家的環境保護制度不免太過狹隘。污染環境行為通過環境這一要素進而侵害到人乃至其他生物的切身利益,造成人、其他生物以及環境自身的重大損害,而且此種損害更具有直接性、可見性和嚴峻性。
不難發現,秩序法益即國家的環境保護制度根本無法涵蓋刑法保護環境所要追求的效果,僅僅以此法益為指導來實現對于環境的刑法保護實在是無稽之談。因此,我們不能片面強調秩序法益,污染環境罪所要保護的法益不會僅此而已。
(二)生態法益
現行通說的秩序法益無法完成刑法對于環境的保護,國家的環境保護制度法益并不是污染環境罪設立所要實現保護的最終目標,僅僅是需要保護的一個層面而已。污染環境罪所要保護的法益絕不僅僅是國家的秩序,而應當是更為全面、更為豐富的。
利益是法律得以存在的基石,法律是對利益的述說。經由法律表達的利益是為法益,法益的實現就是法治的圓滿狀態。③國家的環境保護制度只是法益的一個層面,要想明確污染環境罪所應保護的更為全面的法益,必須弄清楚環境的好壞與否關系到了誰的利益。首先,環境的好壞關系到自然人的生命權益與財產權益。自然人從環境中獲取維持生命體征的基本物質以及維持生計的原材料,環境污染會突發性或積聚性地威脅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其次,環境的好壞關系到法人的生產。法人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廢水、廢氣、廢渣,但是環境同樣會影響法人的發展。環境受到污染,法人的生產成本、社會責任等都會相應提高。環境的好壞也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國家基于生存發展的需要,需要從環境中獲取糧食、能源、淡水等資源,以保障自身的基本安全。環境污染會使國家的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面臨嚴峻挑戰。此外,環境的好壞還關系到非人類存在物的利益。非人類存在物泛指除卻人類之外的所有存在物。雖然我國目前對于非人類存在物是否具有與人類相當的權益各持己見、難以達成統一意見,但是這些要素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卻是有目共睹的。例如,生物多樣性以及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的相互作用等都與人類生存的生態系統息息相關。
可見,污染環境罪所應當要保護的法益內涵十分豐富。國家的秩序法益只是污染環境罪所要保護的一個層面,絕不是其要保護的全部。筆者認為,生態法益便是其另一應當保護的重要法益。生態法益是法律機制表達或實現的包括人在內的各種生態主體對生態要素及生態系統的利益需求。④生態法益很好地囊括了各種主體對于環境利益的訴求,形式簡單凝練內涵卻飽滿充分,是污染環境罪保護的法益的應有之義。
法益是刑罰制定的理論根基,現行刑罰的配置是否完善需要法益的解釋論證。不同的法益觀點,對于刑罰規定的解讀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刑法條文規定構成污染環境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單位犯污染環境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規定處罰。污染環境罪現行的刑罰是在片面強調秩序法益的指導下形成的,然而,污染環境罪應當保護的法益還包括生態法益這一重要法益。由于生態法益內涵的豐富和利益受眾的多樣性,現行刑罰無法實現生態法益的保護,刑罰的缺陷便可想而知了。
(一)刑罰過于輕緩
污染環境罪的刑罰過于輕緩,無法發揮刑罰的懲處功能和威懾作用。曾經有學者指出:“污染環境罪的犯罪實質上與放火罪、爆炸罪一樣都屬于侵害社會法益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因為污染行為對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福利等維護社會本體存在的條件予以了嚴重危害,足以造成公共危險,使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會產生隨時受害的深切恐懼感。”⑤污染環境行為常常伴隨著公私財產的損失,嚴重的還會造成人員的傷亡甚至是生態系統不可恢復性的破壞。造成此等惡劣后果的情況下,依照現行刑罰規定最嚴厲也只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顯然無法對于自然人、法人、國家以及非人類存在物的利益提供保障,無法實現生態法益的保護。
(二)罰金刑的難操作性
污染環境罪罰金刑數額的不確定性造成了司法上的難操作性。我國的污染環境罪刑罰突出罰金刑的適用但是卻沒有規定具體的罰金數額,采取的是無限額罰金制。在具體的司法實踐當中,法官根據犯罪的具體情節酌情處理確定一個罰金額。法官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很容易出現污染行為重、罰金額低而污染行為輕、罰金額反而高的情況,導致同案不同判的司法尷尬。既違反了罪刑法定與罪刑相適應原則,又違背了司法公正,嚴重削弱了刑法對于法益的保護功能。
(三)刑罰缺乏針對性
污染環境罪刑罰的適用缺乏針對性,特別是對單位犯罪的刑罰配置。根據條文規定,單位構成污染環境罪采用的是雙罰制。對于單位適用罰金刑,對于單位的責任人員適用自然人的刑罰規定即自由刑與罰金刑并舉。現實中,單位實施污染環境的行為相較于自然人的污染環境行為而言,其往往破壞性更大、污染范圍更廣、恢復成本更高。而且,單位在受到罰金刑的懲處后,其會把這種罰金刑的處罰視為經營管理上的成本和代價,并把這種代價最終轉嫁給消費者。可見,對單位適用罰金刑,從形式上看單位受到了懲罰,但從實質上看是由消費者這一終端群體承擔了罰金刑的惡果。很明顯,適用罰金刑來打擊單位的污染環境行為并不能達到打擊犯罪、預防犯罪的效果,更不可能對生態法益的保護發揮作用。
綜上,以污染環境罪現行刑罰來實現保護秩序法益和生態法益的目的是沒有可能性的,現行刑罰是存在局限性的,這就需要污染環境罪刑罰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從而來全面實現法益的保護。
刑罰處罰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法益。如前所述,污染環境罪現行刑罰不能滿足該罪法益的保護,因此,需要針對現行刑罰的缺陷提出完善現行刑罰的建議,以更好地打擊和預防污染環境的犯罪,更好地實現法益的保護,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一)提高刑期
國外對于污染環境類犯罪的刑期普遍較高。《德國刑法典》第286條規定,污染水域或對其品質作不利的改變既遂的,處五年以上自由刑或罰金;未遂的,亦應處罰;過失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針對犯罪的主觀方面故意或者過失施以不同的刑期。⑥我國污染環境罪的最高刑期是七年有期徒刑,顯然與犯罪行為所侵害法益的實際損失不相符合,刑罰過于輕緩,很難發揮刑罰打擊犯罪、預防犯罪的效能。而且,現行規定并沒有對污染環境罪刑罰的適用上對故意與過失的主觀要素予以區分而適用不同的刑期。故意與過失的污染環境行為適用的自由刑的刑期卻是相同的,這對于打擊故意的污染環境行為是不利的。
因此,我國在污染環境罪刑期的制定上應當借鑒國外的做法。對于污染環境的行為,盡量不要適用拘役,而應當延長有期徒刑的刑期,根據不同的犯罪情節設置不同檔次的刑度。取消拘役的適用,將5年作為刑罰配置的分水嶺,犯罪情節輕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情節重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且上限是15年有期徒刑。此外,應當對于污染環境行為的主觀方面進行區分,對于故意犯罪的應該設置更高的自由刑刑期,對于過失犯罪的則應該設置相對較低的自由刑刑期。
通過提高污染環境罪自由刑的刑度使得刑罰的威懾性與懲罰性得到提升,對于污染環境行為的打擊并對降低再犯之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提高刑期也是實現污染環境罪法益保護的必由之路。
(二)明確罰金刑數額
世界上多數國家在環境類犯罪中都適用罰金刑,而且都對其罰金數額有所規定。西班牙的《刑法典》第328條規定:堆放固體、液體廢品或者廢棄物,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傷害或者可能嚴重破壞當地生態平衡的,處18個月至24個月工資的罰金,并處12個周末至24個周末監禁。⑦在《德國刑法典》第43條中甚至明確規定了在不繳納罰金的情況下,可以自由刑代替罰金刑。我國僅對污染環境罪規定了可以適用罰金刑,但是具體科處多少數額,法律和司法解釋當中都沒有明確的規定,給司法實踐的具體操作帶來諸多不便。
因此,我國在污染環境罪罰金刑的具體運用上應當借鑒國外的先進做法,在明確罰金數額時可以考慮采用不同的方式。首先,可以設定罰金的最低數額與最高數額的相對確定罰金刑。法官在這一相對確定的罰金額度內針對不同的犯罪情節科處不同的罰金數額。既保證了罰金刑適用的有法可依、罪刑法定,又為法官的自由裁量留下一定的發揮空間。其次,可以設定倍比罰金制。以犯罪行為造成的實際損失為一個參照點,設定不同的罰金比例,針對犯罪的具體情節決定科以一定比例或者倍數的實際損失的罰金數額。這樣使得罰金刑的適用直接與犯罪所造成的損失相掛鉤,利于罰當其罪,讓犯罪分子領會環境犯罪的高額成本,增加了罰金刑的威懾力。最后,還可以設定罰金易科制。所謂罰金易科制度是指在執行罰金刑有困難或無法執行罰金刑時,用其他刑罰方法或者司法強制措施代替已經確定的罰金刑。⑧現實中,難免會出現犯罪人無法繳納罰金或者以其他手段逃避罰金繳納的情況,已經定罪量刑卻得不到有效的執行,相當于司法做了一場無用功,這對司法權威的損害是致命的。因此,我國應適用罰金易科制,在罰金刑難以得到執行的情況下,以自由刑來替代罰金刑的執行,而且應使罰金額與刑期相掛鉤,罰金額高,則自由刑刑期長;罰金額低,則自由刑刑期短。
罰金刑數額的確定將大大提高刑罰的可操作性,限縮了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既保障了犯罪分子的權利,又使得罪與刑得以相適應,每一個判決都得到了有效的執行。
(三)增加新刑種
如前所述,單位是污染環境罪的一個主體,而單純的罰金刑對于單位的污染環境行為并不能實現有效的打擊和預防。因此,這就需要引進新的刑種對于單位的環境犯罪進行有針對性的懲處和威懾。
在國外,把剝奪從事一定職業或營業活動權利的刑種稱為資格刑,國外關于懲治污染環境類犯罪中科學地利用資格刑來打擊和預防犯罪。《俄羅斯聯邦刑法典》中規定,對構成污染大氣罪的犯罪行為人處于5年以下剝奪擔任一定職務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權利。⑨在法國1993年制定的新刑法典中,規定了較完善的單位犯罪。該法第131至139條規定可判處單位解散、永遠或者5年內不得進入公共市場等九種限制單位資格的刑罰方式。⑩我國在針對單位污染環境罪的刑罰配置上可以借鑒吸收國外的做法,增加新的刑種即資格刑。對于污染環境罪設置資格刑,主要目的是為了不使企業繼續利用其經營活動實施污染環境的行為,能夠有效地實現對于單位環境犯罪的打擊。其一,對于嚴重污染環境的單位,可以適用吊銷營業執照的資格刑。吊銷營業執照對于一個單位來說是一種毀滅性的懲罰,剝奪了其繼續參與市場經濟的資格,對于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來說具有釜底抽薪的效果。其二,對于污染環境較為輕微的單位,可以設定限制業務范圍的資格刑。針對單位所實施的污染環境行為與之相關聯的業務,設置一定的限制,禁止其再進行該業務的運營。這樣既能使環境免遭二次污染,又能使單位在經營活動中時刻保持警惕。
資格刑的設置是刑罰手段深入到了構成污染環境罪的單位主體的利益源頭上予以的沉重報復,同時對于預防單位實施污染環境行為具有良好的預防作用。資格刑的懲罰使得單位面臨強大的壓力,每一個經營行為都要符合環境保護的規定方能免遭利益受損的惡果。可見,此新刑種在打擊污染環境罪方面,對于單位來說更具有威懾性。
通過對于現行污染環境罪刑罰的完善,使得刑罰能夠發揮懲罰犯罪和預防犯罪的功能,使得法益的保護更為全面和有效,更有利于實現環境的保護,進而造福自然人、法人、國家以及非人類存在物。
污染環境罪保護法益的明確是實現法益保護的基礎,也是打擊污染環境行為的目的之所在。刑罰從來不是為了打擊而打擊,而是服務于所要保護的法益的。現行通說的法益觀點是不全面的,而應以污染環境罪更為全面的法益作為應當保護之法益。筆者僅以法益視角對于污染環境罪的刑罰設置方面做了研究,希望對于污染環境罪量刑方面的完善能夠有所助力。但是,對于污染環境罪的研究絕不僅于此,要想實現環境污染的有效治理與預防,需要進一步的探究。
[ 注 釋 ]
①張明楷.法益初論[M].第3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67.
②張貴玲,張兆成,馬玉祥.環境法治問題研究[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0.
③焦艷鵬.刑法生態法益論[M].第1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108.
④焦艷鵬.刑法生態法益論[M].第1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45.
⑤柯澤東.環境論法(二)[M].第1版.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95:164-165.
⑥孫媛媛.污染環境罪的保護法益及其具體展開[D].河北大學,2014.
⑦楊興,譚涌濤.環境犯罪專論[M].第1版.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136.
⑧魏建斌,黃雯.論我國環境刑法中罰金刑的適用[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4).
⑨井宇欣.污染環境罪問題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5.
⑩鄭宏偉.環境刑法資格刑研究[A].王樹義編.環境法系列專題研究第三輯[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273.
[1]張明楷.法益初論[M].第3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張貴玲,張兆成,馬玉祥.環境法治問題研究[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焦艷鵬.刑法生態法益論[M].第1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4]韓忠謨.刑法原理[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程紅.美國的環境刑法與環境犯罪研究[A].齊文遠,夏勇編.現代刑事法研究[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柯澤東.環境論法(二)[M].第1版.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95.
[7]孫媛媛.污染環境罪的保護法益及其具體展開[D].河北大學,2014.
[8]楊興,譚涌濤.環境犯罪專論[M].第1版.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9]魏建斌,黃雯.論我國環境刑法中罰金刑的適用[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4).
[10]鄭宏偉.環境刑法資格刑研究[A].王樹義編.環境法系列專題研究第三輯[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273.
D
A
2095-4379-(2017)09-0010-04
曲凱(1994-),女,漢族,山東青島人,東南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