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傳治
遼寧勝誠律師事務所,遼寧 大連 116000
?
社會治理下環境責任保險模式選擇
于傳治
遼寧勝誠律師事務所,遼寧 大連 116000
為解決環境污染成本外部化問題,滿足環境正義的內在要求,更為實現社會治理的現代化,環境責任保險已成為重要的手段。觀各國立法例,主要存在兩種環境責任保險模式: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和“任意為主,強制為輔”的環境責任保險。從保險公司的經營安全和受害人利益保護考量,后者顯然更適合我國環境污染治理需求,它不僅可以使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契合,而且可以分擔環境管理之壓力。
社會治理;環境責任保險;保險模式;強制性
目前,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隨著工業化進展,環境污染事故呈現增長態勢。環境污染事故有其特殊性,遭受事故損害的受害第三人以及生態環境往往無法及時、充分地得到賠償和修復。如何補償受害人的利益損失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作為分散環境風險的一種手段,環境責任保險應運而生,成為政府進行社會治理不容忽視的重要“助手”。在社會治理視角下,我國如何進行環境責任保險模式選擇呢?本文從基礎理論切入,參考國際先進經驗,立足我國現狀,期能為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尋找出路。
每一種法律制度的產生,均有其深厚的理論根基,環境責任保險最為一種法律制度,自不例外。歸納而言,其理論依據為:
(一)社會治理現代化之需求
眾所周知,在工業化時期,環境事故的發生是難以避免的,而事故發生后,企業往往無法賠償受害人的損害。所以,在損害救濟機制中引入環境責任保險,從污染企業角度來說,可以幫助企業分散環境責任風險,降低企業的經營負擔;從受害公眾的角度看,因保險公司的財力和能力更為雄厚,故受害人無法獲償的情形將不易發生;從政府角度看,由保險公司承擔加害企業的賠償責任,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從社會角度看,受害人的損害因得到保險公司的救濟,故社會糾紛得以減少,社會治理水平得以提高。因此,政府可以用環境責任保險來滿足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
(二)環境污染成本外部性問題
用經濟學的視角看,其根源性的原因就是外部性問題。行為人的行為出現負外部性時,就意味著他把成本外部化了。反觀環境責任保險,由于加害企業的逃逸或賠償資力的限制,社會、政府和受害者最終會成為損害責任的承受者,這不僅給政府財政帶來巨大壓力,而且對社會安全和穩定帶來負面效應。因此,責任企業并未承擔全部的損害成本,外部性問題就出現了。環境責任保險的興起為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因為負外部性導致的成本通過企業購買環境責任保險而得到緩解。
縱觀各國立法例、學說或觀點,環境責任保險存有不同的模式,下文分而論之。
(一)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模式
主張建立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學者認為,由于環境的日益惡化以及企業和公眾較弱的保險意識①,環境責任保險僅靠市場力量難以推進,必須從立法上確定其為強制險之性質。②也有學者從經濟學角度認為,強制應成為必要,因為難以形成自發性的環境責任保險。③典型國家為美國。在美國,強制環境責任保險主要適用于廢棄物和有毒物質處理所導致的損害責任。如美國《清潔水法》規定,為了保障受害人得到應有的經濟補償,進入美國的所有船只必須購買責任險。
(二)“任意為主,強制為輔”的環境責任保險模式
堅持采用此種模式的學者認為,對于高危險性的環境污染行為應要求企業強制投保,而對于危險性弱的環境污染行為,企業可自愿投保;對持續累積性的環境污染侵權行為要強制投保,而危險程度不高或者已采取有效環保措施的企業,對于持續累積性的環境污染行為可自愿選擇是否投保。④該模式的優點在于:“不會造成有害事業主在經濟措施與意愿上之反彈,危害公權力之行使。同時,由保險界與事業界主導,可以避免立法上之爭擾。”⑤典型國家為法國。在法國,針對油污損害賠償等責任,企業必須購買環境責任保險,而在一般情況下,是否進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投保,企業可以自由決定,法律并不進行強制性要求。
各國不同的法律傳統、環境意識、政府政策、經濟狀況等因素,決定了各國會采取不同的責任保險模式。在我國,從保險公司經營安全和受害人利益保護考慮,“任意責任保險為主,強制責任保險為輔”模式較為可行。
(一)不宜采用完全“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模式”
在責任保險制度發展史上,多數國家或地區為保護社會整體利益和穩定社會秩序,要求特定企業必須投保環境責任保險,采用強制保險模式。但是,我國采用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的時機并不成熟,理由如下:
1.污染狀況對保險公司經營造成巨大的潛在危險
保險雖是經營風險的行業,但并非所有風險皆予以承保,承保的風險須具備不確定性。我國目前的絕大多數企業生產落后,普遍存在排污狀況,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給當地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巨大的損失,導致環境責任保險承保的意外事故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必然的。一旦保險公司承保此類風險,其經營安全必受威脅,甚至有倒閉破產風險,即使保險公司可以降到保險限額,也無法逃脫該局面。
2.保險司法審判不利于環境污染責任強制保險的推行
在審理交通事故強制保險訴訟時,我國司法機關的表現反映出審判人員,還未真正理解強制責任保險的標的、被保險人、第三者、免責情形效力范圍、保險公司行使追償權的正當性,等等,導致保險公司承擔了大量不應承擔的保險責任。如果這種司法慣性運用到環境污染責任強制保險,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可能是個災難,因為環境污染責任賠償數額可能是幾千萬,甚至過億元。
3.強制保險未必能夠實現受害人利益保障之宗旨
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功能是有限的,只能在特定情形下補償受害人的特定損失,同時,分散侵權責任人因承擔侵權責任導致其生活質量降低的風險,強制責任保險不能阻止損失的發生,也不能消滅侵權行為造成社會財富的損失。環境污染責任強制保險的宗旨肯定是為了保護受害人的權益,但在實務中,受害人可能無法準確查明其損失源自于哪家企業的環境污染行為,進而無法從某個具體的保險公司獲得賠償。因此,受害人權益保障目的也無法實現。
(二)采取“任意為主,強制為輔”的環境責任保險模式
我國環境責任保險應采取此種保險模式,理由如下:
1.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平衡之需求
在我國,經濟發展滯后,當務之急就是加快我國的經濟發展。但我們必須意識到,在經濟發展時,生產經營企業的環境污染隱患和風險是無法避免的。污染事故一旦發生,不僅經濟發展受到阻滯,而且當地居民的生活和社會安定也必受影響。鑒于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經營規模小、污染風險高、法律和保險意識差等實際情況,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保障公共利益,同時維護社會穩定發展,要求某些高能耗、高風險、高污染的企業必須強制投保環境責任保險。除此之外,對環境無污染或污染程度較低的企業,立法無須強求,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來決定是否購買環境責任保險。
2.環境管理壓力分擔之要求
目前,盡管我國已存在眾多環境管理政策法規,但污染事故的發生仍呈現增長趨勢。污染事故發生后,我國主要采用環境調解或行政處罰等方式來解決糾紛,而這些方式有其自身的缺陷性,此外,國家設立的環境行政執法機關執法力度差,加之各地政府僅僅考慮經濟發展和稅收利益,故對責任企業追究力度弱,或者干脆地方政府充當了責任人。政府最終承擔了多少損害責任,則完全取決于各個地方的財政收入狀況。可是,要知道政府的錢實際上是納稅人的錢,特備是當地納稅人的錢,所以,以財政支出實際上也就是納稅人的支出,這與普通民眾的財產損失并無二致。當地的納稅人,往往就是環境污染事故的受害人,現在卻要受害人自己拿錢出來,來安撫、補償受害人自己,這個本質的邏輯就是很荒謬的。結果是:污染者為了謀取私利、減少支出而肆意污染環境,造成環保危機,引發民眾強烈不滿于抗議。政府為了平息事態而出人出錢解決,事后也沒有向污染者進行必要的追償。結果導致污染者違法、污染環境的成本非常低,反而被污染的環境是大家的、花錢是政府的、而得利是自己的,這客觀上縱容支持了污染者,刺激了潛在的其他人繼續毫無忌憚地污染環境。這一運行體制,顯然不符合“誰污染、誰負責、誰治理”的法律原則,不僅阻礙政府環境管理權的發揮,而且減弱了法律對污染企業的威懾作用。在我國,若強制要求高危險的企業投保環境責任保險,保險公司為了控制經營風險,減少事故發生后保險金之賠付,其可在承保前評估風險,承保后監督、控制風險。保險人在保險期間內通過對投保企業定期檢查,督促投保企業正常運行,不僅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而且可以確保責任企業穩定經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之指引下,我國應如何結合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身的環境責任保險模式?依據現有實際情況,我國宜采用“任意為主,強制為輔”的環境責任保險模式。進行規劃設計時,對于任意性的環境責任保險,可以僅對一般原則及基本制度進行規定,至于其他內容由保險人通過設計保險條款來明確;強制環境責任保險則需要規定相對明確、具體的操作規則。“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核心是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⑥為鼓勵環境責任保險的全面展開,在未來時機成熟后,我國仍應采用“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模式。
[ 注 釋 ]
①陳會平.環境責任保險所涉法律關系分析[J].保險研究,2004(2).
②張晶,寇江華.論環境責任保險中政府的作用[J].保險研究,2009(4).
③陳冬梅,夏座蓉.環境污染風險管理模式比較及環境責任保險的功能定位[J].復旦學報,2011(4).
④周珂,劉紅林.論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構建[J].政法論壇,2003(5).
⑤陳慈陽.環境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499.
⑥呂忠梅.環境損害賠償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131.
F
A
2095-4379-(2017)09-0028-02
于傳治(1977-),男,漢族,遼寧大連人,研究生,遼寧勝誠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