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日、德、新、韓特約記者 蕭達 李珍 青木 辛斌 王偉 ●本報記者 崔杰通
一年一度的春運正在中國上演,這場超大規模的遷徙將達到近30億人次。每一年的春運都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從迅猛增長的出境游客到悄悄變化的社會風俗,成為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特殊窗口。對中國人而言,春節是中國前進中的年度驛站,整個民族通過故鄉、鞭炮、燈籠、餃子、湯圓等諸多符號和文化因子完成休整,迎接下一個年度。2017年,中共將召開十九大、香港將舉行特首選舉,臺海局勢如何演變、中國經濟如何發展等都是中國的大事。毫無疑問,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全球背景,而2017年的世界潛伏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民粹主義盛行、反全球化抬頭、貿易保護主義高漲。世界秩序眼看“禮崩樂壞”,美國新總統極具殺傷力的亂拳尤其引發多國焦慮。
春運、游客、燈籠、紅包
廣州火車站外披著棉被在午夜依偎取暖的青年男女,無錫火車站被托著屁股鉆窗戶上綠皮車的乘客,鄭州火車站廣場水泄不通的人群,合肥火車站一對隔著車窗相互凝視的父子,英國《國際工商時報》刊登許多大照片,從火車站聚焦“春運中的中國”。文章寫道,世界最大的年度遷徙在中國上演,規模接近30億人次,中國的汽車站、火車站和飛機場已將運力提升至極限。BBC同樣為遷徙規模驚訝,稱由于1467萬人走親訪友,北京正在變空,這樣的規模相當于希臘和愛爾蘭兩國的人口總和。報道稱,今年春節近600萬中國人出境旅游。
美國彭博社評論稱,中國人在用“逃離中國”的方式慶祝春節,這一新習俗能使他們避開人山人海、擁堵的道路和列車以及糟糕的服務,統計顯示,中國游客將平均花費9.2天前往中國大陸以外的174個旅游目的地。文章認為,造成春節期間境外旅游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據世界旅游組織稱,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海外游客來源,2015年,約有1.28億人在旅行中花費2920億美元。
泰國旅游局預計中國春節期間將有82.5萬名游客涌入泰國,將給泰國帶來191億泰銖(1元人民幣約合5.12泰銖)的收入,中國高級官員也將赴泰國參加春節慶祝活動。25日的《雅加達郵報》透過政治棱鏡解讀中國大陸的出境游客。文章稱,臺灣旅游業者李志月(音)收入的1/3依賴大陸游客,但今年李的期望并不高,自蔡英文去年5月上臺后,大陸游客下降36%,李稱“大陸將游客作為一種武器”。路透社報道說,韓國也在擔憂,該國由于同意美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激怒了中國,韓國一名官員稱中國旅游部門建議旅行社減少安排赴韓旅游。與此同時,由于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上臺以來改善了與中國的關系,2016年前10個月訪菲的中國游客比上一年增加40%。報道引述中國一家旅行社負責人的話說,游客用腳投票,他們選擇去那些讓他們開心的國家和地區,避免那些讓他們覺得不受歡迎的地方。
“東方遇上西方,拉斯韋加斯慶祝中國新年”“慶祝中國新年,新加坡總統府對公眾開放”“科倫坡春節快樂”……世界媒體上,燈籠、旗袍、紅包、公雞,象征中國春節的元素、有關的報道隨處可見。《澳大利亞人報》25日寫道,對很多澳大利亞人來說,慶祝中國春節已成為日歷上不可缺少的一頁。中國春節在澳大利亞日益重要,這凸顯澳大利亞與中國以及亞洲國家的紐帶在加強。雞年春節正值特朗普放棄TPP之際,世界注視著他的保護主義言辭轉化為更多強硬舉動,“如果美國大選有什么意義的話,那就是提醒澳大利亞人,我們的機會在亞洲”。
中國的生肖文化也引發許多媒體的興趣。法新社引述香港風水師的話稱,以今年生肖雞的特性來看,今年農歷雞年將是好爭辯、積極行動的一年,以公雞躁動的特性,加上今年屬火的元素,代表今年將一路顛簸不平,特別是在西方國家。韓聯社25日則稱,中國人熱愛爆竹,希望通過爆竹的巨響驅逐惡鬼和過去一年的不幸。但由于大量燃放煙花爆竹將造成霧霾超標,中國政府開始號召人們文明燃放,有擔心的聲音認為這項傳承千年的國內風景或將消失。
“2017年,中國無可替代”
春節只是中國邁步跨入2017年的一小段特殊時期,世界如何看這一年的中國?預測2017年“可能改變全球局勢的大事”時,英國《金融時報》認為可能在今年秋天舉行的中共十九大就是其中之一,其他事件包括特朗普就職、法德大選、英國啟動退歐等。該報稱,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已經有數個世紀沒有像今天這樣強大了。
“2017年世界最大的特點是不確定性,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作用更加珍貴,因為中國代表的是一種確定性,這是非常關鍵的。”復旦大學學者張維為25日對《環球時報》說,中國的確定性可以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的政策連貫性,從習近平主席去年在杭州G20峰會上的講話,到今年在達沃斯論壇、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講話,中國倡導的理念和政策是一致的;二是創造的實際財富,去年中國經濟的增長規模就達到5.5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印尼的經濟總量,中國還向世界輸出最大規模的游客,“中國給世界提供的確定性以及發揮的巨大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奧地利《經濟時代》25日報道稱,68%的在華瑞士經理人預測,雞年銷售會“更好”,利潤會“更高”。僅有1%預計銷售下降,一年前這一數字為58%。同日,德意志廣播電臺稱,與國外的悲觀不同,中國人自己非常樂觀,因為外國人往往只了解中國故事的一半。調查顯示,90%的中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是在正確的軌道上。
澳大利亞《新聞報》25日刊登一篇文章,題目是“2017年關于中國的五個預測”,分析了人民幣匯率、中國與菲律賓的關系、中朝關系等,預測中日關系將持續緊張且可能引發一場“意外危機”,不過,該文論述最大篇幅的是中美關系與南海問題。文章引述悉尼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研究員阿什利的分析稱,美國新政府對中國比奧巴馬政府更為鷹派,這種強硬路線面臨使北京變得“更好戰”的風險。如果阻攔中國船艦接近南海爭議島礁,那么對華盛頓多年來力主維護的戰略航道“自由航行”而言將起到反效果。阿什利稱,特朗普在中美關系中諸多方面包括貿易、南海、臺灣、朝鮮等問題上采取了更為強硬的立場,“事實是這不太可能使北京妥協,大國關系需要某種平等交換”。文章提醒,隨著中國軍事現代化大步前進,中國海軍艦船或空軍編隊在西太平洋的國際水域和空域演練將日益常見。
25日,香港《明報》報道稱,香港警方今年確定七大首要行動項目,列明要確保特首選舉及慶祝回歸20周年相關活動的安全。此前一天,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社論稱,下屆香港特別行政區首長今年3月選出、7月履新,如今選舉態勢已相當明朗。社論寫道,香港需要的是能改善民眾生活的善治,這要求所有黨派捐棄前嫌,謀求基本共識,而非為了一己私利,反其道而行地去刻意切割民意,制造對立。作為重要的國際自由港,香港今日所面對的最大威脅是特朗普上臺后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2017年,不確定的世界
“在經歷了一年的政治地震后,2017年不太可能輕松度過。”英國《金融時報》19日制作了一份指南,概括新的一年中全球哪些事情值得關注——從特朗普掌權、英國慢慢退出歐盟到IS在中東地區自封的“哈里發國”可能走向覆滅。文章稱,4月到5月,法國將舉行總統大選,法國的政治建制派將尋求抵制來自國民陣線的候選人馬琳·勒龐崛起,如果勒龐真的勝出,歐盟可能將面臨比英國退歐更大的危機。5月份將是伊朗總統大選,伊朗核協議命運未知,伊朗如果走上一條更具對抗性的道路,將對中東和更廣闊的地區產生巨大影響。美國的利率和油價是能夠震動整個世界的經濟事實,2017年的關鍵問題是這兩個數字還能升高多少。到九、十月份,德國將舉行大選,已在歐洲確立了最重要領袖地位的默克爾尋求第四次連任,但她也面臨嚴峻挑戰。
香港媒體補充了其他重要事件:3月15日荷蘭大選,4月是韓國總統樸槿惠自設的下臺日期,5月26日-27日G7峰會,7月7日-8日G20峰會,11月APEC峰會。文章認為,展望2017年,反建制反精英浪潮持續,國際格局將在兩種理念的更激烈競爭中擺動:一種是愿意為保護國家,不惜令世界陷入不安;另一種是捍衛全球化理念,主張透過開放、貿易和國際組織達到和平穩定目的。這場斗爭的結果,將決定世界會不會從失序走向無序。
有“民間中情局”之稱的美國“戰略預測”公司被認為曾成功預測了歐洲動蕩以及美國與伊斯蘭極端分子的斗爭,該機構預測2017年的國際局勢時稱,歐洲將繼續分裂,IS將被削弱,各國民族主義繼續上升。澳大利亞《新聞報》引述該公司的預測稱,2017年俄羅斯在網絡、中東等多個領域可能更加大膽,而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卻在許多方面覺得自己沒那么“超級”,從而回撤修復國內問題,美國可能對中國設置貿易壁壘,華盛頓與北京的貿易爭吵可能上升,影響世界。
東北亞地區2017年的局勢尤其晦暗不明:中日韓矛盾在加深;朝鮮核問題遠未解決,關于其將試射導彈、進行核試驗的猜測不時出現;韓國可能進行總統大選,新領導人對美、日、朝、中的政策或許有方向性的調整,包括“薩德”部署問題;日本首相安倍雖然努力討好特朗普,但日美可能在貿易問題上發生沖突,“今日日本”引述日本經濟學家濱紀子的預測稱,2017年將是“安倍經濟學”崩潰之年。更為復雜的是,這些事件都具有極強的聯動性。▲
環球時報201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