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泰
物流專業(yè)教育一席談
文/王之泰
物流做為一種經濟和產業(yè)類型,對于我國來講是一種新的、綜合性的經濟和產業(yè)類型,所以這個學科還在探索、了解、認知的進程之中。的確,四十年前我們還沒有使用“物流”這一詞語,四十年后的今天,物流己經成為熱門詞匯。可以說,這個詞匯隨著“改革、開放”進入到我國,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認知度最高的經濟詞匯之一。
回顧三十多年前,我國大學教育在眾多科目中還沒有物流專業(yè)的影子,只有幾個大專院校開設了物流方面課程。還記得在物流概念進入我國時,學界開始探索,曾經有一個大學建立了物流專業(yè),但在不久以后又被有關部門要求取消。現在的情況已經截然不同,據說已經有三百多所大學開設了物流方面的專業(yè)或者物流課程,這些年來物流己經成為熱門學科之一。
三十多年前,社會上還沒有物流專業(yè)的崗位和職務,現在有關物流培訓機構到處可見。大學和培訓機構己經能夠向社會輸送物流方面多種多樣的專業(yè)人才——物流主管、物流調度、物流師、物流經理人、高級物流師,甚至國際物流師。由于物流專業(yè)的教育和培訓機構不計其數,乃至一下子扭轉了缺乏人才的局面,變成了某些物流方面人才的過剩。
三十多年前我國工業(yè)化初期,物流是無書可求,在探索這個尚未認識、尚未了解的“黑大陸”初期,真是一書難求。經過三十多年的發(fā)展,我國引進了國外物流相關專業(yè)書籍以及國內物流著作之多已難以準確統(tǒng)計。
這三十多年的進步,重要的原因在于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及經濟發(fā)展的需求。我國的改革開放和信息化的巨大進展,普及了物流科學。國家大規(guī)模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構筑了現代物流平臺,提高對物流運作的支持力度。當然,物流相關領域本身的努力也功不可沒。
如此快的進步當然是好事,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物流專業(yè)教育存在的問題。
低層次的趨同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問題。這里說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趨同,缺乏獨特的、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再一個是物流水平處于較低的層次,與發(fā)達國家相比,科技、裝備和運作水平還難言達到現代化的高水平。趨同反映的是少有創(chuàng)新、人云亦云,只要一發(fā)現物流的熱點便一擁而上,物流知識講的都是重復相同的那一套,物流運作的方法也多屬雷同、難分伯仲。層次低的表現在教學水平上,一般的、基礎的物流功能是物流方面教學的主體內容,缺乏物流網絡、供應鏈、冷鏈、物流自動化、物流運行操作智能化、物流裝備智能化等更深層次的教授。這就讓我們看到這樣的現象:那么多學校都設有物流課程、物流專業(yè),但是卻很難找到有特色的教授。
上述問題的存在有它的社會因素,也有客觀因素。社會上追逐熱點成風,“蘿卜快了不洗泥”,那是長期封閉狀態(tài)的一種爆發(fā),是社會因素使之然。談到客觀原因,那是一種探索,是在一定程度上學習和運作新事物必然經過的過程,屬于正常的現象,我們不能苛求。可以因勢利導縮短這一過程,并防止可能產生的損失。
要問為什么存在上述問題?筆者可以舉出若干條理由,他人也可見仁見智,但本文作為“一席談”只想強調:基礎欠扎實是問題的根源所在。我國現代物流發(fā)展之路沒有經過漫長的歷程,不是一點一滴的積累,而是經歷了學習和引進,有選擇性的、快速的發(fā)展,后來者急于求成,在思想觀念上總是想走捷徑,因而基礎沒有經過千錘百煉打造,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夯得不實,從而導致基礎欠扎實,這就需要在今后的發(fā)展進程中陸續(xù)補上這一課。對于物流運行基礎這方面的問題,資本、設施、裝備等物質條件往往是人們關注的重點,確實,我國發(fā)展的初期,這些物質條件十分欠缺,采取的應對辦法是增加資金、設備、設施的投入,經過幾十年的奮斗我國已經有了雄厚的實力,增加投入的問題不難解決。難解決的是缺乏雄厚的人才基礎,尤其是系統(tǒng)接受過教育的物流專業(yè)人才。筆者與許多人在議論這個問題時都認為要應當引起高度關注,所以物流專業(yè)方面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她是保證和支持現代物流在我國運行和發(fā)展必須做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