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瑤依
分享經濟“成長的煩惱”
□吳瑤依
作者單位: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經濟監測預測處
隨著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以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床鋪為代表的分享經濟正在迸發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似乎我們真的開始進入“一切都可以共享”的時代。從創新創業的角度看,分享經濟繁榮了市場,釋放了經濟發展新動能。近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分享經濟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但必須看到,作為新生事物,分享經濟也正面臨“成長的煩惱”。
應用領域有待拓展。分享經濟就是“大量閑置資源+共享平臺+大眾參與”,其本質就是通過降低交易成本,使原來不可交易的資源進入可交易的范圍,即“交易成本最小化”。目前分享經濟的業態更多的集中在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等生活消費領域。在量大面廣的生產領域以及要素市場領域,尚未形成有效的分享模式,而這恰恰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產能過剩、實現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突破口。
監管政策有待健全。分享經濟時代,融合性新業態大量出現,分享經濟的監管尚無成熟經驗可借鑒,政府監管過程中的“老辦法”“舊思維”儼然管理不了“新事物”,大量分享經濟活動處于監管的灰色地帶。同時,個別行業和地方政府在管理中仍舊存在“隱形門”“玻璃門”,企業經營相關業務難以進入或無法可依,亟需完善各領域配套政策。
公共服務有待提升。分享經濟是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產物,大都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個別環節還存在基礎設施不健全的短板。許多分享平臺企業反映,在分享經濟實施過程中缺乏公共數據資源的支持,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快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此外,權益保障服務缺乏,勞動者“安全網”缺失,消費者權益保障機制尚不健全。
截止到上半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已經突破34000億元,據國家經濟信息中心預測未來幾年仍將保持年均40%的增速。對于分享經濟“成長的煩惱”,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
力促資源整合,拓展發展領域。大力發展制造領域的分享經濟,促進生產制造、維修維護、工業設計等服務資源的充分利用,打造生產能力分享服務體系,助推制造企業資源配置最優化和轉型升級。鼓勵引進發展生產能力分享平臺,整合利用企業分散空余制造能力,加強協同生產,提升行業競爭力。推動創新資源分享,整合各類科技數據和資源,鼓勵具有一定實力的信息技術企業、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開放各類軟硬件資源,建立互聯互通共享通道。
重視開放包容,強調監管規范。在市場準入方面,落實加強部門與地方制定出臺準入政策、合理界定不同行業領域分享經濟業態屬性,清理和調整不適應分享經濟發展的行政許可、商事登記等事項及相關制度,按照“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原則,進一步開展行業指導、破除行業壁壘和地域限制等,放寬市場準入,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在監管方面,創新監管理念和方式,積極探索建立政府、平臺企業、行業協會以及資源提供者和消費者共同參與的共享經濟多方協同治理機制。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構建新的監管體系,適時調整社會保障、稅收、就業指導政策等,落實相關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加強防范與監管平臺企業壟斷行為。
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公共服務。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提升智慧化和網絡化水平,構建適應分享經濟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需要。加強智能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應用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和系統功能化,夯實分享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加強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構建分享經濟生態系統的安全體系,營造優良信用環境。發展各類信用服務機構,加強信用記錄、風險預警、違法失信行為等信息資源在線披露和分享,為市場主體提供信用信息查詢、企業網上身份認證等服務,有效保障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