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錦志
浙江警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
淺論時代法制精神
汪錦志
浙江警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法制現代化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近代中國法制變革是由淺入深的過程,其中蘊含著中國傳統封建帝制精神向近現代法制精神的轉變。本文首先闡述了傳統法制精神和近代法制精神,然后對近代中國法制精神的轉變進行了分析,最后總結了傳統法制精神近代轉型的歷史價值及啟示。
傳統法制精神;近代法制精神;啟示
(一)傳統法制精神
我國傳統法制精神最鮮明特征就是禮法結合,法制脫胎于禮制,并且與禮制相輔相成,法制精神在發展過程中保持著天理和國法的溝通,維持著國法和人情的結合[1]。雖然我國傳統法制精神主張公平原則,但是由于當時形勢,權利等差是我國傳統法律體系的重要特點。在我國傳統法制精神中,皇權凌駕于法制之上,法制服從于權力,法律體系具有很強的保守性,君主權力不受法律制約,所以容易產生很多弊端,桎梏著社會的發展。另外,家法族規也是我國傳統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通過法律來確認尊卑關系。
(二)近現代社會的法制精神
我國法制精神在近現代從封建帝制中解脫出來,形成了近現代法律體系,由于西方法制思想的傳入,我國特有的傳統法制精神發生了轉變。建國之后,我國法律精神實現了較大發展,法律意識越來越受到基層民眾的歡迎,建立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法律觀點,并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隨著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法制觀念逐漸成為社會主流,在國家治理方面越來越體現出法制精神的存在,為現代化的法治提供了思想基礎,也奠定了法制發展的基礎[2]。
(一)價值觀的轉變
我國法制精神在近代實現了從維護三綱到批判三綱的轉變。在封建帝制下,我國是以儒家文化為主的法制精神,在宋朝理學影響下,三綱成為維護帝制的準則,在封建帝制下,綱常倫理束縛了國人,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原因。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改變,基層民眾開始對三綱進行批判。另外一方面,我國傳統法制精神在近代另外一個表現就是從盲目排外向中體西用轉變,近代誕生的洋務派就主張利用西法來彌補中法的不足,公法學也成為洋務運動的重要內容,在打破束縛方面有一定作用。
(二)統治觀的轉變
我國法制精神在近代變革中實現了從人治向法治的轉變,人治一直是我國封建時期的統治形式,是決定國家穩定的重要因素。法治是西方法律體系的主體,強調自由、平等和人權,在近代傳入我國,受到開明人士的肯定。中國傳統法律思想主張外儒內法,并沒有擺脫人治的價值,對社會促進作用也極為有限,隨著西方法學傳入我國,法制精神開始逐漸取代傳統人治,在新的法制精神下,人們開始法制合理化追尋。
(三)司法體系的轉變
我國傳統法制精神在近代轉變過程中的重大轉變之一就是司法體系,從司法行政不分向司法獨立轉變。在我國傳統法制中,司法體系與行政體系是合二為一的,司法和行政長官集于一人,所以經常出現了以權謀私的行為。在近代,西方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傳入我國,主張政府行政、立法和司法相互獨立,各自保持著一定的權限,并且相互制約平衡,避免出現嚴重的人禍,康有為在戊戌變法中提出了“三權鼎立之制”,避免了傳統司法和行政于一體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孫中山后來在資產階級革命后提出了三權分立的原則,并以憲法的形式進行明確規定,保障了法制精神的傳承。
我國近代法制精神發展受到了很多阻礙,對推動我國法制進程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也為我國現代化法制建設提供了參考意見。面對歷史,我們應該看到法制精神轉變過程給我改現代化法制建設帶來的相關啟示:
第一,雖然我國傳統法制精神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并不能全盤否認其價值所在,應該認識到傳統法制精神在近代轉變過程中保留了合理成分,所以法制本土化是其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并不能全盤西化,必須保持揚棄精神,全面審視法律精神,滿足法制精神轉變本土化需求,從而能夠確保法制建設與我國國情相適應。
第二,我國法制建設應該注重刑法和民法的平衡、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在現代化經濟體制中,生產關系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而加強各要素平衡建設則是協調生產關系穩定的重要基礎工作。以史為鑒強調法治平衡是國人多年摸索的成果,在我國法制現代化建設中應該注重法制思想的傳承。
我國尊重歷史、重視歷史,法制在歷史演變中不斷發生著變化,并且處于不斷發展狀態。法制是我國現當代社會的重要調控手段,并且經常長期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在司法實踐中,法律精神能夠發揮著核心作用,所以我國法制現代化建設應該注重法制精神的延續和發展,將法制精神深入人心,不斷總結我國歷史中的法制演變,為我國現代化法制建設提供更多的養料。
[1]范忠信.法制(治)中國化:歷史法學的中國使命(論綱)[J].理論月刊,2011(01):5-13.
[2]劉藝工.中國傳統法制精神初探[J].文化學刊,2009(06):96-101.
G
A
2095-4379-(2017)09-0155-01
汪錦志(1994-),男,漢族,浙江溫州人,浙江警察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