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文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
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農民工因工受傷權益保障探析
李國文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超齡農民工因工受傷能否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是一個兩難問題。認定工傷會加重用人單位負擔,不能認定則不利于其權益保障。國家應當逐漸將農民納入社會保險范圍,實現公民權平等,同時作為權宜之計,允許用人單位購買工傷保險則可降低用人單位負擔,拓寬超齡農民工生存空間。
超齡農民工;工傷認定;社會保險
(一)法定退休年齡
現行的退休年齡由《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時辦法》和《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予以規定。只要參加工作年限滿10年,男性干部退休年齡為60周歲,女性干部為55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男性工人年滿60周歲可以退休,女性工人退休則只需年滿50周歲;從事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如高空、高溫、井下、特別繁重體力勞動等,退休年齡再降低5歲。如果喪失勞動能力,年齡相應降低。
(二)農民工
農民工包括兩類農村勞動力,一類為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村務工人員,俗稱“離土不離鄉”;另一類為離開家鄉進入城鎮,就業于城鎮企事業單位,從事第二、三產業的農村務工人員,俗稱“離土又離鄉”。本文中的超齡農民工即指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農民工。
(一)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給予工傷認定
超齡農民工因工受傷后,所在單位可依《工傷保險條例》第17條規定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依第18條提交相關材料,在用人單位未依法提交時,農民工也可個人提交,最后被認定為工傷。此時,超齡農民工可享受法定的工傷保險待遇。而問題在于,實踐中用人單位沒有為超齡農民工購買工傷保險,原因之一是用人單位為節約用工成本,存在僥幸心理,故意逃避責任,原因之二是即便用人單位愿意購買工傷保險,社會保險統籌行政部門也無依據和渠道受理。此時,超齡農民工享受的工傷保險待遇將全部由用人單位承擔,這無疑不恰當地加大其用工成本,增加其負擔,雖然用人單位可以通過購買商業保險降低風險,但商業保險是自愿購買的,而超齡農民工是出險率較高的人群,商業保險承保人未必有意愿承保,且保費也相對較高,因而商業保險的賠付能力是遠不能與工傷保險比較的。作為應對,用人單位必定減少或拒絕雇傭超齡農民工,這不僅壓縮了超齡農民工的生存空間,也增加了用人單位的用工成本。
(二)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做出工傷認定
該部門更可能對超齡農民工因工受傷不做出工傷認定,并且實踐中也大多如此。依《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1條規定,勞動合同終止的原因之一是勞動者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在認定工傷時需提交證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材料,該部門即以此否定超齡農民工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來拒絕工傷認定。此時,雙方關系只能按勞務關系處理,如果單位有過錯,例如廠房倒塌、安全事故等導致超齡農民工傷亡,或者第三人侵權導致傷亡,超齡農民工可依侵權法向單位或第三人請求賠償,但這種救濟相比工傷待遇是偏低的。而在不滿足侵權責任要件時,比如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超齡農民工無從請求損害賠償,無法依民事規范獲得救濟,后果全部由超齡農民工自己承擔,無疑更不公平。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給超齡農民工應有保障,最高法院根據地方高院的請求給出了一個答復。即《<關于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進城務工農民工作時間內受傷是否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請示>的答復》,在該答復里,最高法院認為,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對用人單位聘用的超齡農民工在工作時間內因工作原因發生的傷亡給予工傷認定。雖然該答復并不是司法解釋,但也為實務提供了指導,據此,不少地方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予認定工傷行為將成為行政訴訟對象,需接受法院的司法審查。這就又回到上文論述的局面,成為不能解開的死結。
(一)勞動者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
《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合同終止的原因之一是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而在《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里,最高法院認為,如果用人單位招用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退休金的人員,兩者發生用工爭議訴訟,法院將不予認定為勞動關系,而按勞務關系處理。這些規定的初衷是讓勞動者年老時退出工作崗位,安度晚年,同時也為年輕人騰出工作崗位,促進社會創新與經濟活躍。從以上規定可知,按勞務關系處理有個基本前提,即勞動者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或領取了退休金。而超齡農民工是否屬于這一人群呢?按國家政策,農村60周歲以上老人可按最低標準每人每月55元領取基礎養老金。按現在的物價水平,這一待遇只能稱之為生活補助,實難叫養老保險金,聊勝于無。故把超齡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的關系按勞務關系處理實難成立。
(二)農民工有權利享受《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
該條例第2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事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權利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憲法》也規定了勞動者有勞動權和休息權。我國《勞動法》也只有禁止適用童工的規定,未禁止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人員從事勞動。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是否是否形成勞動關系,不要看“勞務合同”等表面,應看實質,看勞動者是否事實上已成為用人單位的成員并為其提供有償勞動。農民工也無所謂退休,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趨勢加劇,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農民離開農村再次就業的情形會越來越普遍,國家應依法保護這些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給予其平等對待。如果不將這一人群與現單位的聘用關系認定為勞動關系,政府部門不強制用人單位購買工傷保險,如果勞動者遭受工傷損害,一旦用人單位破產、逃避債務,損害賠償將無從兌現。況且,《工傷保險條例》也未將這一人群排除,因而既然用人單位已經實際用工,職工在工作時間內受傷的,應予工傷認定。
給予工傷后,工傷待遇如果完全由用人單位承擔明顯不合理,也沒有發揮保險分散風險的作用。超齡農民工不能享受基本養老保險,晚年生活得不到保障是我國人為將農村和城市割裂,長期實施二元制的結果。農民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國家在經濟得到巨大發展的今天應反哺農民,安排資金解決超齡農民工的養老問題,最終實現公民平等待遇。在我國目前農民人數眾多,國家尚無資金解決全體農民基本養老的背景下,疏通養老保險渠道,將超齡農民工的養老納入社會保險并有效實施是當務之急。依《社會保險法》及人設部第13號令相關規定,職工(未排除農民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而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條件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參保繳費滿15年,不滿15年的可以補繳或延長繳費至滿15年,甚至可采取一次性繳費至滿15年的方式。但超齡農民工由于流動性大,法律意識不強,且各地養老保險續接等問題,農民很少參保,且補繳時間過長,農民恐無財力補繳。建議縮短年限,中央與地方安排資金補缺。作為權宜之計,應將超齡農民工的工傷保險渠道打通,允許用人單位參保,充分發揮保險分散風險作用,既可減少用人單位成本與風險,又擴寬了超齡農民工的生存空間。
D920.5;D
A
2095-4379-(2017)09-0210-02
李國文(1974-),男,漢族,湖北仙桃人,碩士研究生,長江大學文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律師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