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寬
(212000 江蘇中堅匯律師事務所 江蘇 鎮江)
我國在校大學生課外兼職現狀及法律保護機制
吳培寬
(212000 江蘇中堅匯律師事務所 江蘇 鎮江)
近年來,在校大學生課外兼職現象越來越普遍,課外兼職逐漸成為大學校園的一種流行趨勢,而在校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權益受到侵害等法律問題亦越來越多,現行法律法規對于大學生在課外兼職時權益受到侵害的進行維權的規定不完善,因此,必須完善大學生課外兼職權益保護的立法體系、構建大學生課外兼職侵權責任保護制度、提高大學生自身法律意識,完善權益受損的救濟途徑等措施來構建大學生課外兼職權益法律保護機制,切實保護志愿者在校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在校大學生;課外兼職現狀;法律保護機制
1.在校大學生課外兼職現狀
隨著教育質量的提高與社會對受教育程度的關注,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一度出現“就業難”,“最難就業年”的困局,在校大學生為了積累社會經驗,增加自己的經歷,實現畢業之后能夠就業,往往選擇在校期間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兼職,另一面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出現,社會急需成年的勞動力,在市場需要的刺激下,更吸引了在校大學生進行課外兼職。根據某機構2015年對珠海地區幾所大學所在的調查問卷顯示82%的大學生做過(愿意做)兼職,40%的大學生在大一就開始做兼職。大學生兼職從事的工作主要是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比如發傳單、服務員、促銷員、家教、導購員等等,每周兼職的時間:3~5小時的占44.88%,5~7小時的占19.7%,超過9小時的占18.5%[1],由此可以看出在校大學生課外兼職現象普遍存在,且存在入職手續不健全,涉及行業技術含量較低,缺乏勞動保護,權益受到侵害時維權難等特點。
2.在校大學生進行課外兼職過程中權益受侵害的現象
受制于社會經驗和學歷本身的制約,絕大多數在校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的選擇范圍有限,基于局限于體力勞動供給層面。由于在校大學生兼職大多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這些行業具有入職快、手續簡單、沒有辦公場所、沒有書面約定(合同),違法成本低,維權困難等特點,導致在校大學生課外兼職過程中權益受侵害的現象頻發,另一方面,在校大學生涉世未深,缺乏自我保護意識與維權意識,發生問題后不懂得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很多人選擇忍氣吞聲,長期以往也加劇了被侵權的機率。調查顯示約有72%的大學生在兼職期間權利受到過侵害,而運用法律手段進行維權的屈指可數。
因在校大學生進行課外兼職從事的行業有限,主要遭受人身權利、工資報酬方面的侵權問題,而我國現行立法對于這方面的立法不完善,大學生作為一群特殊的群體,既不是我國《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規定的用工主體,也不同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既是《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民事》規定的年滿18周歲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主體,具有從事勞動的權利,也是在校就讀的學生,故對于在校大學生進行課外兼職過程中遭受人身、財產侵害,不能當然的直接引用相關法律法規,但也不能回避大學生課外兼職的事實。根據法律規定,一旦確立勞動關系,即適用《勞動法》的各項規定,包括工時、最低工資、和會保險與工傷,而民法中則沒有關于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等方面的具體規定。由此可見,《勞動法》在保護勞動者權益方面比《民法》的保護層面更高、力度更大。而目前大學生課外兼職是否受到《勞動法》保護存在很大爭議[2]。但就目前現有的法規規定,大學生兼職不受《勞動法》保護,我國《勞動法》明確規定,家政服務人員、職業保險代理人、從事有收入勞動的在校學生、勞務人員不屬于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范圍?!蛾P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為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第6條規定,勤工助學活動由學校統一組織和管理,任何單位與個人未經學校學生資助管理機構同意,不得聘用在校學生打工[3],由此可以看出,校外兼職不屬于《勞動法》與《勤工助學管理辦法》調整的內容,故在校大學生進行課外兼維權的法律規定尚不健全,導致大學生維權難。
1.完善大學生課外兼職權益保護的立法體系
目前,我國大學生課外兼職維權方面的立法缺失,不能直接適用《勞動法》,作為需要保護的群體,得不到高層面、大力度的保護,當權利遭受侵害時無法有效地通過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得不到專門的法律幫助。因此,應完善立法,結合目前出現的社會熱點問題,深入分析,針對這群特殊群體,構建完整的法律體系,做到維權有法可依、維權依法有效,切實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2.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大學生應該提高維權意識,增加相關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質。當合法權利被侵害時,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身權益,在尋找兼職時應該對中介機構的合法性有清楚的認識[4]從根源杜絕權利被侵害。高校應該加強法制教育與宣傳,開展法制教育課程,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維權意識。
3.完善權益受損的法律救濟途徑
除了從完善立法、提高大學生自身維權意識來構建法律保護機制,還應建立多種方式的法律救濟途徑,如公安司法機關建立專門的學生申訴機構,明確職能,幫助學生進行維權,政府部門設立專門的學生維權部門,明確其維權職能,納入法律援助幫助范圍內,多角度的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高校大學生是社會的棟梁之材,是國家的高層次創新人才,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高校大學生課外兼職的現狀入手,研究其權益保護的現狀,立足法律的視角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對于切實有效保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大學生兼職現狀及影響研究》,網址:http//www.docba.cn/ doc/31/15624s%3.html.
[2]崔玉隆.大學生實習相關法律問題的探討[J].法治與社會,2008:(14).
[3]李顯東.勞動糾紛法律解決指南[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1-6.
[4]錢小敏.論“兼職大學生的法律身份”[J].時代經貿,2008,6(94):196-197.
吳培寬(1971.5~),男,江蘇鎮江人,江蘇中堅匯律師事務所律師,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