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雋 (廣東省佛山市文化館 528000)
淺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要求下的曲藝保育與推廣
——以粵曲為例
蘇 雋 (廣東省佛山市文化館 528000)
對于長期根植民間,具有堅實群眾基礎的曲藝藝術來說,如何適應《意見》提出的新要求,適應新形式,尋求新突破,將成為下一階段保育與推廣的關鍵問題。本文將結合《意見》的相關論述,結合廣東粵曲的實例,探討曲藝推廣與保育如何適應公共文化服務新要求的話題。
均等化;標準化;社會化
對于長期根植民間,具有堅實群眾基礎的曲藝藝術來說,如何適應《意見》提出的新要求,適應新形式,尋求新突破,將成為下一階段保育與推廣的關鍵問題。
《意見》提出:均等化主要是過程和機會的均等,要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為群眾提供基本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群眾需求相適應的,公平均等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保障好每一名公民的文化權益,讓文化的陽光普照大眾。推進均等化工作的重點是補齊短板、兜好底線。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加大城市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幫扶;二是結合國家扶貧開發總體規劃,實施精準的文化扶貧,推動老少邊窮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跨越式發展;三是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
對于如何實現上述均等化目標,《意見》提出:標準化是實現均等化的有效手段。主要是以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導向,圍繞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等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供給能力,制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明確政府保障底線,做到保障基本,統一規范。各地要根據國家指導標準,制定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標準,逐步形成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個性的上下銜接的標準指標體系。標準以縣為基本單位推進落實。同時還要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提高具體指標。
作為常態化文化項目的曲藝活動,同樣需要通過強化硬件、軟件的標準化建設,實現曲藝活動參與權利的均等化目標。
(一)通過文化硬件與曲藝活動參與機制的標準化,保障參與權利的均等化
粵曲愛好者參與曲藝活動的基礎陣地是“私伙局”,這是一種能供群眾聚集,共同奏唱粵曲的相對固定場所。盡管目前眾多私伙局的規模設備水平參差,但私伙局仍有著最基本的硬件要求:一個相對固定的,可容納十余人以上,可供唱奏的空間;一組基本伴奏樂隊人員及樂器,其中,掌板、高胡和揚琴為必要配備;一套基本的音響設備。必須具備以上硬件條件,一個“私伙局”才能得以形成。
現時廣東的私伙局,可分為公辦單位組建(含文化館站、社區、老干中心等我)、企業組建、景點及公園駐點、民宅內自發組織等幾種方式。這些私伙局散布于城鄉各處,成為民間粵曲發展的最基礎細胞。盡管私伙局在粵曲保育和推廣中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在著一些制約其均等化的因素。一是上述的私伙局基本配備難以實現,導致部份分曲藝愛好者難以組建起私伙局而無法參與曲藝活動。二是自發形成的私伙局地域分布上欠缺標準,導致私伙地域分布不均衡,導致私伙局密度與當地粵曲愛好者人數不匹配的問題,這方面問題在寸金尺土的城區中心猶為突出。
盡管自發形成的私伙局難以統計與調控,但公立私伙局的數量和分布是可調可控的。因此,對公辦私伙局陣地的標準化設置,應該是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的有效途徑。一方面,相關部問應通過普查登記的方式,了解各地域的公辦私伙局的數量及分布狀態,并制定出私伙局的基礎配備標準,下撥資金促成所有公辦私伙局達到相關標準。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該對私伙局的分布狀況作量化統計,對私伙局數目低于粵曲愛好者需求基本值的地域,通過扶持政策,促成建立足量公辦私伙局。此外,還應制定出與當地情況相適應的公辦私伙局參與規范,以確保有需要的市民可就進便利地進入私伙局。通過標準化的點陣地配置,標準化的地域密度,標準化的參與活動機制,保證均等化參與的可能性。
(二)實現曲藝培訓及考級平臺的標準化,保證曲藝提升平臺的均等化
廣大粵曲愛好者,除了有參與日常粵曲私伙局活動的需求,還有提升自身粵曲水平的需求。因此,相關部門也應該保障他們的學習與提升的權利。
目前,培訓和考級,是粵曲愛好者提升水平的平臺。
在培訓上,目前不少地方已建立成熟、成體系、成規模的培訓點。但也有相對不成熟的培訓點存在,粵曲培訓良莠不齊的現像仍相當明顯。因此,粵曲培訓的標準化制度必須建立,才能保證群眾接受培訓教育權利的均等。
一方面,應出臺專業粵曲培訓資質審核機制,設立粵曲培訓的準入門檻,以確保粵曲培訓的質量。另一方面,應對培訓成果作標準化評判,例如廣東省曲協主辦的曲藝考級,就為曲藝培訓質量提供了標準化依據。必須強調的是,培訓質量的標準化,不代表單一化與同質化,其強調的是要打下曲藝堅實基本功,以便為日后的個性化創作以及各種流派的傳承作準備,因此,標準化與個性化、多樣化,應該是相輔相承,相得益彰的關系。因此培與考級的標準化,更有利于基礎好的曲藝愛好者獲得均等的藝術提升機會。
《意見》提出,要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加強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完善公益性演出補貼制度。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要培育和規范文化類社會組織。加強對文化類行業協會、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會組織的引導、扶持和管理,促進規范有序發展。要大力推進文化志愿服務,構建參與廣泛、內容多樣、形式豐富、機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務體系。
過去,粵曲事業與社會資源的合作已有不少先例,由四洲集團支持的“四洲杯”粵港澳粵曲演唱大賽,已成粵曲賽事中的一個大品牌。而順德新領域曲藝團、黃振龍粵藝沙龍等粵曲團隊,亦成為具有實力的粵曲團隊。
但是,單對單的模式,單純的企業對項目、團隊的支持,仍未能符合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要求。必須在制度上出臺有引領作用的舉措,建造覆蓋面廣的企業與文化聯姻的平臺,才是“社會化”的長久之策。
在這方面,作為中國曲藝之鄉之一的佛山市南海區的做法,值得借鑒。當地政府出臺了文化消費十一項制度,這是作為首批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的南海,最具特色的一項制度,該區,每年兩千萬補貼到區鎮街的文化活動,也可撬動加大投入,從制度上保障了文化投入。
無論是任何文藝類別,要與新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求相適應,需要實踐過程,更需要每一步細化總結,以獲取更多的實踐經驗。
蘇雋(1979-),男,廣東珠海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副高,研究方向:戲劇曲藝。