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晟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
少數民族自治區(qū)域留守兒童的權益保障*
楊 晟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本文把實地調研少數民族自治區(qū)域留守兒童的現狀作為切入點,對我國目前少數民族自治區(qū)域留守兒童的權益保護進行探討,為相關立法提供參考。
留守兒童;權益;少數民族
2016年2月,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報告中提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推進,一些地方農村勞動力為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尋求更好發(fā)展,走出家鄉(xiāng)務工、創(chuàng)業(yè),但受工作不穩(wěn)定和居住、教育、照料等客觀條件限制,有的選擇將未成年子女留在家鄉(xiāng)交由他人監(jiān)護照料,導致大量農村留守兒童出現。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為我國經濟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對改善自身家庭經濟狀況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觀上為子女的教育和成長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但也導致部分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親情關愛和有效監(jiān)護,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極端行為,遭受意外傷害甚至不法侵害。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兒童健康成長,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各方高度關注,社會反響強烈。并提出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蛾P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一并提出的將繼續(xù)完善留守兒童服務體系、健全保護機制,將到2020年,使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全社會關愛保護留守兒童的意識普遍增強,兒童成長環(huán)境更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
(一)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權重視不足
受教育權是一項基本人權。受教育權是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國家保障實現的權利,是憲法所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受教育權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公民個人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有關保障青少年義務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以期保障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權利。但很顯然留守兒童作為一個青少年的特殊群體,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從中產生了許多問題,并未得到很好的得到解決。
父母由于長期在外,工作較忙無法與孩子面對面的溝通,只能偶爾打電話聯(lián)系大多只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而對子女的其他方面例如在倫理道德、法制教育上關注較少。據調查,有一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厭學,缺乏上進和刻苦鉆研的精神,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又由于監(jiān)護人多屬于單親或者隔輩人,只要孩子不犯大錯,監(jiān)護人對其行為一般都是處于不聞不問的狀態(tài),因而留守兒童缺少有效的約束管教,導致其紀律散漫,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遲到、早退、曠課、沉迷網絡等,有的經常與“社會人”廝混在一起,而學校在這方面監(jiān)管卻力不從心。并且同時由于多數農村學校長期受我國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在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環(huán)節(jié)缺乏認識性。久而久之,我們不能不為他們的將來所擔心。對留守兒童缺乏有效的管理體制,學校的教學設施不齊全,老師的教學素質良莠不齊,無法讓留守兒童獲得較好的教育資源,多數學校根本無法達到正常水平的教育機制。在這個階段,有些留守兒童進入青春期,處于叛逆階段,無視校規(guī)校紀,學校采取處理方式比較極端,常常以開除的方式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沒有好好去正視這一問題。最終對留守兒童的成長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影響。
(二)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權嚴重缺失
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是比較常見的,由于祖孫年齡相差較大,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水平較低,思想觀念與后輩有代溝,和孩子生活學習方面交流溝通非常困難,一部分還要下田地干農活維持基本生計,根本無暇看管孩子,還有的體弱多病,常年臥病在床沒有能力監(jiān)護孩子,并且往往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知識,能監(jiān)護孩子的正常日常生活就極其不易,就更不用說關注關注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了,隔代教育很明顯力不從心。其中也有一部分給親屬監(jiān)管孩子的。這類監(jiān)護人通常自己也有孩子,需要照顧自己的孩子,僅把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而較少關注被監(jiān)護人行為習慣、行為以及內心、精神上的動態(tài)。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留守兒童經常感受不到父母的照顧而產生自卑心理,加之親友也都有孩子,往往照顧的力度不到位。這樣極易給留守兒童內心帶來無法避免的創(chuàng)傷。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遠離家庭,在寄宿學校上學,這樣的孩子年齡較大,常年寄宿生活,經常與父母見不到面,父母出于內心對孩子的愧疚,因而在物質上盡可能的滿足孩子的需要,但并未對孩子內心做過多的了解,甚至對孩子個人生活不聞不問。家長這樣的“放養(yǎng)”的政策,導致孩子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養(yǎng)成諸多不良的惡習,沾染社會習氣。家長在感情上的缺位,也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無法挽回的創(chuàng)傷,很容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正是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監(jiān)護總是沒有盡到應有的職責,因此導致了大多數留守兒童人身權、受教育權、發(fā)展權等等的損害。
(三)農村留守兒童人身權、發(fā)展權嚴重缺失
農村留守兒童的年級相對較小,對社會情況認知程度偏低,對威脅情況預判能力較差,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薄弱,因此,對這一特殊群體加強安全防護工作至關重要。由于學校和家庭之間對接存在較大的間隙,家庭又無法把安全責任全部轉交給學校照顧,學校對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僅限于學校內,而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又缺乏安全意識,在各種原因導致下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的事件就會經常發(fā)生。在全國,每年媒體報道的農村留守兒童意外傷亡事件數量都在攀升,例如拐賣、侵犯這樣的惡性案件也屢見不鮮,這樣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的人身權的保護機制就應該早日的提上日程。
家庭內部的親情關系對于正在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的孩子的行為方式、心理狀態(tài)形成有重大的影響。由于親生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精神撫慰和關懷,這樣很容造成孩子的性格扭曲,容易形成錯誤的價值觀;長期與父母分離,他們的性格往往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從這次調查得出: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對其的心理方面關注度較少,大多數都是關注物質生活,留守兒童與其監(jiān)護人交流甚少,遇到問題時多處于自我解決狀態(tài),并未與其監(jiān)護人及時進行溝通,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情緒往往無法及時得到排解,常常會導致自殘等極端行為的出現。留守兒童的出現的問題心理,長時間的的累積后,很容易出現失控的行為,最終導致留守兒童走上犯罪的道路,影響全社會的安定。據公安部的務工調查顯示兩個“大多數”全國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數在農村,其中大多數又是留守兒童。因此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不容忽視,如果放棄對這個特殊群體的管理,那必將導致又一嚴重的社會問題出現。
(一)城鄉(xiāng)二元的戶籍制度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嚴重問題
這項制度過度強調人口和所在地的關系。解決留守兒童的最根本的問題就應該打破原有的戶籍制度,逐步對依附戶籍制度所存在的教育、就業(yè)、醫(yī)療等進行改革,使農民能更好享受城市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條件,為人口流動打破僵局,方便農村的留守兒童更好的隨父母進入城市得到更好的教育條件。
(二)打破經濟水平的不平衡,是解決留守兒童的必要條件
在農村收入相對困難,勞動力大量的輸出導致了留守兒童這類問題在這些年突出。進入城市的農民工,沒有好的保障,自己對生活都負擔困難,就更不用說和孩子一起生活在城市了,況且在城市內對于教育支出要多,僅靠農民工打工轉來的錢是無力承擔的。并且自己穩(wěn)定性較差無法長時間待在一地,因此只能把其留在老家,這就造成留守兒童的出現。
(三)政府的保障機制不健全
由于各地方所處于的情況不同,因此僅靠我國的法律籠統(tǒng)性的規(guī)定無法真正解決其問題的。各地方政府對該區(qū)域的條例規(guī)定較少,法律針對性不強。各地方均沒有形成真正的管理體系,對留守兒童的監(jiān)管力度較小,基層委員會并未行使其真正的作用,導致留守兒童的問題被忽視。
(一)優(yōu)先保障生存及發(fā)展權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fā)現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問題,他們的父母很多經常在外務工,僅僅通過電話等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無法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孩子有“心里話”并不知道該給誰講,如此以來長時間就會給留守兒童的內心造成創(chuàng)傷,因而我們解決留守兒童的人身權及發(fā)展權,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我們應該讓父母充分的了解到孩子的一舉一動、出現的心理問題的本質是什么,讓他們了解到父母經常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成長和內心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并從中讓他們感受到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是多么的重要,讓他們從所謂的金錢價值觀中走出來,了解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最需要是什么。優(yōu)先對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教育與疏導,讓他們盡可能與自己的孩子能夠長期的一起生活,給孩子應該在這個年齡段里享受父母給的關懷與親情。對于這一時期,孩子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父母如果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在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下會給孩子造成無法挽回的創(chuàng)傷,有些孩子會變得堅強,但是也有一些便會自暴自棄,形成了孤僻癥或人格障礙等等嚴重的心理問題。這個方面需要學校、家庭構建一個合理的體系,學校應及時與家長溝通孩子現狀,家長應該多了解孩子的狀況,并且教育他們如何適應這種狀況,怎樣走出心理誤區(qū),培養(yǎng)自立自強的性格,如何讓他們在困難面前不妥協(xié)。父母不在身邊是個考驗,如何打破這個僵局,學校和父母應該都應該將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放在首位,突破心理屏障,是攻克留守兒童人身權、發(fā)展權保護問題的關鍵。
(二)應該完善基層管理與監(jiān)督機制
政府及基層管理委員會應該發(fā)揮基石作用,在基層設立留守兒童救助機構,旨在疏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在轄區(qū)內管理留守兒童,保障留守兒童的安全狀況,這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護了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在平時就將留守兒童問題一步一步解決,不要等到其事態(tài)惡化后,再出動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解決相關問題。這樣的機制設立后,能夠及時的發(fā)現出問題的留守兒童,并在第一時間掌握情況,了解問題后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并利用這樣的機構,定期給留守兒童上安全法律教育課,增強留守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法律意識,這樣可以在家庭、學校、政府之間構成三維一體的防范措施。在思想上扼殺犯罪的根源,對于防范留守兒童走上犯罪的道路是有利的。將政府整合進留守兒童的防范機制之內,有助于讓政府將這一特殊群體重視起來,通過多方途徑的力量有效的為農村及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應當保障留守兒童的受教育的權利
在我們的調查中了解到,有一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試圖把孩子帶去務工當地,在當地上學,但是由于一二線城市的學校標準太高,面向農民工子弟的學校,教學硬件設施還比不上家鄉(xiāng)的學校。并且現在政府已經正在向農村地區(qū)普遍實行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費用全免。這導致了大多數外出務工的人都選擇了讓孩子留在家鄉(xiāng)。對于這一現象可從以幾個方面進行解決:第一,降低一二線城市學校標準讓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可以享受到與當地的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第二,政府應加大針對這一特殊群體學校的投資和建設力度,一方面對已經建成的學校優(yōu)化軟硬件建設,提升教師水平,另一方面對這類特殊全體的學校,應當根據地區(qū)情況加強建設力度,加強投資建設這類的學校,以使更多的留守兒童有機會在父母的呵護與關懷下健康茁壯的成長。第三,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寄宿制學校,讓那些學習以及生活上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寄宿學校讀書,發(fā)動學校的力量給予留守兒童關懷與監(jiān)管,保障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
留守兒童問題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影響程度波及的范圍較廣,如果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也是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因此解決好該問題涉及了諸多方面,這類問題應該盡早的提上日程,不能單單的停留在社會各層呼吁層面上,應當從政策法規(guī)、社會監(jiān)管等多方方面解決。只有家庭、學校、社會統(tǒng)籌形成多維一體的建設共同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出謀劃策,才能真正的解決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保護的相關問題。
[1]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Z].2016-2-4.
[2]韓瑞萍.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權益保護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4.4(上).
[3]趙香菊,馮慧.淺析農村留守兒童權益法律保護[J].法制博覽,2013.12(中).
[4]楊茜.農村留守兒童權益法律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2.08(中).
*大連民族大學2016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創(chuàng)新訓練國家級項目(G20162026031)。
D
A
2095-4379-(2017)20-0029-03
楊晟,大連民族大學文法學院法律系,2014級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