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靚
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構建我國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
李睿靚
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為充分落實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就業,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我國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實現我國用人單位信息公開,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督機制,規范用人單位的法律意識。文章運用問題分析的方法,依據相關規定和政策,將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公示制度納入法治軌道,提升我國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的公示法治化速度,確定適格的公示主體,力圖在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制度建設等方面有所突破。
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公示制度;監督
“殘疾人就業”似乎是當下中國社會民生評判的一個標準,也是當今中國社會乃至乃至政治生態的一大病灶。殘疾人就業分為三類:自主擇業、政府集中安置、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就業。文章擬從殘疾人按比例就業方面入手,就該問題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對該問題的解決思路提出建議。國家2016年8月17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的通知(以下簡稱<綱要通知>)》提到:“研究建立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應當帶頭招錄(聘)和安置殘疾人就業。”該文件表征著“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本文試圖從制度的視角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加以監督和完善,提出以公示制度來監督落實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的問題。
從全社會范圍看,就業問題一直以來是全國各地民生工作中的一塊硬骨頭,特別是殘疾人就業更是成為社會就業的“頑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這一政策便顯得尤為重要。不盡人意的是,“按比例安排就業”并沒有真正落實到位,該項政策在實施中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因此,殘疾人按比例就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殘疾人按比例就業規模小
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只是殘疾人就業的一種方式,其解決殘疾人就業的力量相對有限。2009年以來,全國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合計人數僅為120萬左右,相對于全國8300多萬殘疾人來說,簡直微不足道。可見,在現實中,按比例就業方式并不能切實有效地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按比例就業方式的優越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二)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工作崗位單一
殘疾人就業盡管有國家政策的扶持,與健全人相比,殘疾人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在就業過程中存在著就業率低、就業質量不高,就業結業結構單一等問題。一些用人單位在安排殘疾人就業時,只會安排一些工作內容簡單,就業待遇低的職位。
(三)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環境滯后
當今社會報以殘疾人的并非友好,對殘疾人的歧視隨處可見。多數人對殘疾人的勞動能力持懷疑態度,認為他們是社會和單位的負擔。有些用人單位甚至設置招聘杠桿,將“身體健康”作為招錄條件的屏障,把殘疾人拒之門外。殊不知,讓殘疾人就業就是對他們的關懷和尊重,就業是殘疾人增強自信心、走出生活困境、參與社會分工、融入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人權保障的重要體現。
(一)構建公示制度的由來
就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的中國而言,“抓民生,促就業”是黨中央花大力氣努力的方向。2016年8月17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的通知》更是明確提出了“構建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①可以說我國的民生就業工作在已有的歷史基礎上又一次向縱深方向踏步前進。借鑒已有公示制度的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的任務已經刻不容緩。
(二)可以實現單位領導干部職權和公眾知情權的再平衡
干部的職權是公開的、相對的,公眾的知情權是公開的、絕對的。為了公共利益或者更大利益的需要,在相關工作中,用人單位必須公開職權信息,放棄一部分職權隱私,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公務員是受全體人民的委托來管理國家和社會各種公共事務的,其權利和職責來源于人民的授權,所以受人民監督、對人民負責。因此建立殘疾人公示制度,有效減少了用人單位和就業主體之間矛盾摩擦。建立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是公眾知情權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民生長足發展的必經之路。
(三)可以引導用人單位的領導干部堅守公平用工的道德底線
殘疾人就業在社會就業中本身就是一道難題,由于自身的缺陷,社會給予異樣的目光讓殘疾人在社會就業中困難重重。國家出臺了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目的就是為了減輕殘疾人就業壓力,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就業氛圍。然而雖然有這樣的政策卻沒有真正落實到位,用人單位怠于安排殘疾人就業,暗地設置就業屏障,將殘疾人置于門外,加重了殘疾人就業壓力。顯然,這些現象在社會中屢見不鮮,用人單位的領導應該堅守公平用工的道德底線,同時遵守相關的法律規定,如《殘疾人就業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88號)》第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并為其提供適當的工種、崗位。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單位在職職工總數的1.5%。具體比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規定。”②有這些法律規定加上制定完善的公示制度,相信能夠使殘疾人就業更加順利公平的就業。
(四)有助于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殘疾人按比例安排就業公示制度不可能獨立于其他的制度建設而獨立存在。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殘疾人按比例安排就業公示制度就必須積極推進與之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借鑒我國其他公示制度的經驗形成橫向配合、縱向有序的規范用人單位的法律維度。借鑒這些成型的做法,我國在全面鋪開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就業公示制度建設時,必然也要對相關制度予以完善,具體涉及有: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登記制度,建立殘疾人信用卡制度,建立跨地區跨行業的共享信息網絡平臺制度,貫徹執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等制度,這些制度的出臺和實施無疑將豐富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內涵,優化我國法治環境,推動我國法律制度更加完備。
(一)加快我國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公示的法治化進程
縱觀我國其他政策公示制度的建設,法治化是其重中之重。例如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我國環境保護法當中信息公開制度等一系列法律和規章。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是我國殘疾人就業的法定形式之一。它具有強制性,任何單位都不能拒絕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國家實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制度。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的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并為其選擇適當的工種和崗位。達不到規定比例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保障殘疾人就業義務。國家鼓勵用人單位超過規定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殘疾人就業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③同時2016年的《綱要通知》提出構建我國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其目的是:預防和監督用人單位工作落實不到位,從而樹立公開公平的用工作風和社會風氣,不斷完善我國公平公正的用工政策。《綱要通知》其內容都是黨政內部規定的形式出現的,雖然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官方性,但就其法律效力而言畢竟有限,其約束范圍并沒有真正擴大到每一個用人單位,借鑒其他政策的經驗,在落實用人單位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的同時,構建相應的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使其殘疾人就業工作更具有法律效力。將公示制度納入法治軌道,讓殘疾人就業更多了一重法律保障。
(二)確定適格的公示主體
公示制度是一個正規的、嚴謹的制度,確立公示制度,首先要確定適格的公示主體。在現有的法律法規中,并沒有專門的條例對公示主體進行規范和約束,也沒有具體的公示要求,這就給該制度的公示主體預留了較大的確定空間。建立健全從中央到地方殘疾人聯合會(簡稱殘聯)的公示主體制度。國家授予殘聯公示主體的資格,確立等級公示主體。即由縣級殘聯公示縣級及其縣級以下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的情況,市級殘聯公示市級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情況,以此類推,級別對應,完善公示主體的制度建設。
(三)完善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的公示內容
殘疾人就業內容與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保障水平密切相關。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日趨完善,那么公示的內容就越清晰完善。既然提出了要構建我國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的公示制度,那么需要公示的內容并沒有最終確定。因此,我在這里提出幾點公示的建議:就業主體的崗位、津貼、獎金、補貼等;本人以往從事相關的工作情況;本人、配偶以及共同生活子女的工作情況。在今后完善的過程中如升遷、福利變動、工作調配等也應一并納入公示范圍。目前我國有關政策的實名公示形同虛設,政府信息公開也還在探索發展階段。在現有公示制度的背景下,我們要徹底地梳理公示過程中所有可能導致公示障礙的環節,并將這些阻礙逐一解決。
(四)完善公示制度的細節建設
1.建立公示通報批評制度
建立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是一個新的構想,新的構想便意味著有太多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因此,通報制度是一個很好的監督機制。當用人單位沒有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以及殘聯也沒有及時進行公示時,就業主體可申請法院進行強制公告,并將怠于履行義務的用人單位和殘聯進行通報批評,以期達到監督和懲治相關單位不作為的目的。
2.建立公示主體追責制度
在構建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時,公示主體負責人即殘聯領導人要負擔公示的責任,當公示主體怠于公示時,我們要進行追責。新聞媒體可針對不作為主體進行公告,公之于眾,讓群眾參與評判;違反公示義務的有權機關,對其可以予以罰款,并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或者直接負責人予以罰款;若公示主體仍無改過跡象,可由上級主管部門或者單位工會出面,追究行為主體的行政過失責任;同時法院可將公示主體拒不履行的情況予以公告,嚴重時可采取拘留等強制措施。
3.建立自下而上的信息公示制度
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信息公開制度是一大熱點,然而在一系列的工作中,信息公開并沒有真正得到落實,相關政策方針也沒有在陽光下運行。借鑒以往的經驗,我們可制定一套自上而下的公示制度:首先要保障公眾參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依法獲取就業信息、參與和監督就業保護的權利。其次是信息發布,國務院殘疾人就業主管部門統一發布國家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人數、殘疾人重點就業部門以及其他重點就業信息;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殘疾人就業主管部門定期公布殘疾人就業狀況公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殘疾人就業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公開就業主體的身體狀況、職位、津貼以及家庭收入等相關情況。第三,加快建設縣級以上殘疾人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就業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信息記入社會公示欄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相關信息。
面對殘疾人就業難題以及用人單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的緊迫性,國家提出了“構建按比例安排殘疾人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的意見,以期通過“公示制度”這一措施,使殘疾人就業問題有所改善。“公示制度”作為一種信息公開的方式不僅對落實該項政策具有監督作用,更能促進社會民生保障工作順利進行。讓制度在陽光下運行,有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社會主義法治進程,加快實現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
總之,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是一個構想,同時對落實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勢在必行,我們要從制度層面上構筑起社會公平公正,民生保障的厚墻。這一方面可以完善我國用人單位擬按比例安排就業的制度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殘疾人就業法治化進程,從而使相關民生工作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
[ 注 釋 ]
①<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的通知>(國發〔2016〕47號).
②<殘疾人就業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88號)>,第8條.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33條)[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周云,榮如靜.我國殘疾人就業保障策略研究——基于人力資源開發視角[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7).
[2]廖娟.殘疾人就業及其影響因素[J].理論討論,2014(4).
[3]豆紅玉,韓旭峰.我國殘疾人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J].經濟師,2016(8).
[4]李輝.國外公職人員財產申報與公示制度的經驗啟示[J].行政論壇,2015,01:93-96.
[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D669.69;D
A
2095-4379-(2017)09-0086-03
李睿靚(1993-),女,漢族,四川雅安人,四川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