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凱峰
山東政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淺談經濟法的價值
余凱峰
山東政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經濟法的價值將顯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現在國家宏觀調控更多的依賴經濟法指導的現代社會,本文正是從經濟法自身獨有的價值出發,來簡單的分析經濟法的價值體系,從而使經濟法能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更能夠使我們對經濟法能夠有一個從新的認識。
經濟法;價值;市場規制
(一)世界經濟法產生的淵源
19世紀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在他的的著作《論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中就指出,要想很好的處理好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糾紛就需要對社會中各種矛盾進行很好的分析和理解①,但是我們應當理性的發現,如果我們過多的使用公法來調整經濟那么私法則無法實現其自身的獨有價值。因此,我們的社會組織一定要建立在“作為政治法和民法之補充和必然結果的經濟法”的基礎上②。所以說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在世界經濟法學說領域做出了總要的貢獻。然而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具有創新精神的德國人終于使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的設想成為現實。從而使德國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經濟法”一詞的國家,從而使當代有關經濟法的學說和概念得以產生。
(二)我國經濟法的產生基礎
我國的經濟法,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得以產生,那是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所以說建立和完善相關與經濟體制相協調的法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然而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得以提出和發展。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市場經濟具有社會主義的特色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以最求全社會分配公平為目標。由于當時受我國所處的國內與國際的大環境影響,這一特殊情況就決定我國發展自己的市場經濟不會有充足的時間以及獲得其他國家的幫助,所以我國必須將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要壓縮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以說,這就給我國發展和完善與市場經濟相協調的法律制度帶來了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社會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是經濟學的作眼點和出發點,所以要正確的處理好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正確的處理好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所以說當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出現矛盾時,經濟法將發揮重要的作用,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作為其價值取向,以實現社會利益最大化,從而更好的實現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所以說社會整體利益是經濟法精神價值目標的唯一體現。
(一)經濟的自由和秩序
自由和秩序是一對與生俱來的矛盾和對立統一體,著名的經濟法學者史際春先生在其著作中指出經濟法天然要以經濟自由與經濟秩序的統一、和諧作為其價值追求的目標。③
法所體現的是一定的社會秩序。所以說經濟法所體現的是一定的經濟秩序。這種秩序有利于保障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世界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的程度,經濟發展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說經濟發展對于一個國家而言顯然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只關注和考慮我們自己的利益,而不考慮整體利益,為所欲為,那么這樣的“自由發展”顯然是片面的。良好的秩序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但是經濟自由又始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我們之所以要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甚至允許政府參與到經濟的調控中來,其目的都是為了使經濟發展有更為廣闊的空間,從而能夠進一步體現經濟的自由。筆者認為良好有序的經濟秩序對于保障經濟自由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能夠促進經濟自由的實現。所以說當代經濟法在經濟秩序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同時經濟法在經濟自由和經濟秩序統一性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綜上所述,經濟自由和經濟秩序是不可分離的統一體。但是二者之間除了統一以外有時也會產生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在出現矛盾時要學會解決矛盾。所以筆者認為,無論是主張秩序高于自由還是主張自由高于秩序的觀點都是錯誤的。前者是個人主義的體現,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后者以秩序為名損害了個體的利益,嚴重破壞了經濟發展的生機,不利于社會的全面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綜上所說無論是,經濟秩序還是經濟自由對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都十分重要,只有兩者有機的相結合才能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更好的實現經濟法的價值。
(二)社會的效率與公平
經濟法的效率問題首先是法律規范經濟活動的效率問題,所以說效率的價值在整個法律價值體系中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這種規范對于經濟持續、健康、穩定、較快地增長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效率和公平的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筆者看來效率與公平應當屬于不同范疇的問題,效率應當屬于經濟領域問題而公平應當屬于道德領域問題,它們之間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實現,社會的公平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而社會正義正是效率價值實現的保證,是社會效率的奮斗方向。事實證明,只有當人們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社會公平時,人們才能主動、積極的去創造。我們不應當像早期資本主義那樣只重視個人的經濟效益,從而造成社會分配的嚴重不均衡,從而引發社會矛盾,但也不能再像我國的早期那樣,過分追求社會分配的均衡從而滿足于吃“大鍋飯”,造成經濟停滯不前。這些都是我們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所出現過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的產生正是由于我們沒有正確的處理好社會的效率和正義。經濟法作為調整經濟問題的獨立法律部門,它在調整效率與公平的問題上應盡量擴大二者之間的適應性,縮小二者之間的矛盾,從而使經濟法能夠正確的處理好效率和正義的問題。
(一)國家宏觀調控中經濟法價值的體現
經濟法作為國家調整經濟活動的最為主要的法律部門,同時經濟法受經濟學之間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所以說經濟法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經濟和法律的雙重問題,竟而經濟法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追求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效益作為西方經濟學一個重要理論問題,所以具有濃厚的資本主義色彩,同時包含著許多資本主義經濟學家難以解決的問題。在資本主義國家法學家們也承認用“效率”來表示使價值的最大化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法作為價值的重要體現方式,應以弘揚公平、正義準則,所以經濟法作為法的一部分也應當體現公平、正義無可厚非。而決大多數經濟法學者也認為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原則應當是經濟法的重要原則之一,甚至有一些學者還認為這公平與效率同意原則應當是經濟法的最為核心原則,筆者也同意此種觀點。通過分析世界其他國家以及我國在宏觀調控方面的經驗,宏觀調控的對象都是主要集中在商品物價、社會成員就業、以及本國經濟增長等方面,它們都共同遵守著一個原則,那就是在經濟活動中要實現效率與公平統一的原則,這一原則的目標就是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來實現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適度增長以及國際收支平衡。但是宏觀調控權的行使范圍也并非不受限制在筆者看來應主要受限于相關的法規和規章,本國的經濟計劃,有關產業政策等。所以說在國家宏觀調控過程中無時無刻不體現經濟法的價值。
(二)經濟法在市場規制法律制度中的價值體現
經濟法的價值是通過市場規制法律制度的價值來表現出來的。在市場規制法律制度中,經濟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在于維護市場競爭的公平秩序。對經濟產生影響的有關法律法規主要包括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其中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在國家宏觀調控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分析世界經濟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自由競爭的模式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原則。從某種程度上看在這種原則的指導下,要想很好的實現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必須在健康、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才能實現。公平、自由的競爭環境是經濟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條件,同時還是市場運行和發展的前提。任何對競爭環境的破壞都會影響到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在破壞公平競爭環境的眾多行為中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破壞性和影響性最大。因此世界各國為了打擊這兩個行為紛紛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市場的競爭行為,通過法律規定的各種措施來打擊壟斷和不正當的市場競爭竟而保護良好的市場環境。這些用來調整壟斷和有關不正當競爭的法律、法規應當都屬于市場規制法律規范的范疇,而且是市場規制法律法規的最為重要的法律。國家之所以制定相關法律制度目的就在于保障市場秩序的健康與穩定。然而競爭作為是市場機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還是決定市場繁榮的重要因素。所以說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應當作為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目標之一,因為只有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下,才能實現市場主體的地位的平等。特別是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還不是很高的時期,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對于一國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就十分明顯。雖然說我們經常會說自由與秩序之間具有一定的矛盾,但是我們創立相關法律的目的就是為了使二者達到和諧和統一。經濟法作為一門社會法學,他既包含公法的內容也包含司法的內容,因此,公正、自由的經濟秩序始終成為其追求的目標。在保障經濟自由的相關法律規范中雖然民商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起主導作用的還是以經濟法為主的有關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以及產品質量法等。經濟法的設立并不以創造和調節經濟秩序為目的,而只有當市場環境受到破壞時,才能發揮其作用,從而保障市場的交易秩序。在筆者看來經濟自由是市場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基礎,而良好的經濟交易秩序又能夠保障經濟自由的實現,所以二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對于當前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的我國而言,如何正確的處理好經濟自由和經濟秩序的關系將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 注 釋 ]
①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論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②阿萊克兩·雅克曼,居伊·施朗斯.經濟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③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徐孟洲.經濟法的對象、根據和體系結構研究[A].徐杰主編.經濟法論叢(第2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孫國華,何貝倍.法的價值研究中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1(4).
[4]張文顯主編.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5]皮埃爾·約瑟夫·蒲魯東.論工人階級的政治能力[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D
A
2095-4379-(2017)09-0130-02
余凱峰(1986-),男,江蘇漣水人,山東政法學院,2015級法學專業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