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市100871)
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厲以寧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市100871)
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市場是牽動結構調整的主要力量,但政府要發揮引領作用、規劃作用和調節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目標是激發企業的活力和動力,讓企業成為獨立經營的產業主體并不斷成長,技術創新、增加就業、維持物價基本穩定、促進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等,同樣都是改革的目標,這就決定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轉變觀念,如企業和企業家的經營理念、創新理念等;要關注消費變化,以準確把握結構性調整的方向;要改變宏觀調控的方式,重在預調、微調、結構性調,有重點地因地精準“滴灌”;要特別鼓勵創新、創業,始終保持旺盛的創新和創業精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調控;創新;創業
在經濟學中,從來都是供給和需求并重。因為沒有需求就沒有供給,沒有供給也就沒有需求,兩者之間是互動關系,供給刺激需求,需求刺激供給,誰也離不開誰。需求需要更新,供給也需要更新,這樣,經濟才能不斷地增長。但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方方面面的差異很大,一般情況下,調節需求容易,而調節供給則比較難。需求管理主要是防止需求過熱、需求不足等問題,屬于短期調節;供給改革則旨在培養能夠自主經營的產業主體即企業,這就需要明確發展方向、協調各方利益與企業自身產權清晰等,而這些均無法在短期內完成,至少是一項中期任務。
如果不把需求和供給結合在一起,而是將二者分別考慮,簡單地刺激需求或者刺激供給,不一定能做得很好,卻不利于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問題會層出不窮,只是用一個問題替代另一個問題而已。也就是說,任何片面刺激需求或刺激供給的結果,都只能產生短期效應。所以,必須正視和重視結構性改革的中期性。
從經濟運行的角度看,供給和需求兩側都需要優化資源的配置,都需要調整結構。沒有結構調整,新的需求和供給都不會實現。
在改革開放30多年以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一是因為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是企業(包括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和民營企業)應有充分的活力和動力,這就必須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就是要培育適應市場的主體,即獨立的、自主經營的企業,如果沒有這樣的市場主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很難推進,即使推進也會有反復,也可能中途發生變化,從而使結果難以預料。二是因為要讓結構合理,必須去庫存、補短板、調結構,不下決心在供給側著力,就難以使結構合理化。三是因為要降成本,以新產品和產品新功能開拓新市場,才能保證企業充滿活力和動力。
這些都表明,當前供給側改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今天討論結構性改革,必須認真總結長期以來注重數量和速度的發展方式的教訓。之所以過去較長時間內會片面沉醉于數量型和速度型發展方式,一個重要原因是誤以為只要經濟高速增長,什么問題都可以解決。這種觀念必須扭轉,高速增長不可能持久。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應當從兩個方面發揮作用。第一,政府應當規劃、引領經濟發展,并調整經濟結構,這都是供給側改革所需要的。市場是牽動結構調整的主要力量,但不能離開政府對結構調整的引領作用、規劃作用和調節作用。第二,在市場還未發育成熟的時候,在企業尚未成長為獨立經營主體之前,政府在一段時期內可以起到代替市場主體的作用。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初期,一般都會感到國內企業家不足,于是常常會出現政府代行企業家職能的現象,這在很多國家都有先例。例如,在俄國彼得大帝時期,曾由政府來充當企業主體;日本明治維新之后,企業力量不足,政府替代企業發揮市場主體功能;其他西歐國家也有類似情況。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企業成長初期代替市場主體發揮作用,只能是暫時性的、短期的,一定要及時退出,否則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從而走向行政化;如果政府長期替代市場主體,對經濟發展必然弊大于利,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有一個完整的目標體系,即要明確究竟要完成什么樣的目標。
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激發企業的活力和動力,讓企業獨立經營并成長起來。有了無數個自主經營的產業主體,市場調節必然會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技術創新是企業開拓市場的保證,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要了解創新的出發點是創意,無數的創新者就是創意不斷涌現的實踐者,這也是結構性改革的希望。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增加就業和維持物價基本穩定都應當納入目標體系。新就業崗位是隨著創新而涌現的,物價穩定的關鍵則在于供求平衡。
工業化中勞動力從哪里來?在西方國家工業化開始之后,勞動力主要來自于農民,農民不滿意自己在農田里的收入,就進城找工作。西歐國家跟中國的情況不同,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變成城鄉二元結構,戶口制度是二元的,城市居民是城市戶口,農民是農村戶口。而西歐不是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戶口制度的約束,所以是舉家進城。進城之后,男性勞動力從事建筑、修路、采礦等重體力勞動,女性則找不到工作,微薄的收入難以供養子女上學,這成為一個大問題,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后來縫紉機的發明和推廣,解決了女性的就業問題,并使服裝生產從手工轉向機器。服裝廠只招女工,很少的男工只是縫紉機的修理者。隨著縫紉機逐漸增多,價格降低,工人有能力自己籌錢購買縫紉機,更多的女性實現了在家就業。伴隨著收入的增加,舉家進城的農民逐漸搬出了棚戶區,他們的空缺又被來自北非、亞洲、東歐的農民填上。后來,由于需要就業的人口不斷增加,對解決就業問題新途徑的訴求出現,電的普及和推廣發揮了關鍵作用。農民利用電辦起了小作坊,最具代表性的是汽車修理行業,人們漸漸富裕起來形成藍領中產階級。歷史經驗表明,就業問題可以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解決?,F在是第三次就業浪潮,其推手就是互聯網,帶動了很多就業,最具典型性的就是快遞員。通過互聯網,快遞員自備工具、自己參加某一組織或者幫助客戶獲取信息資料等,從而完成收貨、送貨等工作。從發展的眼光來看,新就業崗位的出現跟科學技術進步有關,但還有一點,就是經濟發展中需要有一種新的機遇,產生新的就業機會。也就是說,新的經濟發展機遇會催生新的就業機會,促發新的就業浪潮。
物價上漲一定是來自需求過旺或者供給不足,這可以通過市場來解決,穩定物價的關鍵在于保持供求平衡。
同時,也不用擔心沒有足夠的市場,因為市場是可以創造的,而應主要考慮居民的收入能隨著經濟增長而相應上升,所以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體系中,不僅應注重GDP的增長,更應當著力于居民收入的增加。
其實,目前感到最困難的不是通常所說的物價上漲,也不是就業問題,而是電信詐騙、購物詐騙以及各種各樣的詐騙。隨著技術的發展,有人盈利,有人受騙甚至因此傾家蕩產。詐騙增多,但法治進程緩慢,法律法規不健全,打擊不力,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政府必須著力解決好。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體系可以了解到,無論是激發企業的活力和動力、技術創新、增加就業、維持物價基本穩定,還是促進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都不是短期內能做到的,它跟結構調整有關,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必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貪快,不能急于求成。
與此密切相聯的是,供給側改革必然也是一個人力資本大幅度升級的過程。一旦供給側改革推進后,體制內體制外是否有足夠多的人才,人才的培育和成長同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欲速則不達。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需要技工、技師、管理人員、營銷人員、職業經理人、專業技術人員、資本市場的熟練人員,還有各種師資、公共衛生、公共機構服務人員等等,對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人才供給不足問題只能逐漸緩解。尤其要重視新型企業家供給不足的問題,社會上的企業家往往要經過歷煉才能成為新型企業家,市場則是最好的學校,它自會淘汰一批,培育一批,但這也是個漸進的過程。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很多重要的觀念需要轉變。比如改革的首要目標是培育、發展自主經營、獨立經營的企業,但這并不容易。如今許多“老字號”企業之所以疲軟甚至消失,就是因為固步自封,“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已經大為不同,酒再好,但巷子深、購買難,消費者就不會去,因為相同的可替代的產品太多。同仁堂、全聚德之所以依舊興盛,是因為它們進行了改革,變成了股份制,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再比如創新,天天都在談,但創新的觀念是否真正轉變,如果從事著創新的工作,但觀念卻還是舊的,那就難以實現真正的創新。
100年前,熊彼特提出“創新”一詞,并對創新做了很多開創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績,假如早一些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應該是首批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當時正值工業化初期,他認為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創新,而在今天,信息重組才會促發創新。熊彼特有一個定義,“企業家是創新者”。在工業化初期這是完全正確的,因為發明家的發明產生于實驗室,是企業家把發明家的許多成果運用于經濟實踐。但現在的創新不一定是發明,也可以是創意。有了創意才有創新,有了創新才有創業,創意最重要。那么創意源自哪里?可能是實驗室、咖啡館、會所、俱樂部或者用餐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年輕人的各種感覺。正是靠各種感覺,創造出了新的市場。
我在平時講課中屢次用到的在寺廟賣梳子的案例就是很好的證明。四個推銷員因為營銷理念不同、創意不同,木梳的銷售情況就出現了天壤之別。第一個推銷員不懂創意,和尚說“我光頭要梳子干嘛?!”結果一把都沒有銷售出去。第二個推銷員挖掘出了梳子的第二功能——幫助養生,對和尚說,梳子除了梳頭這第一功能,還有第二個功能,就是可以幫助養生,經常用木梳刮刮頭皮,能夠止癢、活血、明目、清腦、美容、養顏,得到和尚認可,賣出了幾十把。第三個推銷員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廟里的香火很旺,香客也很虔誠,但在磕頭時頭發會亂,有時香灰也會掉到頭上,于是對方丈說,廟里的香客多虔誠啊,你要多關心他們,在每個佛堂前面放幾把木梳,香客磕頭起來后就可以梳梳頭發,感受到廟里的關心,就更加想來,因而銷售了幾百把。第四個推銷員直接找到方丈說,廟里經常有人捐錢,應該有禮品回饋給他們,木梳就是最好的禮品,把廟里最好的對聯寫在木梳上,加上方丈漂亮的書法,就會被作為紀念品保留下來,以后捐錢就會更多,也會有更多的人來捐錢,廟里出去辦事也就更方便,結果不僅把好幾千把木梳全部銷售完,還帶回來好多訂單。第一個推銷員只知道木梳最基本的功能,第二個推銷員挖掘出了梳子的第二功能,第三個推銷員把木梳變成寺廟關心香客的工具,第四個推銷員則將梳子創意為寺廟的一張名片、一種紀念品、一個品牌。這說明新產品不僅僅指產品是新的,也包括舊產品有新功能,有新功能就是新產品,手機不斷更新也是很好的例證。十多年前的手機也許就一個通話的功能,而今天手機的功能真是太多太多了。
由此可見,市場是可以創造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尤其是在今天,有創意就可以創造市場,有好的創意、好的項目,資金就自然會到位。今天已不是熊彼特時代,今天的年輕人跟100年前的年輕人也完全不同,他們是真正的現代的年輕人,知道社會在關心什么問題,在聊天中就有了創意,有了創意就有了資金。
中國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在不斷加快,很難預料50年后中國經濟會是什么樣子。那時人們的消費方式、就業方式都會發生想象不到的變化,人人都用卡,也許鈔票就失去了作用;就業只需一臺電腦,在家就可以辦公。企業家也將成為過時的名詞,真正的企業家在工業化開始初期的熊彼特時代,現在的企業家不一定是創新者,而是既得利益者,要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大量正在涌現出來的年輕人,雖然他們現在不是企業家,但將來可能成為比企業家更具影響力的人,成為一個新領域的發現者、領路人。結構性改革一定要依賴大量年輕人,因為他們在不斷探索新路子,尋找產品的新功能。
供給側改革要取得進展,必須重新認識需求的作用。如前所述,供給和需求屬于互動關系,兩者可以通過不同的介質達到相同的作用效果。需求管理是短期性調節措施,供給調節是中期戰略,但是需求不是被動的因素,它可以是經常性的,也可以是突發性的,即一旦需求突破了維持生活的界限后,人們會把提高生活質量作為消費目標,因此在結構性調整中必須關注消費的變化,否則難以準確把握結構性調整的方向。
炫耀性消費是美國制度經濟學家凡勃倫1899年在其成名作《有閑階級論》一書中提出來的概念,它是歷史上存在已久的一種消費習慣,雖然在不同的時期賦予了不同的內容,但歸根結底都是“為別人而購物”,即打扮自己、擺闊氣都成為消費行為,主要為了給他人看。
消費往往是一種風氣,在一定的朋友圈、關系圈、熟人圈內會相互影響。同時到一個地方旅游,同時購買一種商品,同時觀賞一部電影或戲劇……這正是消費示范效應在生活中的體現,“雙11”的購買潮也是消費風氣的一種反映。消費風氣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不可低估。
實際上,居民消費的多樣化并不一定是壞事,民間對消費形式、消費品種的鑒別能力實際上是經驗的累積,連預測者都說不準,但這無妨。新的消費風氣往往因有特色而迅速擴散和形成。
以前,消費遵守古典經濟學原則即最優原則。最優理論建立在理性人的基礎上,即人人都是理性的,都在追求最低的成本、最大的滿足、最大的收益。但是自20世紀5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提出有限理性后,人們發現最優是做不到的。例如,消費者要買披肩,如果要達到最優狀態,需要在所有商場比較商品并進行記錄,以便選擇,但此時成本已經很高,而且等到再去購買時可能已經沒貨了,所以這并不是最優選擇。其實,現實中的消費者已習慣了次優選擇,沒有一個消費者說自己買到的是最滿意的商品,只是“湊合”“還行”,是次優。盡管消費方式在不斷發生變化,但都不是最優選擇。“雙11”的銷量很大,但不敢保證明年一定比今年大,因為會不斷出現新形式。消費值得重視,但較之傳統消費,現在理性人的消費已經不存在,最優選擇的消費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次優選擇下的消費才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真實的消費狀態。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來認識宏觀經濟調控的作用:
第一個層面,是及時利用財政手段和貨幣手段,使貨幣流通量與經濟增長率相匹配,既要避免貨幣流通量過大,也要避免貨幣流通量不足,以穩定物價水平,這是早期宏觀調控的目的。但是,也不能死守貨幣流通量與經濟增長率匹配的觀點,因為通貨緊縮的害處比通貨膨脹還要大,而要根據實際情況變化進行調整,不能“捆死”經濟。
第二個層面,是在新常態下,針對結構性調整的需要,宏觀調控方式必須有所改變。一是重在預調,發現苗頭就要調控;二是重在微調,不要產生大幅度波動;三時進行結構性調控,有重點地因地調控,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大水漫灌,而一定要“滴灌”。
為了避免產生過大的調控效應,應多進行微調和預調,以盡量減少宏觀調控對經濟的影響,并且不至于打亂簡政放權的部署。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微調和預調所起的穩定社會的作用是任何劇烈的宏觀調控都無法做到的。結構性調控的優點也是同樣不可忽視的,有時更需要“滴灌”,如精準扶貧等。
我之前是貴州畢節地區扶貧的專家組組長,后來是總顧問,畢節能夠走到今天,跟宏觀調控思想有密切關系。最主要的是統籌規劃,為了讓山上的人搬下來,就先蓋好幾套房,讓他們住下來,看看是不是比山上好,這樣一步一步推進,慢慢有了成效。所以一定要精準扶貧,讓扶貧款發揮更大的作用。
再如,陜西省西南部的洋縣通過建立自然生態保護區,使瀕臨滅絕的朱鹮數量快速增加,目前已有200多只。朱鹮有個習性,終身只有一個配偶,如果配偶死了,就終身不會再有第二個配偶。當地政府充分把握這一點發展旅游產業,不僅吸引了附近居民到這里來辦婚禮,而且外省、遠方的人也來這里辦婚禮,要學朱鹮忠貞不渝。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來辦婚禮,過金婚、銀婚,度假、休閑,周六周日和節假日的游客也絡繹不絕,旅游產業迅速發展起來。
“滴灌”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事先的宣傳,而在于事后的評價及其示范效應的產生,否則就會削弱其意義。只有當宏觀經濟調控(包括結構性調控在內)產生巨大的示范效應時,才能被認為真正產生了應有的效果,否則就只是“點”的成績而非“面”的成績。
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是粗放型的、數量擴張型的,主要追求GDP的增長,拼資源、拼能源、拼勞動力,卻忽略了環境保護,導致生態惡化,而要重新治理環境,改造環境,就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源和人力。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則把質量和效率放在首位,這就要認識到創新和創業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的意義和作用。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實現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而創新和創業則是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必由之路。
落后的發展方式必將被淘汰,但僅僅靠淘汰落后的設備是遠遠不夠的,新的產業結構需要有新的人才與之相匹配,所以新的人才十分重要。新的人才正是在創新、創業中涌現出來的,他們會成為新的領路人。
(一)中國正在經歷一場人力資本革命
目前,中國正在發生一場人力資本革命,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并因此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城歸”。過去只有“海歸”,即國外留學生學成以后回國報效祖國。“城歸”是農村進城打工的農民經過10年、20年,積累了經驗,認識了朋友,有了積蓄,更重要的是有了技術,如今家鄉需要人,就從城市返回了老家。
貴州畢節就有很多這樣的“城歸”。過去畢節人吃米飯,沒有人吃蛋糕,也沒有人吃面包?!俺菤w”回來后開了面包房,改變了畢節人的觀念和食品結構。畢節的百里杜鵑景區,綿延100里全是杜鵑花,風景優美,游客很多,飯店、停車場、洗車行等等都是“城歸”在經營管理。“城歸”返鄉自己創業,工作家庭兩不誤,還帶動了當地就業和產業發展,一舉多得。據我們最近的調查,“城歸”大約占到農民工4 000萬人的四分之一。
陜南的西鄉縣也有很多這樣的“城歸”。為保障北京、天津的用水安全,漢江邊上新建了丹江口水庫,為確保水質,沿漢江兩岸的農業生產不能使用化肥和農藥。面對這一約束,位于上游的西鄉縣開始全面種植富硒茶,因為那里是全國富硒茶的最好生產地,當地外出務工的農民紛紛回鄉種茶樹,茶樹不需要施肥打藥,種茶、收茶、摘茶、加工一條龍,不僅解決了當地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了收入,還能為其他地區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
人力資本的革命,實際上是在為中國下一步創新做準備。
(二)新的融資方式不僅支持了創新者和創業者,而且鼓勵著更多的人創新、創業
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新型企業、新興產業是分不開的,從來都沒有夕陽企業,只有夕陽技術,企業如果不斷更新技術一直走在前列,那就不會處于夕陽階段。企業技術更新和產業升級都需要融資。缺少資本,再聰明能干的創新者和創業者都無能為力。融資方式的更新往往會帶動新一輪的技術創新。
資本是靠創新者和創業者去籌集和運用的,不怕融不到資,就怕融到了資卻不知道怎么運用。有作為、有眼光的創新者和創業者同其他人的區別就在于他們能用好資本。會融資又會運用所融到的資本,是創新者和創業者成功的秘訣,他們會帶動更多的人走上創新創業之路。
創新和創業都有風險,融資也有風險。規避風險,或者在風險來臨時不驚慌失措,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這就是創新創業者的過人之處。
(三)最重要的是保持旺盛的創新和創業精神
對于每一個創新者和創業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保持旺盛的創新和創業精神。只要保持創新和創業精神,就不怕目前資本不足,企業規模不大,堅持下去前途就不可限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過去這么多年,有多少創新者和創業者遭遇過挫折,但只要有這種精神,就一定事業有成。這反映出創新者和創業者獨特的性格:堅韌、堅持、樂觀。
創新和創業精神還體現于隨時總結經驗教訓。這條路行不通或走得不順,就嘗試另外一條路。路總是人闖出來的,路也是人選擇的,哪一個創新者和創業者不是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選擇!
創新者和創業者始終要堅守兩條底線:一是法律底線;二是道德底線。任何時候都不要觸碰這兩條底線,勿以惡小而為之。光明磊落,路就會越走越寬。信用是最大的社會資本。一旦失信于人,再多的社會資本也會喪失,在這方面一定不能存在僥幸心理,否則后悔都來不及。
任何一個創新者和創業者都要牢記自己的社會使命和社會責任,社會使命就是早日實現中國夢,社會責任就是幫助困難的城鄉居民過上幸福的生活。
20世紀留下的最精彩的經濟學術語是什么?創新!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創新精神。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因地制宜地進行精準扶貧式的改革。因此,應該加大對創新的保護力度,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創新中取得進展。
責任編輯:林英澤
Persistently Promote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LI Yi-ning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t present,the importanc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Though market is the main force that can be used to lead restructuring,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its role in leading,planning and fine adjusting.The first targe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to arouse the enterprises’vitality and impetus and make the enterprises to become the independent industrial main bod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creasing employment,maintaining price stability and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GDP and residents’disposable income are all the targets of reform.And all of these determine tha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progressive,and there should be no rush for quick results.During the process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we should change our idea of operation and innovation,pay more attention to changes in consumption,understand the direction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change the pattern of macro control,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nd maintain the vigorous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upply-side;structural reform;macro control;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F123.16
A
1007-8266(2017)01-0003-06
2016-11-25
厲以寧(1930—),男,江蘇省儀征市人,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常委,主要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政策、經濟思想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