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499
?
淺議指定辯護制度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思路
李 俊
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499
辯護權是一項基本的憲法權利,是公民對抗國家公權力的保障性武器。我國的指定辯護制度產生已近60年,但發展比較緩慢,雖然《刑事訴訟法》對指定辯護的范圍作了一定修改,但仍然不足以保障辯護權的行使。本文將結合指定辯護制度的比較研究來論述指定辯護的應然之義。
指定辯護;制度完善;辯護權
在指定辯護制度的設計上,盡管2012年刑事訴訟法比1996年刑事訴訟法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從整體上看,不管是制度設計本身,還是制度運行實踐,都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一)指定辯護范圍
我國指定辯護制度規定的能夠獲得指定辯護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范圍偏小,而且部分規定欠明確。前述2012年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第四類“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這類人的特殊保護顯然是因為他們犯的是重罪,可能獲得的刑罰是重刑。我國一般所謂重罪,是指可能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能夠獲得無條件指定辯護的重罪犯顯然遠小于理論意義上的重罪犯。前述2012年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第一類“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托辯護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盡管該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規定較之1996年的規定,減少了“公訴人出庭的公訴案件”限制,也由“可以指定”轉變為“應當指派”,但是所謂的“其他原因”和“法律援助條件”在立法中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缺乏可操作性。“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從文義解釋來看,“應當”修飾的是“通知”而非“指派”,即盡管三機關必須通知,但是否指派還得由法律援助機構決定,這樣的解釋卻又于情理不符。這樣的制度設計的確缺乏明確性和可操作性。
(二)辯護人選任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可以擔任辯護人的范圍也影響到指定辯護人的范圍。2012年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了三種人可以被委托為辯護人,即律師,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托見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一方面可以被委托為辯護人的范圍就小,另一方面法律援助機構只能指派自己管理下的律師,且指定辯護律師的確定具有隨意性①。多重限制之下,指定辯護人的選任范圍就更小了。因而可以看出,無論是辯護人的選擇權還是選擇范圍,我國指定辯護制度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處于一種極為被動和不利的狀態。
(三)辯護費用問題
被指定作為辯護人的律師是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即他來擔任辯護人是一種義務的履行,所以也就無所謂律師費用了。這種法律化的道德義務,實際上很難要求律師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一般而言,律師是批量履行法律援助義務,即批量接受指定,在一個地區或者一段時間集中接受委托,這種求數量不求質量的方式下,不少律師都只是庭審階段出庭,甚至只提交辯護詞而不出庭。有時候委托人又不得不自己給律師一定的費用。辯護律師要積極的發揮其作用,必然需要物質上的保障,就算是承擔法律援助義務,也不能讓他自己賠本為別人進行辯護,頂多是不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必要的支出應該由辯護權的真正義務主體即國家來承擔。
(一)指定辯護范圍
從分類上來說,能夠獲得指定辯護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分為兩大種類:一是無法自己行使辯護權,即既缺乏自我辯護能力,也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托辯護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二是為公正審判需要特殊保護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包括沒有委托辯護人的盲、聾、啞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從指定辯護階段來說,獲得辯護是被追訴人在所有的訴訟階段均享有的權利。然而,我國指定辯護制度仍存在范圍偏小,而且部分規定欠明確缺乏可操作性的問題。從應然上來說,國家負有全面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辯護的義務。因此,一方面要擴大應當指定辯護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范圍。對于第一類應得指定辯護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能力行使辯護權,即既無法進行自我辯護也無能力委托辯護人的,國家應當無條件給予所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指定辯護;對于第二類需要特別保護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則應擴大其范圍,主要是擴大重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保護范圍,應當和刑法理論一致,擴大到沒有委托辯護人的可能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終的理想狀態應該擴及所有沒有委托辯護人的可能被判處監禁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當然,在較大的犯罪人口基數上,要實現大范圍的指定辯護,必然要求有大規模的可以被指派的法律援助人員,這就涉及到指定辯護人的選任問題。
(二)辯護人選任
目前我國的指定辯護制度的辯護人選任上,有指派權的只有法律援助機構,而獲得指定辯護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選擇權,只能被動接受,或者拒絕;能夠被指派為辯護人的也只有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一方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選擇權的缺乏必然導致其與被指派律師的信任合作關系難以建立,因而難以真正獲得切實充分的辯護,同時極小的被指派人范圍也必然無法滿足指定辯護的需要,對于未來的理想指定辯護范圍更是如此。因此要充分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使他們獲得有效的指定辯護,一方面要給予他們在辯護人選任的的自主權,即讓他們來選擇自己信賴的辯護人,然后由國家來接受,當然,國家可以提出建議,目前可以參考德國,法院先告訴被指控人讓其自由選任自己所信賴的律師,如果自己沒有選任的,方可指定②;另一方面,擴大可選擇范圍,即可以被選為辯護人的不僅僅是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可以擴及所有有能力有意愿擔任辯護人的人,只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意即可。如此一來,既可以在數量上滿足將來巨大的指定辯護需求,也可以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辯護人之間建立一種基于自主選擇的信任關系,更好地發揮辯護人的積極作用,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充分辯護和公正審判。
(三)辯護費用
要說明的是,擔任指定辯護人是一種非營利的行為,即此處所言律師費用是指擔任指定辯護人所必須支出的必要活動費用;同時,辯護人作為志愿者,不能要求他自己虧本承擔辯護責任,即除非他自愿承擔費用,這份必須支出的活動費用不能由辯護人承擔;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辯護是國家的責任,因而應當由國家主要承擔辯護費用,此外,作為一項全民公民權的辯護權的實現,也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可以建立社會基金來支付此項辯護費用。所以,細言之,辯護費用的承擔,首當其沖的義務主體就是國家,國家應當進行專項財政撥款,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專項法律援助預算,專款專用,并制定一定的費用標準,比如交通費(可報銷交通方式和比例)、住宿費、餐飲費等;另外就是要大力宣揚辯護權的全民公權利性質,使辯護觀念深入人心,并積極鼓勵和引導建立用于支持指定辯護的社會公益基金。當然,被辯護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可以自愿承擔必要的辯護費用。
[ 注 釋 ]
①劉琳麗.論我國指定辯護制度的缺陷與完善[J].理論界,2009(12).
②王湛東.德國和美國刑事訴訟指定辯護制度之比較[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D
A
2095-4379-(2017)09-0200-02
李俊,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研究方向:檢察理論及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