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晨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44
?
涉及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專利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
潘 晨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44
由于法律規定不明確,目前司法實踐中對于涉及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專利侵權的案件審判標準并不統一,尤其表現在對第三方交易平臺的侵權責任的認定上,進而導致訴訟中各方當事人舉證責任也不明確。本文主要列出了在涉及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專利侵權案件中,專利權人、作為平臺經營者的侵權人、第三方交易平臺三方主體舉證責任的具體分配。
第三方交易平臺;專利侵權;舉證責任
舉證責任,是指在侵權損害賠償訴訟中,應當由當事人對其主張的事實提供證據并予以證明,若訴訟終結時根據正常證據仍不能判明當事人主張的事實的真偽,則由該當事人承擔不利的訴訟后果。舉證責任的分配,就是按照一定的標準以確定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的范圍。
第三方交易平臺,是指在網絡商品交易活動中為交易雙方或者多方提供網頁空間、虛擬經營場所、交易規則、交易撮合、信息發布等服務,供交易雙方或者多方獨立開展交易活動的信息網絡系統。第三方交易平臺的中立性決定了它并非直接侵犯專利權人的相關權利,而是間接侵權,從我國目前的實踐來看,第三方交易平臺間接侵犯的專利權主要是許諾銷售與銷售權。銷售權,是指專利權人享有的獨自銷售專利產品或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權利。許諾銷售權,是指以做廣告、在商店櫥窗中陳列或者在展銷會上展出等方式作出銷售商品的意思表示。
因為第三方交易平臺在網絡交易過程中,既不參與信息交流,也不選擇信息的接收方,僅提供技術服務,在雙方當事人的信息交流中處于中立的第三方。所以,在平臺經營者實施專利侵權行為的情況下,平臺只有在沒有履行相應的注意義務的情況下才會承擔相應的責任,因而“相應的注意義務”成了第三方交易平臺承擔間接侵權責任的關鍵。但是,目前法院判決中關于“相應的注意義務”的判斷,主要引用的是之前提到的《侵權責任法》第36條的內容,該法條的內容過于原則,只是確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面對侵權時的“通知—刪除”規則與“知道”規則,即第三方交易平臺負有“接到通知后采取必要措施的義務”與“知道侵權行為時需要采取必要措施的義務”,對于具體的平臺審查通知的義務、審查內容是只限于形式要件還是包括實質內容、知道的標準是什么等都沒有規定。所以,對于第三方交易平臺的義務規定不夠明確,而加之專利侵權判定的專業性和復雜性,最終導致了司法實踐中的判決結果不統一的現象。
鑒于此,總結司法判決中的實踐經驗得出,對第三方交易平臺注意義務的認定主要集中在針對明知的專利侵權行為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其中,關于明知的認定主要來自于是否收到過權利人的通知,包括向第三方平臺發出投訴、律師函以及起訴狀等;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就是指要么收到通知不審核立即針對涉嫌侵權商品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連接、終止交易和服務等措施或者立即轉送通知給被投訴的平臺經營者,要么對針對通知進行審核或者在審核后的情況下因審核合格及時采取制止侵權的措施。
(一)專利權人(原告)
原告主張侵權就應當圍繞四要件對權利發生和遭受妨礙的法律事實承擔如下證明:
1.專利權存在的事實
(1)主體資格證明:自然人應當提供身份證,企事業單位應當提供營業執照或事業單位登記證。(2)相關專利權證書以及權利要求書: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的授權公告文本為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及附圖、說明書摘要及摘要附圖;外觀設計專利的授權公告文本為公告授權的圖片或照片及簡要說明;專利登記簿副本用于證明專利權的變更以及現實歸屬;專利年費收據用于證明其擁有的專利持續有效。此外,權利要求書用以證明或明確其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3)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檢索報告(評價報告)用以證明專利內容及其穩定性。
2.加害行為或者權利妨礙的事實
(1)對于直接侵權的平臺經營者的侵權行為,應當出示證據予以證明其實施了侵犯專利權行為的證據:①對第三方交易平臺上展示的涉嫌侵權產品的相關廣告、商品信息以及銷量評價等的網頁進行申請公證處予以截圖保存;②對在平臺上購買涉嫌侵權產品以及產品到達公證處指定地方的物流信息等過程進行公證保全的證據;③與被控侵權產品相關的證據:購得的涉嫌侵權產品由公證人員封存并拍照、確保封條完好無損。
(2)對于第三方交易平臺的侵權行為的證明,除了直接侵權的平臺經營者的侵權行為認定,還包括第三方交易平臺的不作為的證據:①對專利權人向第三方交易平臺發出“通知”行為的公證保全證據,可以對在網站上進行投訴行為的截屏網頁保存,也可以是對發出的律師函進行簽收的單據保存等;②對第三方交易平臺未對“通知”行為進行審核,或者未采取相應措施,或者審核合格后不立即采取相應措施等行為進行公證保全,包括:對投訴網站的狀態進行的截屏,對涉嫌侵權商品依舊還在銷售的網頁信息的保存等。
3.侵權損害事實以及因果關系
涉及第三方交易平臺的專利侵權案件中因果關系一般并未刻意的證明,因為專利權具有獨占排他性,專利權被授予后,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而被控侵權人實施了并因此獲得利益,自然就損害了專利權人的權利。所以,只需要證明侵權損害的事實:①對第三方交易平臺上被控侵權產品標明的單價、銷售量等記錄進行公證保全的證據以證明被控侵權人因侵權行為所獲的收益;②與其業務單位簽訂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或者自己單位產品銷售數量減少情況以及銷售利潤的財務賬冊資料或財務數據,可以作為受到損失的參照依據。
4.被控侵權人的主觀過錯
針對直接侵權的平臺經營者需要提出的證據包括:①公證購買侵權產品的證據,用以證明侵權者具有以經營為目的銷售被控侵權產品;②平臺經營者并未經過授權的證據,比如銷售,只要證明沒有授予其銷售、許諾銷售的授權證書。
針對第三方交易平臺的主觀過錯需要提出的證據其實跟證明其侵權行為的證據大同小異,也就是第三方交易平臺未對“通知”行為進行審核或者未采取相應措施,或者審核合格后不立即采取相應措施等行為都可以證明其主觀上有過錯,都可以對其進行公證保全以作為證據。
(二)直接侵權人(被告)
1.涉及權利瑕疵
被控侵權人首先可能會針對專利權人權利存在的事實要件提出抗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主體資格、專利權的歸屬等提出權利瑕疵的證據,比如原告不具備啟動侵權糾紛處理程序的主體資格的證據。
(2)專利權終止的證據。依據專利法第42條、43條、44條的情形,可以查看原告的專利權是否終止并出示證據。
(3)涉及現有技術(設計)抗辯的證據。依據《專利法》第62條、《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利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2條,被控侵權人主張本人實施的技術為現有技術或現有設計的,可以提供現有技術出版物或者有確切來源、銷售或使用時間的產品實物以及有關的輔助憑證,如產品說明書、產品圖冊、銷售發票以及證人證言等。
(4)無效專利的抗辯證據。被控侵權人可以出示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作出的專利無效宣告決定書。
2.并未成立侵權行為
(1)不落入專利權保護范圍的證據。比如依據《專利法》第59條,為證明涉嫌侵權產品未落人專利權保護范圍,被控侵權人可以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一般包括技術詞典、教科書等證據,用以證明權利要求中某術語或技術特征的確切含義。
(2)合法性抗辯的證據。依據《專利法》第69條、70條與《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利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5條,主要包括一下證據:①是雖未取得原告的專利許可權,但取得了其他權利人的許可的證據。②是先用權抗辯的證據:在涉案專利的申請日前其已經制造、使用涉嫌侵權產品或方法的證據;在涉案專利的申請日前其尚未制造、使用,但已經作好制造、使用涉嫌侵權產品或方法準備的證據。③是具有合法來源的證據:比如買賣合同、租賃合同、發票、運輸單據等,以及其他證明交易合法成立的證據。
(三)第三方交易平臺(被告)
第三方交易平臺在訴訟中需要舉證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身份信息及業務范圍
比如在(2015)浙杭知初字第1122號判決書中,被告阿里巴巴公司提交了: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顯示被告業務種類僅限于互聯網信息業務;阿里巴巴服務條款,明確阿里巴巴公司僅提供網絡服務,用戶對其提供的信息負責。
2.盡了事前審查以及提醒義務
事前審查義務主要是第三方交易平臺對平臺經營者身份進行審查的義務,可以提供平臺經營者入駐時的:真實身份信息、商標注冊證及授權證書。提醒義務主要是第三方交易平臺對平臺經營者入駐商家時提醒商家不侵權的義務,主要包括以下證據:服務協議中規定的類似于“在平臺上使用服務過程中,不發布涉嫌侵犯他人知識產權或其他合法權益的商品或服務信息”;平臺運行規則中關于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處罰等。
3.知道糾紛后立即采取了措施,主觀無過錯
如前所述,要證明主觀無過錯需證明平臺在收到知識產權權利人的通知后做出了相應措施,表明其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包括:對侵權人的投訴進行了處理的狀態進行截屏公證;對涉嫌侵權商品刪除網頁鏈接,或者強制下架的,對其進行公證的證據等。
[1]吳漢東.知識產權侵權訴訟中的過錯責任推定與賠償數額認定——以舉證責任規制為視角[J].法學評論,2014(05):124.
[2]劉迪.芻議電子商務平臺服務提供者專利間接侵權中“通知—刪除”規則的完善[J].電子知識產權,2015(06):23.
D
A
2095-4379-(2017)09-0098-02
潘晨(1991-),女,漢族,重慶人,重慶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