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萌
(611130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 四川 成都)
淺析大學生兼職的法律關系性質
楊雪萌
(611130 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 四川 成都)
隨著大學生兼職日益普遍,兼職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規模漸增,如不能確認其法律關系的性質,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兼職大學生其合法權益都不能保障。當前應確認兼職大學生“勞動者”的身份,明晰大學生兼職的法律關系,使兼職大學生權益受到合法保護。
大學生兼職;勞動者;法律關系
據《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我國在校大學生已達到2893.9萬人,大學生兼職日趨普遍,其間暴露出的問題也不斷增多,大學生兼職過程中遭受侵權的事件屢見不鮮。當下大學生兼職的權益保護亟待立法完善,而第一步應當做的,就是明確大學生兼職法律關系之性質。
對兼職大學生的“身份”認定,主要是對其是否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的認定。首先,大學生具有勞動權利能力。《憲法》第42條規定,我國公民都具有勞動的權利,大學生當然享有勞動權。其次,大學生具有勞動行為能力。勞動行為能力應滿足以下條件: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應年滿16周歲;我國勞動法要求勞動者應具有勞動能力,即應具有滿足相應職業的生理健康條件;勞動者應具有與職業相適應的精神健康條件及知識文化水平;勞動者應具有人身自由以及不受限支配自身勞動力的權利。就我國教育體系現狀而言,大學生入學一般已年滿17周歲,且身體健康,也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水平,選擇兼職的時間也是課余、節假日——屬于大學生應按照學校的規章制度進行學習生活之外的時間,在此期間應視作大學生具有行為自由。
當前理論界和學術界仍有許多人依據《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第12條“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否認高等院校在校生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首先,該觀點混淆了兼職與勤工儉學的概念。大學生兼職是指大學利用課余和節假日時間自行與校外用人單位達成一定的用工協議并獲得一定報酬的行為;根據《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勤工助學是指學生由學校統一組織管理、通過勞動獲取合法報酬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兼職在目的、范圍及實現過程都有本質區別,且《辦法》明確指出其效力范圍不包括“學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為”。最后,法無禁止即可為。《意見》明確勞動者的范疇未涵蓋公務員、農村勞動者、現役軍人和家庭保姆等,但并未排除“在校大學生”,《高等教育法》第56條提出“學校應對學生的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給予鼓勵和支持”,且該法并未明令禁止大學生兼職。綜合上述分析,可認定大學生具備成為勞動者的主體資格條件。
勞動關系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社會勞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第1條,勞動關系認定的標準至少有四:一是用人單位、勞動者雙方主體適格;二是用人單位合法合理的規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三是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管理,受用人單位安排進行勞動并領取相應報酬;四是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大學生具有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條件,但并非其從事的所有勞動都能歸屬于勞動關系。
(一)大學生兼職可以構成勞動關系
大學生既有建立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只要其兼職行為符合勞動關系成立要件,就應認定大學生兼職構成勞動關系,受勞動法調整。事實上,大多數大學生選擇在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兼職,需要受用人單位管理、遵守用工單位規章制度,甚至有些需著統一制服,完成用工單位的工作任務并獲取相應報酬,即使未簽訂勞動合同也可認定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事實勞動關系,受勞動法調整。
我國勞動法確認:非全日制用工時在同一用人單位勞動者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低于5小時、每周工作時間低于30小時。由于大學生兼職具有特殊性,可將其納入非全日制用工的范疇以明確兼職大學生和用人單位雙方權利義務——既可使大學生依法享有最低工資報酬和最高工作時限、同工同酬、工傷保險待遇及不受試用期條款限制等方面的權利,也可使用人單位避免因將大學生兼職歸于全日制用工范疇而付出更高的勞動力成本。
(二)不屬于勞動關系的大學生兼職
大學生兼職具有靈活性、多樣性的特點,部分大學生兼職情形明顯不屬于勞動關系而應由民法調整,主要有:
1.雇主為自然人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2條、《勞動法》第2條,自然人并未包含在用人單位的范疇之內,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條提出“勞動者直接向其他家庭或個人提供非全日制勞動”不屬于勞動爭議的范疇,因此大學生從事家教等與自然人雇主之間的法律關系不屬于勞動關系,應受民法調整。
2.違反高校管理規定
《高等教育法》第56條提出高等學校的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應以“不得影響學業”為前提,《意見》第12條也指出在校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因此可看出,法律允許或鼓勵的勤工助學活動前提是利用課余時間、不影響學業,如大學生違反上述前提,不僅擾亂高校相關學制管理規定,還可能會影響自身的學業素質,因此違反高校規定的大學生兼職行為不宜認定為勞動關系。
3.其他情形
大學生兼職類型多樣,一些學生從商家領取材料做十字繡等手工,或者領取文字材料做翻譯、校對等,這些情形下大學生可以自行選擇工作時間和地點,與用工單位之間并不存在控制、從屬的關系,因此不應認定為勞動關系。相似地,大學生參加的短期或不定期勞務工作以獲得一定勞務報酬的情形(如發傳單)等也不應認為構成勞動關系。
由于我國勞動法立法上的不足,致使大學生兼職的法律關系不甚明晰,大學生兼職時其權益難以保障,遭受侵權后往往求訴無門。當前應完善勞動法律法規、填補法律漏洞,在立法上明確勞動者的概念,認定大學生勞動者的身份,將大學生兼職納入勞動法調整的范疇,使兼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得以有效的法律保護,以維護良好的社會勞動秩序。
[1]崔旭.大學生兼職的法律關系分析.南京師范大學.2011.
[2]郭志茹.兼職大學生勞動權益保障問題研究.內蒙古大學.2015.
楊雪萌(1995~),女,漢族,四川成都,本科,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