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新航線將強化洛杉磯美國西海岸通向亞洲門戶的地位”,去年3月31日,美國航空公司首席營銷官安德魯在發給《環球時報》的文字回復中如是說。此前一天,美國航空向美交通部申請在洛杉磯和北京間開通直航航線,一周七班;再往前半個月,達美航空公司提出了同樣的申請。結果,7個多月后,美國航空勝出。
兩家美國公司激烈競爭的背后同樣是中國人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長,但競爭不只在美國公司間。“更好的食物,更優質的服務:在太平洋航線上,中國航空公司‘飛越美國對手”,美國《華爾街日報》去年底的一篇文章稱,中國公司借著中國崛起的中產階層的“旅游熱”擴大業務,速度更是在全球航空金字塔之上。
文章稱, 2016年9月以來,中國航空公司新增7趟直飛北美的航線,始發地包括鄭州、青島等二線城市;相比之下,美國航空公司2016年以來只增設2條飛往中國的航線。
2004年《中美航空協定》簽署后,兩國之間的航班迅速擴張。2006年,中美直航有10個航線,2013年增加到28個,2014年為35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這一市場由美國公司主導,但2015年中國航空公司的中美間航班數量就超過了美國。不過,根據現有協議,中國客運航企每周往返以180班為限,美方為160班。眼下這一限額幾乎飽和。
中美航班市場火熱,大陸與臺灣間的直航卻表現出另類軌跡。2008年兩岸全面展開交流,當年7月開始的每周36班周末包機,極大方便了人員往來。由于需求旺盛,僅兩個月后,兩岸就研商擴大到平日包機,每周從36班增加到108班;2009年6月又協商增至270班。2015年底,兩岸周航班數已擴展到890個。
兩岸往來密切,造就了臺灣觀光產業的繁榮。一個耳熟能詳的例子是,日月潭的“阿婆茶葉蛋”一天曾賣出6000個。但去年5月民進黨上臺后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交流全面受挫。8月,專做大陸游客業務的臺灣創世紀旅行社無預警倒閉;11月,臺灣復興航空宣布全面停飛,接著宣布倒閉解散。
不只復興航空,兩岸航線占比約5成的遠東航空也飽受陸客人數減少之苦。至于華航、長榮航空也陸續縮減兩岸航班,還針對載客率較低的航點改采座位數較少的單走道飛機來載客。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陸客規模縮減效應全面顯現,兩岸航班除上海、北京、深圳等黃金航線外,航空公司在其他航點都已飛中小型飛機。面對此情此景,一名臺灣學者感嘆說,“這只是剛開始而已”。▲
環球時報201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