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中 蘇興國
1.解放軍成都軍事檢察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淺談貪污共犯口供相異的破解
曹建中1蘇興國2
1.解放軍成都軍事檢察院,四川 成都 610000;
2.解放軍77627部隊,西藏 拉薩 850000
口供是指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辯解,既包括對犯罪事實的供述,也包括說明自己無罪或罪輕的辯解。共同貪污犯罪案件的偵辦過程中,經常遇到共犯口供相異造成的僵局,本文具體分析其成因,并針對性的提出了破解僵局的偵查策略。
共同貪污;口供;相異;破解
口供的內容要素多樣,包括:時間、地點、金額、經手人、手段以及對行為性質認識、犯意提起等。共同貪污犯罪中,一人的口供既是自身有罪供述,也是對另一人口供的補強證據,其準確性和重要性不言而明。但是,由于貪污共犯的口供系不同主體做出,各共犯親歷案件程度不同、知悉案情程度不同,又出于不同的心理做出對自己有利的供述,故很難達到“證供合一、口供一致”的證據標準,特別是在“無賬”可查的案件查辦初期,共犯各執一詞,真假難辨,往往使偵查陷入僵局。結合多年辦案工作實際,筆者就如何破解貪污共犯口供相異的困境,談一下相關經驗、教訓,就較于各位同仁。
面對偵查機關的訊問,貪污共犯的心理不盡相同,有的抱認罪心理,能夠主動交代,積極認罪;有的卻僥幸心理、畏罪心理嚴重,趨利避害,相互推諉,做出對自己有利的供述;有的則事前相互串通,訂立攻守同盟,對犯罪行為矢口否認。偵查機關應當在摸清共犯心理的基礎上,客觀的分析造成口供相異的原因。通常考慮到記憶差異因素,造成共犯口供相異的原因是:(1)兩人均講真話,但記憶有偏差;(2)一人講真話,一人說謊;(3)兩人均說謊。
(一)對于共犯均講真話,但記憶有偏差的,應當通過訊問,確定基本犯罪事實,再依據基本犯罪事實,收集相關書證、物證、證人證言等證據,反過來再由共犯進行指認、印證,以解決之前共犯口供中關于時間、地點、金額、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差異。我院辦理某單位蔡某涉嫌貪污案時,有1筆倒賣部隊油料犯罪事實與另一單位的劉某(另案處理)有交叉,二人涉嫌共同貪污,蔡某、劉某就該筆貪污事實均供認不諱,但二人關于倒賣油料的時間、油料品種、油料數量、領油單位、發油單位的供述均有差異。我院在綜合分析蔡某、劉某口供的基礎上,判定造成二人口供差異的原因是記憶偏差導致,就依據二人所供述的基本犯罪事實,到相關煉油廠調取歷年發油計劃,到空軍某部調取歷年油料指標分配計劃,到地方調取各油料品種歷年價格以及蔡某、劉某的相關銀行交易明細,綜合分析,最終確定了該筆貪污事實的時間、油料品種、油料數量、發油單位以及領油單位,解決了共犯口供相異問題。
(二)對于一人講真話,一人說謊的,應當先依據講真話的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收集相關外圍書證、證人證言等證據以形成可靠的證據鏈,再采取適當的訊問策略,突破說謊的犯罪嫌疑人。我院辦理的某單位處長李某涉嫌貪污案中有1筆貪污事實與該部宋某涉嫌共同貪污。李某承認其與宋某挪用公款用于宋某個人走訪慰問并事后平賬的犯罪事實,而宋某卻對此極力否認。偵查人員綜合分析李某的供述,確定其所供述為真后,就收集相關證人證言、報銷憑證等書證,特別是調取到了宋某到北京走訪慰問的乘機記錄,形成了較可靠的證據鏈,并運用恰當的訊問策略,最終突破了宋某,解決了口供相異問題。
(三)對于兩人均說謊的,需要利用犯罪嫌疑人之間的利害關系,先攻破薄弱一方(起次要作用的一方),取得相應書證、證人證言等證據,再以相關證據攻破起主要作用一方。我院辦理某單位王某涉嫌貪污案時,搜查、扣押了1只價值不菲的翡翠玉鐲。而在之前查辦該部處長袁某涉嫌犯罪案件(另案處理)的過程中,我院搜查、扣押了1只相同的翡翠玉鐲。經分析后,我院判斷王某、袁某涉嫌共同貪污。但王某辯解稱其家里的翡翠玉鐲是處長袁某送給其本人的,以犒勞其辛苦工作,且其不清楚購買翡翠玉鐲款項的來源;袁某則辯解稱其本人家里的翡翠玉鐲以及送給王某的翡翠玉鐲均是其個人出資購買的,未使用公款。我院在綜合分析王某、袁某其他涉嫌犯罪事實的作案手法的基礎上,判斷王某、袁某均說謊,并決定將突破口選在職務較低、起次要作用的王某身上,合理運用訊問策略,將王某順利突破,王某交代了其本人和袁某一起在昆明某珠寶店用公款購買2只翡翠玉鐲并每人分得1只的犯罪事實。辦案組又遠赴昆明,獲取珠寶店老板柯某的證言及出售上述翡翠玉鐲的相關資料,進而順利突破袁某,解決了口供相異問題。
通常情況下,共同貪污案件由同一偵查機關偵辦,解決共犯口供差異后,依據“證供合一、口供一致”的證據標準就可以對共犯準確定性,并準確判斷各犯罪嫌疑人在共同貪污案件中所處地位、所起作用。但在偵查實踐中,由于案件管轄、立案罪名以及案發時間不同等原因,常常出現貪污共犯由不同偵查機關偵查的情況。不同偵查機關就某一筆共同貪污犯罪事實定性時,經常會出現一方偵查機關先對己方犯罪嫌疑人定受賄罪,而另一方偵查機關則被動的對己方犯罪嫌疑人定貪污罪和行賄罪的困境。造成該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往往職務較高的犯罪嫌疑人,出于自己名節的考慮,更愿意承認受賄,而不愿意承認貪污;第二,共同貪污往往涉及到分贓問題,如果僅承認受賄,則犯罪數額必然是分贓受益部分,必然小于共同貪污數額,不需對另一犯罪嫌疑人的分贓受益部分負責;第三,受賄案相對共同貪污案的查處相對簡單,不涉及貪污款來源這一復雜環節,所以在犯罪嫌疑人僅承認受賄的情況下,偵查機關也樂見其成,對其以受賄罪定性。如果一方偵查機關先對己方的犯罪嫌疑人以受賄罪定性,則另一方偵查機關則陷入對己方犯罪嫌疑人以貪污罪和行賄罪定性的困境。為避免此困境,一方面,偵查機關要秉承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辦案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強辦案機關之間的溝通協調,細扣共同犯罪故意內容,避免定性差異。
D
A
2095-4379-(2017)09-0221-02
曹建中,男,河北保定人,解放軍成都軍事檢察院,檢察長,碩士研究生導師;蘇興國,男,山東臨沂人,偵查學碩士,解放軍77627部隊,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