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杰濤
(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人民法院 廣東 廣州)
商業銀行參與證券業務的利弊分析
馬杰濤
(510800 廣州市花都區人民法院 廣東 廣州)
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關系——即商業銀行是否有權從事證券業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造成兩種對立的金融管理體制,即分立體制與合并體制。合并體制的優越性表明了它可能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利益,而新型金融工具的發展給銀行業造成的強烈沖擊和理論上的兩難也只有靠合并體制予以解決。我國的商業銀行在面臨金融業白熱化競爭的情況下,參與證券業是明智的選擇。
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利弊分析
商業銀行與證券公司是金融系統中的兩個分支機構,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段分分合合的歷史。世界上對銀行業和證券業的關系設計和實踐上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分業經營模式,即銀證分離。在這種模式下,銀行只是單一從事存貸款、發行銀行債券和授信業務等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不能從事證券的發行和承銷、保險、信托,更不能從事金融衍生業務和各種創新的金融業務。另外一種是混業經營模式,即銀證融合。在這種模式下,銀行可以從事金融領域內的各項業務。
(一)發展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商業銀行向外擴張的動因之一是其所提供的產品具有內在的不可分割性,因此,分業經營的管制是無效的。這是商業銀行擴張的內在動因。在銀行業務逐漸成熟的情況下,直接融資業務處于迅速發展的成長階段。因而證券市場的快速擴張就成為一個必然的現象,相伴而來的則是間接融資市場的日趨萎縮。在此背景下,如果禁止銀行進入證券市場,將使其伴隨著總體市場的縮小而日益萎縮,最終陷入某種困境中。
經濟學上的實證研究認為,金融行業的平均成本曲線比一般行業平緩,因而具有更大的規模經濟潛力;同時,金融行業的資產專用性在降低,這意味著金融行業的同一資產完全可適用于不同金融業務,說明金融業具有越來越明顯的范圍經濟效應。作為金融業中資產規模最大、資力最雄厚的銀行業,對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的追求,遠甚于其它金融行業,因而對金融一體化和自由化的積極性最高。
(二)實現資源共享
在金融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銀行單一的業務渠道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一方面,客戶追求資產的多元化,要求金融機構提供多元化綜合服務;另一方面,銀行參與證券業務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客戶、網絡、企業家才能等方面的資源共享。
(三)分散風險
根據資產組合理論,實現金融資產的多元化,可有效地分散風險,使銀行和整個金融體系趨于穩定。銀行介入證券業有利于銀行的多元化經營,降低總的經營風險。而且,由于銀行與客戶之間已因間接融資而建立了廣泛而持久的業務聯系,對客戶較為了解,故其參與證券業務的潛在風險也較低。實際上,銀行經營風險的高低主要取決于銀行本身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能力,而不在于它所參與的投資項目。
(四)資本市場發展態勢的推動
從金融的發展軌跡來看,商業銀行進入證券業有其必然的因素。以資本市場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開發和需求的創造,將使證券市場的功能日趨凸現,而銀行的作用則趨于萎縮。我國銀行業同樣面臨金融脫媒這一問題,銀行業已進入一個充滿競爭的買方市場環境,利潤率下降,迫使銀行進行金融創新以進軍資本市場,這表明制度上的沖突已經出現。改革開放后資本市場逐步發展,尤其是近年來資本市場呈加速發展態勢,規模和品種不斷擴大,證券資產比例在提高,銀行儲蓄比例則相對下降,以資本市場為中心的市場格局將會形成,對以經營貨幣為主的銀行將帶來嚴重挑戰,如果銀行不能及時調整戰略,無疑將陷入被動。
證券市場是一個高風險的市場,銀行資金一旦身處其中,就難以規避其風險性可能帶來的損失。一旦銀行資金無法及時收回,則由銀行這一中間環節所組成的金融鏈條就可能斷開,進而有可能造成整個金融市場的崩潰與毀滅。商業銀行如果參與了證券業務,容易將客戶的儲蓄短期資金用作證券長期投資。一旦獲得與高風險相伴隨的較高證券投資收益,商業銀行支付給客戶有限的存款利息后的所有剩余收入都歸銀行的股東所有。但當證券投資失敗,絕大部分的損失將由所有的儲戶或銀行保險公司來承擔,因此,對商業銀行來說,預期的損失有限而預期的收益無限,必然會促使其敢于冒險。
證券業與銀行業的專業化分工有助于提高效率,銀行業與證券業互不參預本身就是專業化分工的體現。而且,合業使大銀行可能壟斷金融業的各個方面,使中小券商在競爭中因倒閉而不斷減少,不利于競爭,從而有損效率。就業務性質而言,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區別也決定了證券業務與銀行業務的不同特性。如果證券業務經營者以原有的銀行經營視角去管理證券經營機構,勢必會產生沖突與矛盾。同時,當銀行業直接介入證券市場時,其獨特的市場地位也使得其他證券經營機構不能在平等的條件下與其競爭,從而使得整個證券業沒有一個符合市場要求的游戲規則,最終也會阻礙證券業的長遠發展,使得國內難以形成一個作為市場主體與中介的證券經營機構群體。
分立體制建立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隨著金融業的發展,人們重新發現了作為市場運行自然結果的合并體制的優越性,而且發現合并體制的風險可以通過低成本的風險防范機制加以克服。一些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現和迅猛發展對銀行業造成巨大沖擊,而且模糊了傳統銀行業與證券業的界限,而對銀行業與證券業的明確劃分是分離體制得以存在的前提。
證券業與銀行業的分業經營模式只是基于現實的一種階段性選擇。我們必須看到,合業經營是世界金融業目前變革的主要方向。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漸成熟,與世界金融市場的接軌與融合也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此,我國金融業由分業經營走向混業經營將是一個長遠的發展方向。基于這種長遠的考慮,我國金融業應立足于自身業務的開拓,強化自身的競爭能力,以便為將來的發展打好基礎,創造條件。
[1]袁征.國外金融控股公司風險監管模式對我國的啟示[J].北方經濟,2007(10);
[2]構建“金融超市”是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必然選擇[J].金融研究,2004(8);
[3]加入WTO后中國金融業應對混業經營趨勢的路徑選擇[J].經濟學動態,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